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欣怡
“你到哪里找地方安置她,帶著你所有這些巨大而生疏的思想,來來去去并經(jīng)常留下來過夜?”
《杜伊諾哀歌》里如是發(fā)問。
人是有思想的,不單單是偉人,無論何人都具有思想。在每個與床上的空氣擁擠著的夜晚,在流淌著風(fēng)景的每扇車窗后,我們都會產(chǎn)生或多或少的思想。然而并不是每一根思想的線頭都有存在的意義,它們往往纏繞在最微不足道的線軸上,這也是多數(shù)人的思想流于平庸的原因。
那么,“閃爍著光芒的思想”和“巨大而生疏的思想”究竟有何區(qū)別?另外,我們該如何安置那些無太大價值的思想,只帶著銳利而精當(dāng)?shù)乃枷胼p裝上路呢?方法并不復(fù)雜,然而鮮有人領(lǐng)悟,那即是閱讀。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在自己心中曾堅實牢固的某種思想、某個理論在某一時刻突然崩潰四散,且在自己伸手挽救前就已銷聲匿跡。他們喟嘆,認為這是一時疏忽,并沒意識到是自己親手制造的大團無用的思想充當(dāng)了認知上的羈絆。“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迸喔f。閱讀正是將那些無用或錯誤思想打破棄擲的力量,是磨礪已然卷刃的認識的砥石。正如民國初年那些閱讀過《新青年》的男女,若未曾受過書中理念的教化,恐怕仍然迷信鬼神、堅守三從四德,在封建制度消亡后感到惶恐不安卻不知緣由。閱讀書中的“民主與科學(xué)”,使他們離完善更進一步。余秋雨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時代證明熱愛閱讀的人永遠會站在思想的浪尖上。
赫爾岑又說:“不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yǎng),同時也不可能有什么鑒別力?!贝_實如此。比如,沒有閱讀過哀悼納萊斯文字的人很難理解歌中那勇敢的聲音如何穿越荒蕪的麻木不仁。對他們而言,荒蕪仍是一片荒蕪,他們鑒別不出那些文字的意義,更無從對“虛空第一次感到震驚,這震驚現(xiàn)在激勵我們、安慰我們并幫助我們”產(chǎn)生共鳴。英雄的犧牲在缺乏閱讀、缺乏震撼的靈魂中永遠微不足道,甚至讓這個靈魂感到慶幸、感到可笑,最終缺乏對英雄持有敬畏的教養(yǎng)。
閱讀能提供容納我們所有“巨大而生疏的思想”的地方,由文字里逸出的思想紡線整齊纏繞在正確的紡錘上,輕盈無比,我們攜其走在人生之路上,無論多遠都可以抵達。
名師點評
這是一篇典型的理性審視文章。開頭引用《杜伊諾哀歌》中的文字引出主題,同時契合了閱讀的話題。中間理論論證與事例論證相結(jié)合,充分闡釋閱讀對安置“巨大而生疏的思想”的作用。結(jié)尾簡潔深邃,引人深思。
(劉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