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 要: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新課程改革發(fā)展的相關要求,充分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方式增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性,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效率。為了分析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互動策略,文章作者針對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互動的必要性及意義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互動
中圖分類號:G632.0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1-05
一、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互動的必要性及意義
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改變單一傳統(tǒng)的課堂形式,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互動式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中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地位及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互動教學過程中能提高自身的探索及體驗感,在自主學習的空間里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互動教學能活躍課堂,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改變傳統(tǒng)的尖銳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對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及興趣,促進初中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及歷史與社會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互動策略
1.創(chuàng)設相應的課堂提問搶答游戲,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一定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針對教學內容設計針對性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提問搶答,一題一分,每題5分,總共15題左右,要求學生們在問題提出后通過自己獨立的思考得到答案后舉手搶答。初中學生由于年齡及心理的特殊性對這種游戲搶贏的方式具有一定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了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機械式提問的形式。此外,教師還可以以小組分組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榮譽感及責任感,將班級內學生按照座位的分布情況分成幾個小組,在新課程教學任務完成后根據(jù)教學內容延伸相應的具有一定拓展意義的題目進行搶答計分,當教師提出問題后由每組的小組長組織組內成員們進行討論及探究,探究完成后討論出最終答案,由小組派代表進行解答及解答過程的描述,增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團隊集體感及責任意識。
2.以言語對話作為互動交流的媒介,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定位作為課堂教學互動的前提,實際上是一種觀念上的更新,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實現(xiàn)課堂教學互動,應落實到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言語對話中來。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的提問技巧,應針對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針對性的問題情境,以教學內容的重點及難點問題作為主線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言語對話的形式向學生們進行提問,并引導學生們一步一步進行思考、解答。值得注意的是,問題的提出應具有一定的延伸意義、趣味性及探究性,要讓學生激起學習興趣及探究欲望。
3.課內外的互動,拓展學生的思維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正視學生已經擁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中不斷延伸及拓展,學習更多的新知識。在這一階段內,教師應將教學活動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教學。當在進行“建設美好社區(qū)”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所在社會人們的生活、活動、環(huán)境等,簡單說說自己對于美好社區(qū)的憧憬及愿望,由此將課題導入進行教學。這種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種親近感,方便學生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向生活、社會,帶領學生走出課堂。
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實際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學習情況等實時互動式教學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好勝心及團體合作意識,增進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通過實施創(chuàng)設相應的課堂提問搶答游戲,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以言語對話作為互動交流的媒介,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課內外的互動,拓展學生的思維等途徑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初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歷史社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黃媚媚.例談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互動[J].小作家選刊,2017(11):33-34.
[2]吳健芬,劉 麗.試論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版),2015(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