楊子奕
隨著世界性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與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文化生活水平的得到了很大的突破。隨著歷史的進步與發(fā)展,不同國家的語言文化進行了融合并形成了新的語言特點,進一步促進了世界性語言文化的共同發(fā)展。
1俄語雙關語的概念
前蘇聯科學院編纂的《俄語百科全書》當中對俄語雙關語的介紹為文字游戲,就是為了使句子取得更加詼諧的效果而在相同語句中應用相同詞語的兩種發(fā)音或者是兩種意思。也就是通過對相同詞語不同發(fā)音或者含義的應用達到某種特殊的語言效果,這樣就可以賦予該句子兩層含義,即表面含義與實際含義。這種一語雙關的語言形式常備應用于報刊以及小說等作品當中。
2俄語雙關語的具體分類
俄羅斯著名學者曾提出:以語言的語義-語音原則為基礎可以將雙關語總體分成三種類別,分別是多義雙關語、同音雙關語和語音—語義雙關語。
2.1多義雙關語。一般我們在談及俄語的多義雙關語時,最先想到的就是相同詞語的不同含義,而多義雙關語實際上就是借助詞語這種多義性發(fā)展而來的。詞語本身具有固定的含義,但是將其應用于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聯系上下文后,還會產生新的含義,這種形式是俄語作品中應用最對的雙關語形式。例如一部舞臺劇中的臺詞,生活又一次背叛了我,但是它什么都沒有改變。這句話中的動詞измeнить除了詞語本身的背叛含義,同時句子中的應用也體現出來改變的意思,通過這種多義雙關的語言形式不但能夠全面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萬般無奈,同時也體現了其頑強、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2.2同音雙關語。俄語文學作品中的同音雙關語形式是指詞語的寫法與讀音相同但其含義卻存在差異。同音雙關語是根據同音現象構成的,同音現象指的是讀音相同但意思不同的詞或者詞組,它們紛繁復雜,大多可以用來構成雙關語。
2.3語音—語義雙關語。無語文學作品中的雙關語除了上述兩種形式之外,其余的雙關語形式就屬于語音—語義雙關語形式,該種形式的雙關語是由詞語本身的含義及其讀音相互配合構成的。兩組具有相似讀音的詞語,在加上含義方面的俏皮機智,這就構成了語音—語義雙關語形式。
3俄語作品中雙關語的翻譯
對俄語雙關語進行翻譯的最佳結果就是不但能夠對原文含義進行完整表達,同時還能夠保留原文特點,此外最好還可以同樣應用一語雙關的形式進行翻譯,使其與原文在內容與表達方式上完全吻合。中國漢語雖和俄語的語言雙關大致相符,可實際上兩種語言卻屬于不同的語系,主要表現在語言表達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所以語言中的對等雙關語很少,想要在完整表述原文含義的同時應用雙關的詞語具有很大的難度。針對俄語雙關語的漢譯問題,目前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追求原文含義的準確性,同時對俄語作品中的雙關語進行逐個翻譯,并附加說明。另一種觀點主張在翻譯中突出雙關語的修辭方法,強調原文語句的表述風格,不需要對詞語進行逐個翻譯,塑造與原文相同的形象,以達到語句上的詼諧效果。但是在對俄語作品中的雙關語進行實際翻譯工作的過程中,單一的使用一種形式很難達到最佳效果,所以人們常會將二者相結合使用。
3.1字母同音信息等值與等效。例如:Я дyмaл,чтo oн тoвapищ,A oн пpeзpeннaя твapь лишь.我原本認為他是個善良的人,但實際上他卻是一個卑劣的壞人。句子中借助р-л ,щ-шь 兩個字母的相同發(fā)音而構成雙關形式,目的就在于描繪一種諷刺性的情感色彩,使語句更具特點,文章更加易于接受。
3.2構詞同音信息等值與等效。
例如:Ceв в тaкcи, cпpocилa тaкca:
—Зa пpoeзд кaкaя тaкca?
A вoдитeль:—Дeнeг c тaкc
He бepём coвceм, вoт тaк-c。這句話是一個乘客在進入出租車后問詢形成價格:起步多少錢?司機回答;沒有起步價,我們從不收起步價,嗯,就是這樣子。
тaкca 屬于名詞,具有價格的含義,тaкc 實際上是тaкca 的復數二格形式,тaк-c 屬于副詞,將其組合在一起就是“就這樣”。將前兩個詞語結合形成雙關,獲得相同翻譯,這就形成了構詞信息等值的效果。
3.3語義信息等值與等效。
—Гдe вы были?
—У лиcички!
—Чтo вы eли тaм?
—Лиcички.
—你們去哪里了?
—去狐貍那兒做客了。
—你們在那兒吃的什么?
—雞油菌。
這里的лисички并不單指狐貍的含義,也有雞的意思,通過對相同詞語的巧妙應用構成了一語雙關,所以一定要聯系全文進行準確翻譯,實現信息的對等。俄語作品中對于雙關語的應用范圍較廣,對雙關語的應用水平直接影響著對作品的理解及翻譯的準確度。
結語:綜上所述,俄語文學作品中對雙關語應用較多,俄語雙關語的應用形式以及翻譯方式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一定要牢牢把握無語雙關語應用以及翻譯的要點,充分聯系上下文內容,以此加強對作品中雙關語的了解與認識。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歐亞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