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薛蓮青
2017年11月24日,“青策計劃2017”于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和上海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拉開帷幕。第四屆“青年策展人計劃”自2017年5月正式啟動以來,在為期兩個月的征稿過程中共收到有效稿件66份,其中最終入圍的10份方案于7月通過由PSA學術委員會委員克里斯·德爾康(Chris Dercon)、丁乙、費大為、馮原、龔彥、侯瀚如、馬克·維格利(Mark Wigley),以及特邀評委張培力和客座評委雷內(nèi)·洛朗索(René Lorenceau)所組成的評審團隊的面試遴選,最終決選出三組獲勝方案。
第四屆“青年策展人計劃”評選出的三組獲勝方案分別是“甜蜜的家”(莫萬莉、鄧圓也、林琳)、“#標簽”(馮立星、史紀、吳有)和“光源度假村”(馮安怡、呂斯喬)。經(jīng)過四個月的方案調(diào)整和落地,最終得以面向公眾展出。
“青年策展人計劃”自2014年創(chuàng)立以來已連續(xù)舉辦三屆,助力二十余位青年策展人實現(xiàn)了九場展覽。作為國內(nèi)目前獨樹一幟的青年策展人發(fā)展與研究項目,PSA的“青年策展人計劃”致力于發(fā)掘華人青年策展力量,為他們提供實踐理想的平臺、全面且深度的指導、進入公共視野的途徑和良性的成長環(huán)境。視野廣闊的國際評審陣容、專業(yè)的展覽事務支持以及一流的展示平臺,不僅為獲選的青年策展人提供了國際上活躍的發(fā)展機會,更是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甜蜜的家
策展人:家庭婦女討論群(莫萬莉、鄧圓也、林琳)
參展藝術家:吳迪、姚微微 & 尹舜、戚山山、周漸佳 & 李丹峰、馬圓融、葉甫納、胡尹萍、馬秋莎、曾不容 & 鄧涵彬、韓夏
展覽簡介:
“甜蜜的家”展覽關注女性和家庭空間之間的多義關系,探討了“家之甜蜜”的意象建構,并試圖通過觀看者的偷窺視角去解構這一歷史建構意象。此外,展覽試圖借助本身的內(nèi)容結構和空間關系,探討觀看的行為和展示空間之間的關系,以空間化的方式來對展品關系、展出形式、觀眾行為進行引導和限定。
展覽從建筑裝置、藝術作品和文獻展示三條線索出發(fā),六面規(guī)則排列的規(guī)訓之墻以文獻形式,從勞動分工、親密關系、抵抗與暴力等不同側面敘述“甜蜜的家”的意象建構。被規(guī)訓之墻圍裹的五個異形空間——“勞動之繭”“倫理之繭”“親密之繭”“非核心家庭之繭”“療愈之繭”,既象征著家庭的內(nèi)向性和私域感,也是藝術介入的空間。
五個空間由吳迪、姚微微 & 尹舜、戚山山、周漸佳 & 李丹峰、馬圓融五位/組建筑師設計,通過不同的材料意象和結構形式對主題進行詮釋。五位/組藝術家葉甫納、胡尹萍、馬秋莎、曾不容 & 鄧涵彬、韓夏的作品則在五個繭中被呈現(xiàn),通過影像、參與式表演、畫作等多種形式來探討涉及上述空間主題的另一種可能性。規(guī)訓之墻的開口層層遞進而形成的窺視之錐,使得觀者能夠參與并解構“甜蜜的家”的空間想象?!拔覀兿M谡褂[中用類似窺視的方式來刺穿私人領域的隔離性,讓觀眾在有趣的空間感中見證那些正在家庭中崩盤的現(xiàn)代設定,如公私分界、生產(chǎn)格局、權力話語、浪漫關系、自由平等博愛等神話”,策展人之一的莫萬莉講道。
PSA學術委員會委員、藝術家丁乙點評道:“‘甜蜜的家’這三個策展人都來自同濟建筑學院,但是她們探討的問題實際上并不僅僅關于建筑,而是跟家庭有關,關于女性的生存、女性對社會感受到的壓力或者是向往。在這樣的一個項目里面她們做了非常有情節(jié)安排的展場設計,有相對比較私密的、非常個人化的單獨空間,也有非常錯落有致的在一個大空間里面互相組合的展陳安排。通過這樣的展覽形式使得這一主題能夠被更有說服力地挖掘出來,我覺得是非常令人期待的?!?/p>
