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美霖
摘要:改革開放后,經濟快速發(fā)展,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男性勞動力進城務工,由此就產生了一種特殊的群體——留守婦女。本文以吉林省農村地區(qū)為例,研究吉林省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從政策層面、政府層面和個人層面提出對策,改善吉林省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吉林省農村留守婦女 生存狀況 改善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6-0095-02
留守婦女是農村家庭的“頂梁柱”,要承擔著贍養(yǎng)老人、教育子女、農業(yè)生產勞動的義務,面臨很大壓力,而且留守婦女對新農村建設有重要意義,由此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一、吉林省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狀況
農村留守婦女:指丈夫在外務工持續(xù)6個月及以上且不在家中居住,而自己長期留守在家鄉(xiāng)的55周歲以下的農村婦女。
公主嶺市x鎮(zhèn)是一個農業(yè)大鎮(zhèn),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和蔬菜。交通便利,地形優(yōu)勢強。人口大約有38760人,耕地面積約10408公頃,全鎮(zhèn)轄區(qū)內有20個行政村,100個村民小組,行政村里的主要事情由村委會決定。
X鎮(zhèn)的留守情況比較嚴重,大部分的男人都外出打工,占總人口的2/3,老人、婦女和兒童被迫留守,村里35~50歲的婦女占大多數(shù)。婦女在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務農、照顧老人、教育子女。務農是所有工作中最繁重的工作,承擔著身體與心理的雙重壓力。平時的業(yè)余活動主要有打牌、打麻將、扭秧歌等,生活單調。而且,在這個村子婦女的地位比較低,在家里基本都沒有決策權,相關的生活保障也很不完善。
(一)經濟生活狀況
出現(xiàn)留守婦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提高家庭的整體經濟水平。根據走訪調查X鎮(zhèn)的留守家庭收入情況,有66.7%的留守婦女表明丈夫外出務工提高了家庭的收入水平,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她們很滿足丈夫在外務工的收入,加上自己每年種植農作物所得收入,足夠一年的生活支出。但是有32.8%的婦女認為丈夫外出務工所得收入太少,家庭經濟水平沒有改變,自己還會在空閑時間去打零工,比如接樹苗、門廠小時工、環(huán)衛(wèi)工人等工作,或者從事養(yǎng)殖業(yè)的工作。家庭其他收入來源是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等收入。家庭經濟支出是子女教育支出、看病就醫(yī)支出、日常生活支出等。[1]
(二)家庭生活狀況
丈夫長期外出務工對家庭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婚姻關系方面。在所調查的區(qū)域中,有48%的留守婦女認為,丈夫外出務工后,婚姻好像變成了空殼,已經打破了原來的溝通方式,夫妻雙方兩地相隔,僅通過電話一線相牽,日常默契中可以實現(xiàn)的情感交流,現(xiàn)在已經變成了電話中的一兩句簡短叮囑,尤其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受人欺負時,農活特別多的時候,會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更加渴望丈夫的安慰與陪伴。另一方面,有18.7%的留守婦女擔心丈夫會出軌,對婚姻持懷疑態(tài)度。如此,婚姻的情感滿足功能就被大大弱化,外出務工的丈夫與在家留守的妻子都體驗著強烈的孤獨感。
留守婦女的生活壓力很大,在丈夫外出務工期間,照顧子女、贍養(yǎng)老人、種植農作物等一系列的體力勞動都由留守婦女承擔,導致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出現(xiàn)問題,留守婦女的身體健康狀況總體水平低于非留守婦女。[2]有37.6%的留守婦女出現(xiàn)一些焦慮、抑郁、苦悶等心理問題,負面的情緒得不到釋放,嚴重影響著留守婦女的心理健康。
(三)社會生活狀況
在丈夫外出期間,妻子的社會生活有了一些明顯的改善,調查數(shù)據表明,有83.5%的妻子參與了農村的一些政治活動,比如村委會換屆投票與選舉,村民會議等,許多受訪的留守婦女對這些活動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情,她們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明顯增強。
