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玲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宋真宗的這幾句詩可謂膾炙人口,道出了讀書的種種好,不過這多是從物質角度或者對人的精神安慰角度說的,而閱讀對人品格、思想、氣質等的益處更是數不勝數。
閱讀可令人學到各種本領,充實自己,提高自身才能;
閱讀可令人領略書中的美好世界,開闊眼界,還可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
閱讀可提高人的文化底蘊,改變人的氣質,使人腹有詩書氣自華;
閱讀還是一種認識自我的過程,可令人認識自己的優(yōu)長和不足,更好地展己所長:
閱讀能給人一種寧靜、清雅、美好,讓心靈輕松、生活舒適、快樂同步。
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厚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它可以提高我們對生活的認識,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使我們更加理性地看待現實問題。閱讀最大的好處是讀書所得永駐心中,不隨著時間流逝、人生起伏有所疏遠。
閱讀,是一種多功能的活動,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活動。閱讀時,你可以在溪邊垂釣,亦可以在林中小憩;你可以在田間勞作,亦可以在月下獨酌。
人生就像讀書,開始時懵懵懂懂,讀到中間時一知半解,到最后終于明白,不管酸甜苦辣,都是我們最珍貴的記憶。
閱讀于人生妙不可言。你若讀書,清風自來。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讀書長精神。有書堪讀直須讀,莫待垂老空嘆息。
但是今天許多人的閱讀,褪去了閱讀的本質,褪去了閱讀怡情養(yǎng)性、修養(yǎng)身心、豐富自我的意味,多了更多的現實功利色彩,所以我們有必要重新談談閱讀于人生的意義。
文題
余秋雨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曾國藩說“讀書不獨變人氣質,且能養(yǎng)人精神”,培根說“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赫爾岑說“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yǎng),同時也不可能有什么鑒別力”,等等,可見閱讀于人生意義深遠。
讀后你有怎樣的啟發(fā),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受。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題目解析
談起閱讀,我們都有切身體驗,但是讀書帶給人的妙不可言,我們往往由于身處其中反而一言難盡。這個題目用眾多名人警句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討論的平臺,讓學生深入思考閱讀之于人生的意義。
余秋雨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引導學生探討閱讀讓人擺脫平庸的問題,尤其是擺脫內心平庸。清代周亮工在《倪母朱太夫人七十序》中說:“平庸之子,無英華可以自見,無名譽可以震俗。”有的人事業(yè)有成,有的人事業(yè)沒有那么成功:有的人擁有無數做人的頭銜光環(huán),有的人一生平平凡凡。但無論哪種人,閱讀都是一定要的,因為閱讀可以讓我們的內心擺脫平庸,“無英華也可以自見,無名譽也可以震俗”。
曾國藩說“讀書不獨變人氣質,且能養(yǎng)人精神”,引導學生探討讀書對人的氣質、精神的作用。氣質是一個人從內往外散發(fā)的一種人格魅力,人的言談舉止表現出來的高雅、高潔、恬靜、溫文爾雅、豪放大氣等,都是一個人氣質的表現。好的氣質并不是說出來的,而是持之以恒培養(yǎng)的結果。讀書以內養(yǎng)外,使人氣質如蘭、精神煥發(fā)。
“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每個人都是不完善的,但讀書能使人不斷趨于完善。完善的人具有理性、意志,具有很強的審美能力,是完美主義者、理想主義者,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如此,他們希望成為最好、尋求最好,并且努力做到最好。完善的人即余秋雨所說的擺脫了平庸的人,曾國藩所說的氣質超群、精神昂揚的人。
“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yǎng),同時也不可能有什么鑒別力”,這句話引導讀者思考讀書對人的教養(yǎng)及鑒別力的培養(yǎng)的作用。有愛心、尊重他人、做事有分寸、善解人意、關心他人、正派真誠、光明磊落等都是有教養(yǎng)的表現。有教養(yǎng)的本質是關懷他人,幫助人際交往進入良性循環(huán)。
學生當理性審視題目、豐富題目內涵,思考再思考,助力認識的提升。
適用素材
閱讀是與歷史上的偉大靈魂交談,借此把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占為已有”。寫作是與自己的靈魂交談,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經歷轉變成內在的心靈財富。信仰是與心中的上帝交談,借此積聚“天上的財富”。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種交談,而這三種交談都是在獨處中進行的。
人之初生,都是好學好問,及其長成,受種種俗見俗聞所蔽,毛孔骨節(jié)如有一層包膜,失了聰明,逐漸頑腐。讀書便是將此層蔽塞聰明的包膜剝下?!终Z堂
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現給你。區(qū)區(qū)五尺之軀,短短幾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跡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于閱讀?!芮镉?/p>
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程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