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在滑稽戲表演藝術家王汝剛眼里,經(jīng)典之作《七十二家房客》永遠是一個奇跡。1978年,年輕的王汝剛走進上海人民滑稽劇團之時,正好趕上滑稽戲十年禁錮后的第一個高峰。“文革”中被解散的劇團紛紛恢復,文化饑渴的市民對滑稽戲充滿了渴望——“只怕你不演,不怕不賣座,演就有人看”。當時,這一情景被上海人戲稱為“餓煞戲”。
《七十二家房客》演一場火一場。
作為“文革”后第一出上演的大型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真正創(chuàng)造了萬人空巷、爭相觀看的經(jīng)典場面。從最初的南市區(qū)工人文化宮移師到郵電俱樂部,觀眾席從800增加到1000,每天兩場演出,仍然“供不應求”,只能不斷加演——沒想到剛放出消息說周日加演日場,三個小時不到,所有的票又全賣光了……當時戲里有個跑龍?zhí)椎难輪T要結婚,去房管所申請,人家一聽說他是這個戲的演員,大開綠燈,兩張票子就搞定了優(yōu)先分房權,最后換到了一個亭子間!這段往事聽上去像個段子,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足以印證這部戲在當時的影響力。
經(jīng)歷了肅殺的“文革”,老百姓們太需要歡笑了,那是一種發(fā)自肺腑的渴望,暢暢快快地開懷大笑,這一最基本的需求,此刻竟變得如此珍貴而迫切。
《七十二家房客》之所以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奇跡”,在王汝剛看來原因有三。第一,該劇劇情扎實接地氣,扎根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第二,笑聲中有真理,故事講的是善與惡的斗爭,最后占上風的是正能量,很勵志;第三,在劇中出現(xiàn)的小市民是社會的主體,他們身上有很多缺點,比如貪小便宜,說怪話,但是在遇到關鍵問題時,他們是正直的、勇敢的,而且非??蓯?,有人情味。而這些特征,也正是喜劇之所以能為老百姓所喜歡的重要原因。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這部戲里有上海話獨特的腔調和濃濃的上海人情味,這兩樣東西都值得被這個時代珍視。”
“改革開放”的東風吹來了文藝的春天。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滑稽戲的又一次輝煌,離不開廣播、電視等媒體的推動與助力。1987年,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了系列廣播節(jié)目《滑稽王小毛》,王汝剛以一口蘇北腔上海話,塑造了風趣詼諧、足智多謀的社區(qū)熱心人形象王小毛,從此成為江浙滬地區(qū)家喻戶曉的喜劇明星。當時,滑稽戲演員除了劇團的演出之外,經(jīng)常要去工廠、機關、企業(yè)等慰問演出,還要在電視臺、電臺拍攝、錄制各類小品、獨角戲等藝術作品。更有甚者,滑稽演員還投身電影,吳媚媚、王汝剛等人參演的電影《股瘋》,成了上世紀90年代的經(jīng)典之作,反映了股票這一全新事物在中國老百姓生活中出現(xiàn)之后的喜怒哀樂。隨后,從《老娘舅》到《紅茶坊》、《開心公寓》……那幾年,大街小巷,天南地北,幾乎都能聽見或看見滑稽演員的節(jié)目。
但在上世紀末,滑稽戲和所有舞臺藝術一樣,走入了低谷。創(chuàng)作滯后,好戲難求,觀眾和行家都認可的精品力作更是缺乏。就在這時,北方的“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橫空出世,回歸劇場,繼承傳統(tǒng),摒棄浮華,傳承創(chuàng)新……郭德綱的成功之路,給了中國喜劇人新的思考與感受。沒有積累,沒有生活,功底不扎實,就沒有能力創(chuàng)作精品,就沒法到群眾中去。滑稽藝術向劇場的回歸,也正是回歸生活,表現(xiàn)生活,重拾文化自信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