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
摘要:作為匈牙利的著名作曲家,李斯特在其一生當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鋼琴作品,其中尤以《匈牙利狂想曲》最具代表性、也最為人稱頌。這組由十幾首鋼琴曲所組成的音樂巨作,不但充分發(fā)揮了鋼琴作為“樂器之王”的深厚表現(xiàn)力,更讓狂想曲這樣一種特立獨行的音樂體裁樹立了永久的珍藏。
關鍵詞:李斯特;狂想曲
一、《匈牙利狂想曲》的民族情懷
十八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浪漫主義音樂”時期同時也是一個民族覺醒的時期,無數(shù)音樂人以其為窗口,宣泄情感、彰顯思想與態(tài)度。處在青年時代的李斯特由于受到匈牙利革命思潮的強烈影響,其創(chuàng)作的《匈牙利狂想曲》也正是在這樣一種宏觀的社會背景下,表達出李斯特本人濃烈的愛國情懷以及對民族解放運動必勝的信心。在《匈牙利狂想曲》中李斯特使用了大量的匈牙利本民族的音樂元素,比如查爾達斯、威爾本科什,以及一些在匈牙利當?shù)胤浅A餍械某鞘懈枨?,他將這些看似突兀的不同元素融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現(xiàn)出一個熱情、友好,奔放、詼諧的吉普賽民族。而從此首狂想曲的音樂結(jié)構(gòu)來看,各個段落中的力度、速度以及音色都呈現(xiàn)出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這不僅是對匈牙利民族音樂反復研究、精心挖掘的結(jié)果,也表達出李斯特對祖國的一腔熱血與赤誠之心,更留給世人一筆寶貴的藝術財富。
二、第六狂想曲的音樂結(jié)構(gòu)
《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即通常為人所提起的第六狂想曲,它是李斯特在1845-1850年前后創(chuàng)作的、也是李斯特所有作品當中被演奏最多、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從結(jié)構(gòu)上來說,第六狂想曲是由四部分組成的、是具有非常鮮明的組曲屬性的自由曲式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的“柯羅皮茨基之歌”中運用了大量的在匈牙利民間廣為流傳的Verbunkos,這些原本在招募新兵的時候頻繁使用的歌舞樂曲,成為第六狂想曲中的開篇元素,李斯特用豐滿而明亮的和弦式伴奏、拍上重音,釀造了這一部分富于生氣的快板主題,表現(xiàn)出明朗與熱情之間所潛藏的威武與堅強。
第二部分是建立在C大調(diào)上的、富于舞蹈性的活潑急板,這段音樂的主題來自于1843年匈牙利出版的《日光照射出來了》,最早是由吉普賽人引用中國新疆歌舞當中的元素結(jié)合匈牙利民間的“佛利斯”而形成的,呈現(xiàn)出奔放和迅疾的特點。
第三部分是典型的慢板樂段,帶有鮮明的吉普賽風格,其建立在降b小調(diào)上,節(jié)拍自由而又饒有幾分即興的味道。在悠遠、凄涼、婉轉(zhuǎn)的旋律當中,一副古老的吉普賽游牧的畫面呈現(xiàn)在聆聽者的面前,恍若穿過歷史的塵埃、走到每一位想與第六狂想曲展開對話的演奏者視野中。
第四部分是建立在降B大調(diào)上的單二部曲式,風格與弗利斯卡相近的舞曲,快板,在第六狂想曲中,這一部分是最為出彩、也是最受觀眾喜愛的段落,大量的跳音和快速八度,彰顯出吉普賽人性格濃烈奔放、活潑熱情的特點,而整首樂曲也正是在這樣一種歡呼雀躍、熱情鼓舞的氛圍當中落下帷幕。
三、李斯特第六狂想曲中的八度技巧呈現(xiàn)
