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英杰
摘要: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不論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它都有被探索的價值。本文試從小學班主任的角度出發(fā), 并結合小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來探討小學班主任與學生和諧關系的內(nèi)涵、當前我國小學班主任與學生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如何構建和諧的 小學班主任與學生關系以及構建小學班主任與學生和諧關系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小學生;和諧;構建
一、小學班主任與學生和諧關系的內(nèi)涵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和諧是指“事物和現(xiàn)象各個方面完美的配合、協(xié)調和多樣的統(tǒng)一”。和諧的小學班主任與學生關系是師生雙方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師生關系的成熟、完滿階段,它包含以下內(nèi)容:
1.體現(xiàn)尊重、民主和發(fā)展精神的新型師生倫理關系。班主任 與小學生是兩個具有主體性的個體,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嚴。班 主任充分尊重小學生的個性、想法和創(chuàng)造性等,鼓勵并引導小學 生積極參與班級管理,正確處理好班主任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
2.是建立在班主任與學生個性全面交往基礎上的新型合作 關系。小學班主任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個性差異,與學生 之間相互關愛,共同促進,彼此獲益,雙方的創(chuàng)造性可以充分 發(fā)揮,性情和靈魂可以共同提升。
3. 核心是班主任與學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 生摯愛、真摯的情感關系。在班主任與小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中,師生彼此都感到愉悅、滿足。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班主任的關注與愛護,班主任從班級工作與學生交往中,得到學生的肯定與愛戴。
二、當前我國小學班主任與學生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1.對班主任崗位的接納度低 調查表明,約有一半的小學班主任不喜歡該崗位。從事班主任工作,從內(nèi)心來講,是不情愿的,只是由于學校安排,不得已而為之。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方面,班主任工作很累;另一方面,與普通教師相比并沒有明顯的待遇優(yōu)勢。對一個班主任來說,沒有對本崗位的熱愛,就很難做好班主任工作,就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更何談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這也是造成班主任與學生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
2.片面的發(fā)展觀在小學,不少班主任的發(fā)展觀是片面的,成績至上的評價方式和思想根深蒂固,隨意占用“副科”,不重視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忽視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個人潛能。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標準與內(nèi)容單一,學習好的學生缺點被忽視,學習不太好的學生優(yōu)點得不到重視,班主任普遍存在關注優(yōu)等生和后進生,忽視中等生的現(xiàn)象,最終導致學生的片面發(fā)展。班主任片面的發(fā)展觀導致學生對班主任心存不滿,造成與班主任關系疏遠,甚至緊張。
3.狹隘的班級管理觀 在班級管理中,不少班主任總是凌駕于學生之上,很少能真正在心理上完全認同民主平等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師生關系,在實踐上能實際操作的就更少了,致使班級中缺乏民主平等的氛圍和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很難真正體會到民主的樂趣,學生有話不敢說。班主任對小學生管得過多、過細,沒有真正放手讓學生自主管理,導致學生缺乏自主與創(chuàng)新的意識,造成過度依賴班主任的心理。不少班主任仍將班級管理定位在校內(nèi),缺乏管理的生活化、社會化,限制學生的發(fā)展。
4.缺乏耐心與愛心在小學,由于小學生自制力較差,容易犯錯誤,又容易出現(xiàn)反復性,有些班主任缺乏耐心,采用不當?shù)姆椒ń逃龑W生,出口傷害學生的自尊、體罰學生等現(xiàn)象依然普遍存在;有的班主任只要學生犯一點錯誤,就請家長到學校;不少班主任不能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個別學生產(chǎn)生“偏愛”,學生受到不公平待遇。凡此種種必然使學生對班主任有意見,導致班主任與學生關系緊張、不和諧。部分班主任由于對學生缺乏愛心,不關心小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不主動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與學生沒有共同語言,造成師生雙方難以溝通,心理不能相容。
三、如何構建和諧的小學班主任與學生關系
1.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大多數(shù)班主任常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面對自己的學生,導致師生之間心靈阻隔,這既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也影響了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因此,作為班主任,首先就要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建立人本主義學生觀,看清自己在學校中、在課堂中、在學生中的位置。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時,不能再管得過嚴、過寬,要摒棄班主任一人說了算的工作作風。班主任應高度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積極性,要樹立起平等的民主觀念,創(chuàng)造多種民主管理方式,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使其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
2.塑造良好的班主任形象塑造良好的班主任形象,是建立班主任與學生和諧關系的基礎。小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因此作為班主任,應嚴于律己,為人師表,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文化知識、待人接物、工作作風等方面,都成為學生的表率。良好的班主任形象主要體現(xiàn)為包含儀表、語言和行為在內(nèi)的外在形象和包含文化素養(yǎng)、品德素養(yǎng)、法律意識和情緒控制在內(nèi)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兩個方面。從外在形象看,班主任的儀表穿著應得體大方、恰如其分;對學生講話談吐文雅、幽默風趣、感情真摯、通俗易懂;教育學生時,言傳身教、處處以身作則。從內(nèi)在修養(yǎng)看,班主任應不斷學習,擴展自己的知識視野,使自己具備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扎實的班級管理與教學能力;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yǎng),做到為人師表;有法律意識,了解自己的權利、義務與責任,了解學生的權利;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克服自己的消極情緒,發(fā)展自己的積極情緒。總之,小學班主任在學生面前要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以淵博的知識使學生增加才智;以崇高的道德使學生變得高尚;以自尊自愛、自省自強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教育、影響學生;以自己的處事作風使學生學會做人。
3.深入了解學生,進而理解學生班主任做好工作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學生。了解學生,就是要獲取學生學習、思想等各方面的信息,它包括學生的學習、生活、道德、思想、審美、認知、情感、意志等。班主任對學生了解得越透徹,就越能促進師生間的心理交融。只有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才能打開學生心靈的大門,找到適合他們個性特點的教育途徑與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并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小學生不成熟,自我意識還未形成,犯錯誤時想法往往很簡單。班主任要理解學生,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班主任要學會“品味”學生的過失,少一些指責和歧視,多一些寬容與理解。懂得品味和藝術地糾正學生的過失,是檢驗教育者是否真正具備素質教育觀念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更能反映出教育者綜合素質的高低。班主任還應理解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參考文獻:
[1]劉光.論和諧概念[J].東岳論叢,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