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2017年7月18日,《光明日報》以《粉筆板書“懷舊熱”值得深思》(作者莫潔)為題,報道了清華大學工會組織的一次教職工粉筆板書比賽情況。本次比賽邀請了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中央美術學院以及清華大學的6 位書法名家擔任評委,反映了組織者對“粉筆板書”重返課堂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在多媒體之風盛行的當下,呼吁廣大教師重拾 “粉筆板書” 的自信、給予其應有尊重與地位的積極導向。
很多老師和其他行業(yè)的網友看到網上熱傳的板書截圖后,紛紛點贊。清華大學“粉筆板書”受到如此熱捧,也傳遞出一種大眾情緒。在幾乎一切都被數字化的世界里,課堂教學也正在被多媒體“異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越來越少;而“粉筆板書”實在不應該成為“慢”與“傳統(tǒng)”的代名詞,更不應該被歧視甚至被拋棄,應該恢復其應有的尊嚴和待遇。
從這則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粉筆板書”充滿濃濃的“懷舊感”,對課堂教學正在被多媒體逐漸“異化”表現出深深的憂慮。我以為,懷舊也好,憂慮也罷,都體現了大家對課堂教學的關注與重視以及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充滿期待。然而,我們也不難看出,為數不少的老師將“粉筆板書”與多媒體對立起來,似乎“粉筆板書”應該受到“熱捧”,就應該“一邊倒地點贊”;而多媒體仿佛成了“異化”課堂教學、導致師生互動越來越少的“壞家伙”,不應該受到歡迎。
我覺得,“粉筆板書”與多媒體是課堂教學的“左膀右臂”,都是不可或缺的,也不應該厚此薄彼,應當讓它們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對翅膀,共同發(fā)力,一起助推“課堂教學”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胺酃P板書”與多媒體同樣不能例外,它們也是既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對此,我們每一位老師都應該有足夠清醒的認識。
“粉筆板書”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現場即時生成,其針對性、機動性、靈活性、適時性都很強;可以通過教師板書、學生觀摩,或者學生板書、同學評點,或者師生合作共同板書等,促進和強化師生互動,增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成果共享;可以讓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主要線索、重點難點、寫作技巧等,比較干凈、清晰地凸顯在學生眼前,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靜心品味、一絲不茍等學習品質;可以通過教師的示范引領、同學的榜樣引路、學生的動手書寫等,讓學生切身體會、感悟到我國書法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有這些,是時尚、流行的多媒體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難怪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對待有板書的課堂,我們一般都獨立用筆記;對待PPT,我們一般都集體拷貝?!?/p>
但是,“粉筆板書”的不足也比較明顯,比如直觀形象性不夠,信息含量不大,課堂上耗時、費力,對學生的感官刺激比較單一等。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毋庸諱言。
現在,隨著教育教學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已經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新寵”,大有趕走“粉筆板書”的趨勢?,F在,一些教師幾乎離開多媒體就上不了課,尤其是那些擅長制作PPT、習慣了使用多媒體的教師。的確,多媒體能夠多角度刺激學生的感官,容易吸引學生的眼球,抓住學生的心,可以在短時間內提供更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其在諸多方面的優(yōu)勢,是“粉筆板書”無法比擬、無法企及的。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多媒體潛在的風險與危機——如果將多媒體托舉到不應該到達的高位,以至于讓它喧賓奪主的話,出現的問題、導致的后果、形成的危害、造成的損失等,也是不可低估的,萬不可掉以輕心。一是嚴重影響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在某些多媒體擔任主角兒的課堂上,課本大多被冷落在一旁,學生很少有時間、有機會捧起課本與文本進行對話。二是無形中減少了教師與學生對話的機會。在多媒體“大紅大紫”的課堂上,學生大多被富有誘惑力的形象、聲音、色彩、動感等包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哪里還有心思對話、思考呢? 教師呢,幾乎已經淪落為鼠標的點擊者,更不用說發(fā)揮主導作用了。三是壓縮、擠占了學生想象的空間,束縛了他們思維的發(fā)展,抑制了他們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道理很簡單,多媒體已經為他們提供了各種現成的“快餐”,他們還需要自己辛辛苦苦去“覓食”嗎?不難發(fā)現,多媒體比較“吃香”“走紅”的課堂,往往“語文味”都明顯不足,哪里還談得上“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呢?
令人遺憾的是,很多人對多媒體可能產生的此等“風險與危機”熟視無睹,避而不談,仿佛談了就有教育觀念陳舊、不能與時俱進之嫌。正因為如此,時下運用、依賴多媒體的現象愈發(fā)普遍。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在大會小會上特別強調:“在現代教育技術高度發(fā)達的當下,不用多媒體的課,絕不是好課!”于是,只要是上課,不少教師不管有沒有必要,先用多媒體再說,并且盡最大的可能多用。明明可以親手書寫也應該粉筆板書的一些字,卻非要依靠多媒體顯示出來不可,或者很從容地取出事先用電腦打印好的文字卡片,按照順序粘貼在黑板上……有些公開課、評比課、展示課,已經演變成多媒體炫美、比美、斗美、選美的大舞臺。
的確,課堂教學中如果用上了多媒體,教學的氛圍就明顯地熱鬧起來,學生的情緒也比較飽滿;還容易獲得領導的好評、同行的羨慕;執(zhí)教老師自我感覺良好,容易獲得成就感、滿足感,至少不用擔心“落后于時代潮流”“沒有運用現代化手段”之類的大帽子扣到自己頭上。殊不知這樣一來,本來很簡單的問題復雜了,不僅增加了人力、時間、經濟、精神的負擔,而且無助于教學效益的真正提高,實在是舍本逐末,得不償失。
不可否認,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可以獲得運用其他形式無法替代的效果。但現在的問題是,迷信、濫用、依賴多媒體之風愈演愈烈。很多教師只看到了多媒體神奇、亮麗、光鮮的一面,卻沒有意識到抑或是忽略了多媒體也是一把雙刃劍,不該用的用了,或者是用多了、用濫了,同樣會泛濫成災。而一旦導致了這樣的后果,要想調整思路、改變方向、挽回損失,那就不是一般的艱難了。
都說“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我們結識了多媒體這位“新貴”,怎能怠慢、忘卻“粉筆板書”這位“老友”呢? 事實上,不少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卻不愿意進行“粉筆板書”,除了思想認識、教育理念上有所偏誤,還與他們“粉筆板書”的基本功不夠扎實有很大的關系。
某市組織同題異構的說課比賽,課題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參賽的30 多位選手中,有5 人沒有現場“粉筆板書”。能夠進行現場“粉筆板書”的選手中,也是狀況頻出:有的將題目寫成了兩行,有的在課題上加了書名號,有的將“七”字的第一筆寫成了撇,有的寫“七”時第一筆竟然是豎彎鉤,有的寫“樓”字時第十筆寫成了點。至于其他問題,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了。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一些教師對多媒體情有獨鐘,而對“粉筆板書”敬而遠之了。
綜上所述,“粉筆板書”與多媒體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我們絕不能因為“顧此”而“失彼”,將它們視作“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一對冤家,而應該揚長避短,取長補短。無論是年輕教師還是中老年教師,都要下定決心,狠下功夫,苦練、巧練“粉筆板書”與多媒體制作、運用的基本功。只有這樣,“粉筆板書”與多媒體才能夠和諧相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真正更快更好地為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服務,為“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