第六狂想曲以連續(xù)八度開始,隨即進入同音反復,它用音符刻意渲染出一個激烈的場面、渲染出一股鏗鏘濃烈的氣息。接著第一部分的第24小節(jié)出現(xiàn)的左手八度的和弦遞進,其致力于表達鏗鏘有力、勇往直前的奮進精神。再以第四部分為例,這一段的樂曲是整首組曲當中最為出彩,也是最受歡迎的一段,持續(xù)快速的八度在表現(xiàn)吉普賽人熱情活潑的同時,其在八度技巧的呈現(xiàn)上,更加注重其于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以及切分節(jié)奏的交替出現(xiàn)。嚴格意義上來說,“八度”就是這一部分的演奏主題,演奏過程中兩次轉(zhuǎn)調(diào)到D大調(diào),不僅讓重復的主題不會單調(diào),還讓情感色彩更為豐富。同時每次重復呈現(xiàn)的主題,伴隨著旋律速度的不斷加快,其不斷被強調(diào)、不斷被升華,當左手的和弦不斷由單一的分解和弦演變?yōu)橹胶拖?,同時低音也變?yōu)榘硕?,整個樂曲的結(jié)尾階段呈現(xiàn)出異常高昂的情調(diào),最后出現(xiàn)極高難度的反向極速八度半音,這就要求演奏者必須達到自身速度的極限,才能讓組曲在歡騰的氣氛中落幕、升華。
四、李斯特第六狂想曲中的八度技巧表達
第六狂想曲中運用了大量的和弦技巧和八度技巧,尤以第四部分為代表,這不僅是李斯特本人擁有超高級別八度技巧的最深層次、最為充分的展示,更重要的是這首甚至被世人稱之為“李斯特八度”的鋼琴曲在近乎兩百年的鋼琴發(fā)展史以及音樂發(fā)展歷程當中,令無數(shù)人望而生畏,成為頂級鋼琴演奏家技巧訓練的“試金石”和“鬼門關”。
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第六狂想曲當中所涉及到的和弦技巧和八度技巧分別屬于不同的動作體系,只是當其大量而連貫地出現(xiàn)在同一首鋼琴曲當中,在實際演奏過程中,和弦與八度所需要的發(fā)力動作是共存的,是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協(xié)調(diào)的過程。演奏者必須根據(jù)某一階段音樂演奏的需要,基于樂曲不同風格的呈現(xiàn),相應地采取某一發(fā)力部位作為主要的演奏表達載體,而不是孤立、僵化和分解每一個動作來實現(xiàn)對于鋼琴演奏技巧的表達,如此才能讓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旋律的詮釋協(xié)調(diào)而統(tǒng)一。
(一)第一部分的八度技巧表達
該部分整體調(diào)式為降D大調(diào),2/4拍,速度適中,而為了表現(xiàn)出本身所具有的進行曲風格以及蘊含著的剛毅豪邁的情感特征,在進行八度技巧的詮釋時要盡可能的采取大臂和小臂相結(jié)合的演奏方法,如此才能生成飽滿明亮的音色。在進行局部樂曲的演奏時,要采用手腕來進行演奏,通過手腕的點擊動作呈現(xiàn)出一種英姿颯爽的風采、傳遞出瀟灑伶俐的鋼琴質(zhì)感。
(二)第二部分的八度技巧表達
該部分的整體調(diào)式為升C大調(diào),2/4拍,急板。以所呈現(xiàn)的部分為例,切分音的運用仿佛民間舞蹈音樂當中的頓足動作,為了詮釋歡快、輕巧的音樂形象,前三小節(jié)當中,演奏者應采用手腕發(fā)力的方式,而整個部分中的第44小節(jié)中所采用的大量的切分音,則應該用大臂發(fā)力的動作來予以詮釋。
(三)第三部分的八度技巧表達
該部分的整體調(diào)式為降b小調(diào),4/4拍,即興風格。在進行該部分的演奏時,需要左手利用大臂的力量來烘托出整首樂曲當中所蘊含的高漲情緒,而在此同時,右手則需要在進行八度技巧的詮釋時,要演奏得果敢而又富有激情。對于演奏者而言,要想讓八度呈現(xiàn)的緊湊而又迅速,則需要加入一定的手腕動作,如此才能體現(xiàn)出樂曲中含有的反抗精神,才能避免讓音色和情感的宣泄體現(xiàn)出支離破碎和笨拙的感覺。
(四)第四部分的八度技巧表達
該部分的調(diào)式為降B大調(diào),2/4拍,快板。單純從演奏技巧上來說,第六狂想曲的第四部分無疑是整組鋼琴曲中難度最大、八度技巧展示的最為全面的部分,長段落的、幾乎沒有任何停滯的連續(xù)十六分音的快速八度,要求演奏者必須擁有嫻熟的八度技巧和超強的忍耐力。