另一個改善方面是社會生活。48.7%的留守婦女依然對生活抱有極大的熱情,丈夫長期不在家,家里大事小情都是由妻子做決定,留守婦女的家庭地位得到提高,已經成為家里的“頂梁柱”。但是43.2%的留守婦女的家庭地位并沒有什么改變,在關系到家庭的一些大的決策時她們依然會聽從丈夫的安排,說明“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思想依然存在,并且禁錮了婦女的自身發(fā)展。[3]在農閑時間,留守婦女的業(yè)余生活也很單調,基本上就是打牌、去鄰居家串串門、閑談等。一定程度的休閑娛樂活動能緩解留守婦女們的心理和身體的雙重壓力。
二、改善留守婦女生存狀況的對策
(一)從國家層面來看,以政府為導向,改善留守婦女生存狀況
農村留守婦女形成的重要制度因素是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的制約和戶籍制度的不平等。留守婦女是一定政策和制度的產物,改善她們的生存狀況關鍵還是要靠政府。[4]各政府組織要保護留守婦女的基本生存利益,并加大對農村地區(qū)的投入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于在外務工的農民工要制定相關政策減少其在外打工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盡量消除歧視,為農民工創(chuàng)造公平的待遇和平等的發(fā)展機會。[1]
(二)從社會層面看,整合社會資源,關愛留守婦女發(fā)展
龐大的留守婦女群體,各級社會組織都不能忽視她們的存在。婦聯(lián)組織與當?shù)卣畱?lián)合利用當?shù)氐纳鐣Y源改善留守婦女生存狀況。當?shù)蒯t(yī)療衛(wèi)生部門也要定期來農村為她們提供免費或優(yōu)惠的醫(yī)療服務,定期測評她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問題早發(fā)現(xiàn),早疏導。
當?shù)卣部山⒁粤羰貗D女為主體的各種交流會、互助協(xié)會、娛樂聯(lián)誼會等,這些活動可以實現(xiàn)情感上的交流,也可促進共同發(fā)展,豐富留守婦女的業(yè)余生活。
(三)從個人層面看,提供各種技能培訓,提升留守婦女綜合素質
提升農村留守婦女的綜合素質是改善她們的生存狀況的重要個人因素。文化程度越高的留守婦女社會參與程度越高,生存狀況也較好。應該豐富留守婦女的科學文化知識,加大對農村成人教育的投入力度??梢栽谵r閑時間舉辦一些趣味課堂、農家書屋等活動,增添農村圖書室、閱報欄等基礎設施,提高留守婦女的科學文化素質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分必要。[5]同時還要提高留守婦女的生產能力,開展以技能培訓為主的學習與培訓,可聯(lián)系農業(yè)院校的老師為留守婦女定期開展農業(yè)技能培訓,掌握現(xiàn)代的農業(yè)技能與技術,減輕農業(yè)生產壓力,使留守婦女更有存在感與成就感。
三、結語
通過本文的簡單調查,了解了吉林省農村留守婦女目前的生存狀況,也了解了農村留守婦女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她們的作用不可小覷,不僅關系著新農村建設,而且影響著整個地區(qū)的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發(fā)展問題。面對她們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家庭收入低、婚姻狀況差、娛樂生活匱乏等問題,要盡可能地去改善這些情況,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通過各種社會資源的整合與治理,共同改善留守婦女生存狀況,切實地關注留守婦女自身的發(fā)展,保障留守婦女的基本權利,使廣大農村留守婦女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愛,增強她們的幸福感與滿足感,使農村經濟發(fā)展更加和諧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龐海云.黑龍江省農村留守婦女問題及對策研究[J].北方經貿,2013(8):76-77.
[2]盛海濤.農村留守婦女現(xiàn)狀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1(4):328.
[3]張舒欣.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現(xiàn)狀分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5):184-185.
[4]鐘斌.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現(xiàn)狀及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13(5):121-123.
[5]楊利梅,周劍.農村留守婦女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33(6):195-196+19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