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玲
新課程理念重視并關注學生的快樂學習和健康成長。世界衛(wèi)生組織為健康賦予了時代新元素,即“健康不僅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有完美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適應能力?!蔽覀兏型硎艿氖?,高中生正處于依賴與獨立同在、成熟與幼稚并存的矛盾發(fā)展時期,學習和生活的重重壓力以及社會價值多元變遷等因素,為他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不僅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各學科教書育人的應有義務。就高中英語課程來說,許多學生由于基礎較差而產生了英語恐慌癥,這已成為他們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障礙。因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與英語教學緊密結合,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首先,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優(yōu)化整合,建立一種互尊互信、和諧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這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是非常必要的,又是勢在必行的。其次,高中英語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激發(fā)并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自信心,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認識自己學習的優(yōu)勢與不足,樂于與他人合作,養(yǎng)成和諧的、健康的、向上的品格。再次,外語學習的障礙大多來自于學習過程中的心靈創(chuàng)傷。擁有健康良好的心理是英語學習成功的基礎。自小學以來,有些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歷經了“好奇興奮—熱情退化—努力失敗—喪失信心—恐慌障礙”的心理歷程。到了高中階段,如果依然缺乏心理、精神、信念的支撐,無異于雪上加霜。最后,現行高中英語教材蘊含著豐富多元的生活元素,時代氣息濃重,既有利于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又為心理教育提供了契機。教師應認真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素材,充分利用各類生成性資源,對學生開展心理、精神和價值觀的教育,贏得“1+1>2”的綜合效應。
1.努力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尊重和信任是相互對等的。在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生動活潑的心理環(huán)境下,建立一種良師益友關系,對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來說,既是前提條件又是客觀基礎。每次課堂教學前,教師都應問候學生:“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 boys and girls?”就像朋友之間的那種真誠關心;每當學生顯現亮點或取得進步時,教師應給予充分肯定和表揚:“Youre doing fine.”或“You are really good.”幫助他們進一步樹立信心、增強信念;每當學生產生疑惑或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熱情相助:“W hats wrong with you?”“How can I help you? ”“Is there any need for me to help you?”以贏得“患難見真情”的效果;每當學生開展各項活動時,教師應積極地參與其中?!叭朔遣菽荆肽軣o情?”如此而為,定能在潛移默化的教學中發(fā)揮“親師信道”的作用。
2.努力把健康教育寓于知識傳授之中
客觀地講,許多學生并非不想和不愿學習英語,根本原因是缺乏學好英語的信心和情趣。鑒于此,教師應努力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為他們注入正能量。如在 Body language單元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對生活中的常用身勢語(身體語言、手勢語言、肢體語言)進行交流、討論和共享;然后以自愿或推薦的形式由小組代表上臺表演,讓其他組的同學來猜測表演內容并用英語表達。在相同時間內,猜測得既多又準的小組獲勝。在如此環(huán)境下,學生就容易忘掉或不再害怕“蹩腳”說英語,并能讓學生大膽說英語,逐步走向良性發(fā)展之路。
3.努力在活化教法中滲透心理健康元素
毋庸諱言,造成學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除了一些客觀的因素外,還有來自教師和教學中的人為性因素。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學生的活潑心態(tài),努力讓課程活動形象化、直觀化、豐富化、多元化,使他們的“智能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均得到良好發(fā)展。在某一次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學習狀態(tài)不佳,我于是就停下教學,用多媒體展示了英語報刊上的一篇文章“The founder of the Apple: Steven Jobs”,其中的人物故事以及一些勵志語言很有教育意義:Dont waste time living in other peoples lives. Dont let people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inner voice...這節(jié)課贏得了學生的肯定。諸如此類的英語文章應讓學生多讀些、多學些,這會比單純教學兩節(jié)課的單詞或語法更有效。
4.努力在內外互通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現行英語教材中蘊含著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大量課程資源,如高一教材中的 School life 單元展示了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提出并探討了如何快速適應新型學習環(huán)境的問題,重在培養(yǎng)學生自我調節(jié)的心理能力。Growing pains單元陳述了成長中孩子的煩惱和憂愁,并就如何正確處理好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給出了相應的心理暗示。不僅如此,高三教材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讓他們在進一步拓寬學習內容和生活視野中有效聚焦“全球和未來”的相關主題,如: Building the future(建設未來)/Aids(艾滋?。?Law and order(法律和秩序)等,引導學生把“小課堂”和“大社會”融會貫通起來,增強高中生的生活意識、世界意識和憂患意識,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大有裨益。理論和實踐表明:教師應善于把課程教學與課外延伸,尤其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辟源頭活水。
總之,在高中英語教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英語課程的實際需要,也是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的根本需求。我們應堅持“教書育人”的基本原則,努力為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