PSA學術委員會委員、教授馮原點評道:“‘甜蜜的家’圍繞著女性、婦女和家庭的歷史,包括今天我們所說的以家庭為中心的所謂的個人權力,包括隱私以及生活幸福這一方面的問題,所建構的一整套的思考方式。我認為她們的選題本身是切中了今天社會變動的一個要害,也能夠反映出今天我們所在的這個充滿巨變的社會中對我們生活方式產(chǎn)生反思的一種可能性?!?/p>
曾不容 & 鄧菡彬 正在發(fā)生 綜合材料、視頻 45 平方米 2015 年 圖片來源于藝術家
馬秋莎 睡美人 單頻錄像 4’44” 2015年 圖片來源于藝術家
葉甫納 直播計劃—宅之書 視頻裝置、直播錄屏 38’15”、53’30”、45’54” 2015—2016年 圖片提供:馬秋莎
韓夏 20TH 視頻 2’10” 2017年 圖片來源于藝術家
#標簽
策展人:馮立星、史紀、吳有
參展藝術家:蔡承良、陳抱陽、馮菲菲(澳大利亞)、雷榮華、李宛、李維伊、劉詩園、王驍楠、王韞琛、王子耕、吳逸飛、張微偉
展覽簡介:
“#標簽”展覽制造了一個虛擬社交網(wǎng)絡的物理空間。社交媒體上廣泛使用的“#”不僅是一個用于信息分類的標記,更衍生出數(shù)字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互動。本次展覽正是基于這種互動關系,重新思考藝術實踐中美術館和藝術家的身份,并邀請參與者隨時打破既定身份。
展覽將經(jīng)由“#線上”和“#現(xiàn)場”平行展開:“#線上”將展廳轉(zhuǎn)化為實時更新和存儲的云空間,藝術家首先通過“#”關鍵詞定義自己的作品,同時觀眾通過掃碼為每件作品添加新的“#”定義;“#現(xiàn)場”則是云空間的物理地址,是激發(fā)互動行為的物理界面。
“#”關注數(shù)字變革中藝術創(chuàng)作從著眼于宏大敘事到細微差異的轉(zhuǎn)向??梢杂^察到,一些藝術家正試圖借助數(shù)字手段制造陌生:信仰、財富、街道、城市、蘋果公司、無人超市……日常事物被賦予新的狀態(tài)并被重新認知。“#”展覽的初衷,正是將這些作品并置于同一空間中,并激發(fā)和捕捉參與者的反應和反饋。
作為策展人之一的馮立星說道:“我們的展覽是希望做一個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扁平化互動平臺。我們也把此次展覽當作一個試驗室來做,在這個試驗室里,觀眾、藝術家和策展人在同一個平臺上,我們試圖去抹掉他們之間的邊界。展覽中有很多互動,藝術家可以發(fā)表自己對于作品的見解,觀眾也可以隨時評論藝術作品,從而兩者間形成一種對話關系。我們作為策展人其實是無限退后,從而鼓勵他們這種互動?!?/p>
PSA學術委員會委員、柏林人民劇院藝術總監(jiān)克里斯·德爾康點評道:“#標簽”所構思的展覽形式是一個實驗室,一個具有實驗色彩的空間結構,一個可以供大家觀賞并思考的平臺,讓大家去反思藝術品、美術館、展覽的角色,尤其是數(shù)據(jù)收集的角色。整個展覽,整個環(huán)境,通過空間和視覺圖像化的作品、數(shù)據(jù)收集和記憶重現(xiàn)方式都令我們回想起Hubert Damisch、Richard Hamilton與Sarat Maharaj的展覽,正是這些實踐家和思想家定義了傳統(tǒng)的策展模式。
中國當代著名策展人、藝術批評家侯瀚如講道:“‘#標簽’面對今天數(shù)碼文化對于我們觀察事物,對事物進行分類、理解、展示的一種模式上的轉(zhuǎn)變,進行了呈示。出于建筑學習背景,策展人很關注數(shù)碼文化對于建筑設計、城市問題的思考和改變。從策展的角度來說,他們傾向于一種跟普通的藝術展覽很不一樣的方式。所以從這一點來說這三個展覽并立在一起的時候你會覺得有一種很有意思的對比和多樣性?!?/p>