首先,如圖譜所示,在第104-159小節(jié)當中,右手在進行八度詮釋時需要以敏感而輕盈的觸鍵、并結(jié)合手腕輕巧的法力方式來進行演奏,從而獲得一種輕松愉悅的演奏體驗,同時這樣的演奏方式也為后續(xù)的段落積蓄了一定的能量。對于演奏者而言,這一部分所要把握的要點就在于對演奏力度的控制,很多演奏者受到音樂情緒的感染,很容易將其演奏的過于強悍,這就導致后續(xù)的段落沒有充沛的體力去完成,更重要的是這并不是一種詮釋音樂情感的正確方向。
其次,從第160小節(jié)開始,演奏者就應逐漸加大力度,通過以手臂發(fā)力的方式來進行演奏,其目的在于烘托出鋼琴曲中所傳遞出的熱烈氣氛。
再次,在第 180-191 小節(jié),左手的八度技巧應當通過手臂發(fā)力的方式來演奏,其目的在于達到渲染粗獷、轟鳴的效果。
第四,在第192-194小節(jié),此處雙手的音樂跨度都極大、而且速度很快,所以需要肘關節(jié)和肩關節(jié)高度靈敏、伸縮自如,否則此部分的演奏力度和發(fā)音準確度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最后,從第194小節(jié)開始,直至第六狂想曲曲終是整首組曲最為高潮、最為熱烈的部分。它要求鋼琴演奏者使出全力,來完成最后這一段落中的慷慨激昂和振奮人心。此處的演奏需要演奏者以肩關節(jié)為主要的發(fā)力點,讓整個胳膊都參與到演奏過程中,如此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演奏效果。同時為了增強最后一個和弦的力度,演奏者可以利用腰部前傾來提升整個演奏的動力,將身體力量通到指尖。
通過李斯特《第六狂想曲》可以看出,八度技巧在李斯特個人的鋼琴作品當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通過八度技巧以及眾多有關八度變奏的方法來對鋼琴樂曲進行豐富,使之呈現(xiàn)出更為豐富、更為立體的、如同管弦樂隊一般的演奏效果。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的領軍人物,李斯特在鋼琴作品中對八度技巧的大面積運用,無疑為廣大鋼琴演奏者以及正在從事鋼琴藝術教學的藝術工作者提供了一種專業(yè)化的思路。而這樣一種極具難度和深度的鋼琴演奏技術則需要利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合理、有效的訓練,同時對音樂技巧的追逐不應掩埋音樂本身所具有的審美性特征。在具體的演奏和音樂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xiàn)技術與審美的高度統(tǒng)一,這樣的一種統(tǒng)一又該以一種如何的評判標準去落實和肯定,則有待更多的鋼琴藝術表演者在日常訓練和學習的過程中慢慢的磨合與感悟。
參考文獻:
[1]朱延麗.鋼琴八度技術研究 [D]. 吉林大學,2009:32.
[2]李佳.民族元素在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反映[J].藝術研究,2012(02):20-24.
[3]李明強,總校譯.李斯特鋼琴全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116.
[4]曹莉芳.鋼琴藝術總論[M].長沙:華南文藝出版社,2008:15.
[5]程超.初探李斯特與勃拉姆斯鋼琴狂想曲的民族性和交響性[J].北方音樂,2011(03):78-80.
[6]沈弘.八度技巧在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的運用[J].當代音樂,2015(31):102-103.
[7]安魯新.談李斯特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的演奏[J].齊魯藝苑,1998(03):37-39.
(作者單位:大連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