陳抱陽 不可同步的撕裂(其一) 燈布UV打印 160×120cm 2016年 圖片來源于藝術家
光源度假村
策展人:馮安怡、呂斯喬
參展藝術家:陳維、鄭婷婷(香港)、丁行健(紐約)、胡靖、梁半、劉禹揚、鹵味高清頻道(彭文彪、米、李冠廷、Nio)、山河跳!(黃山+黃河)、王欣、黃慧妍(香港)、楊沛鏗(香港)、童義欣(紐約)、余淑培(香港)
展覽簡介:
“光源度假村”是一處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心理療愈度假勝地。策展人以度假村創(chuàng)辦人的身份邀請13位/組坐標全球的80后華人藝術家,共同為觀眾打造浸沒式的治愈體驗,模擬都市人渴望的世外桃源。
借用虛構空間的構造與機能,展覽直接或間接回應了城市緊張生活中起因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精神癥候。無論是看似無厘頭的恐懼癥,還是從學理或臨床上被界定為心理異常的狀態(tài)和行為——藝術家通過作品表現(xiàn)都市人的焦慮不安來自廣泛的根源:有些與社會熱點議題息息相關,如食品和公共安全,婚姻壓力,抑或信息技術與社交媒體的發(fā)展;有些則十分私密,源于內(nèi)心深處的自我反省?!肮庠炊燃俅濉痹跈z視藝術創(chuàng)作對人類心理和情感的關注,以及藝術家在社會問題中所扮演角色的同時,質(zhì)疑將心理問題商業(yè)化的操作,試圖呈現(xiàn)一系列時下流行的心理療愈手段,從情感真人秀、靈性反應療法到催眠冥想,再到對自然與超自然現(xiàn)象的敬拜等。展覽嘗試揭示和反思當代生活中另類心理治療策略的興起和“治愈文化”的滲透,繼而解構集體潛意識中對“感覺好些”的期望,重新討論心理健康這個重要卻時而被忽略的議題。
展覽期間,策展人還將聯(lián)合藝術家舉行多場公教活動,包括藝術家工作坊、策展人導覽、跨學科討論會和田野調(diào)查等,邀請觀眾一同參與到對問題的探究、體驗和討論中。
PSA學術委員會委員、建筑師、教授馬克·維格利點評道:“‘光源度假村’非常嚴肅地探討了心理治療這個話題。有些時候心理治療被大家視為是某種缺陷的象征:我心理有問題,所以我需要心理咨詢師。但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現(xiàn)在正生活在一個心理治療無處不在、時刻發(fā)生的時代。甚至可以說,展覽可能就是作為某種心理治療的方式來呈現(xiàn)的,公眾去看展,就是去接受某種心理治療。就這個角度而言‘光源度假村’這個策展方案非常有趣,當你進入這個展覽就是進入了某種心理治療的空間,但你接受的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療法,當你看完展覽出場的時候可能比入場的時候還要緊張?!?/p>
童義欣 觀察鳥糞的外星人 視頻 2’22” 2017年 圖片來源于藝術家
陳維 在浪里#4 噴墨打印照片 150×187.5cm 2013年 圖片提供:Leo Xu Projects(上海)
作為“青策計劃2017”的特別項目,2017年11月25日至26日舉辦的“觀點策展”研討會,邀請包括費大為、費俊、龔彥、姜珺、賴香伶、魯明軍、皮力、邱志勇、阮慶岳、徐文瑞、鄭慧華、左靖在內(nèi)的逾十位資深策展人和學者針對“當代文化與城市景觀”“當代藝術與歷史書寫”“網(wǎng)絡社會·數(shù)字媒介·藝術行動”和“社會實踐與藝術生產(chǎn)”等四項策展主題進行研討并面向公眾開放,呈現(xiàn)一場輻射整個華裔策展群體,以對當代策展實踐的思考為基點展開的跨類型、多界面的文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