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文化導入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的體現(xiàn)越來越多,從一些實證研究來看,對英語文化的導入的重視度要高于對母語文化的導入。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筆者從中西兩種文化的關系以及新形勢下的外語環(huán)境,探討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中西文化導入的重要性,同時闡述了文化導入應遵循的原則,并就高中英語課堂實現(xiàn)中西文化導入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中西文化導入;英語課堂;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引言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外語教學法側(cè)重于語言的交際性,由此帶動了文化導入。經(jīng)歷了三十幾年的發(fā)展,如今外語課堂中文化導入已成為不會可或缺的一部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外語教師對英語文化的導入程度遠遠高于漢語文化,從而出現(xiàn)了我國學生真正對漢語文化的缺失尤其明顯,同時也不能準確地用英語描述漢語文化,阻礙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1]。所以,在外語教學中,尤其是高中外語教學,因為隨著英語知識的增長,學生對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已有一定的基礎了,所以,為了更好地提高其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在課堂兼顧中西兩種文化的導入。
二、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導入中西文化的重要性
(一)中西文化的關系
西方文化主要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化,由于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特征之一就是語言,所以英語是反映西方文化的手段和工具。中國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它早已融入在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當中。由于任何的文化都不會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輔相成,互相交融,所以中西文化在相互碰撞與融合的過程當中,早已對各自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我國學者束定芳提出了母語文化在教學中的兩個重要作用:一是將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進行由淺入深的對比研究,比較教學,可更真切地凸顯目的語文化的特征,與此同時,母語文化文化特征也在此過程中被學生吸收和內(nèi)化;二是在對待不同文化的態(tài)度方面,讓學生更加積極地面對差異,從而增強學生對目的語及其文化的探索的好奇心,對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大有好處[2]。高一虹也在其文章中提到“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英語和漢語這兩種語言能力和水平是同步提高的,兩者相互促進,互相融合,積極因素頗多,從而學習者自身的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3]。因此,高中英語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需充分考慮中西文化間相得益彰的關系,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分辨度,進而有利于中西文化的導入。
(二)當前外語文化教學的形勢
當今世界呈現(xiàn)的格局趨勢是文化的全球化。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英語已成為各國通用的交流語言,人們用英語交流自己思想和文化,傳達本土文化特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進行導入文化的。國家教育部制定的高中課程標準中提到英語這門課程的課程性質(zhì)是“要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4]。這就要求我們的高中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要兼顧中西兩種文化的導入,學習好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同時,也要會用英文表達中國的文化知識。例如,教師在講到西方節(jié)日和節(jié)日里的習俗時,可以讓同學們分成兩組,一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一組西方傳統(tǒng)個節(jié)日,兩組進行節(jié)日的比較研究,這樣既讓同學們對這門課程更加感興趣,又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浸透了漢語文化。
三、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中西文化導入的應用
(一)理論基礎
Schumann 的文化適應模式
1978年,Schumann提出了文化適應模式理論[5]。Schumann 曾闡釋道“外語學習只是文化適應體現(xiàn)的一個方面,一個學習者對目的語的社區(qū)文化的適應程度才決定著他對二語的習得程度”[6]。我國學者段曉楠在談《文化適應視角下的外語學習》中提到“文化適應模式是在某一族群的言語、文化和價值觀與另一族群進行接觸和碰撞時發(fā)生的順應和同化的過程”[7]。社會距離( social distance )和心理距離( 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文化適應模式的兩個重要的概念。社會距離是指學習者群體和目的語群體的話語社區(qū)的距離和地位差距,亦或是學習者在目的語群體中被容納和接受的程度的多少;心理距離是指個體學習者對所要學習的目的語及其社區(qū)的總體上的個人感受,個體對學習任務的適應程度決定著體驗的成功與否,該因素屬于個體變量[8]。由此可見,二語習得的成效體現(xiàn)在學習者對目的語的心理距離和社會距離的減小程度上。
比如學生學習的高中英語詞匯individual,美國人強調(diào)個人主義,而中國人重視集體主義,學生如果對這一詞匯所依附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文化含義不了解的話,就導致對該詞匯的學習僅僅停留在其字典含義,甚至會曲解該詞的意義,造成較大的心理和社會距離。因此,在實際交際時,學習者更不能合理地使用該詞,從而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所以,文化導入在縮小能學習者和目的語文化的心理距離和社會距離方面很有幫助。所以,文化適應理論可以為本文提供理論依據(jù)。
(二)中西文化導入應遵循的原則
1.對比性原則(或稱差異原則)
對比教學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在課堂導入中西兩種文化時,要有意識的加強對漢語文化和英語文化間的共性和個性的對比教學,讓學生們體會到中西文化的差異和共同點,從而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例如,在講到Christian 這一單詞時,可與Confucius和Confucianism進行對比教學,進而讓同學們了解到基督教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異同。
2.適合性原則
適合性原則的中心點是適合,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她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導入文化內(nèi)容時要充分考慮到高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水平。難度較大的學習內(nèi)容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過于簡單的又會令學習失去對文化探究的熱情,最終失去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內(nèi)容時,要選擇那些略高于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的內(nèi)容,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師所導入的文化內(nèi)容還應適合英語教材的內(nèi)容,與教材相輔相成,適時地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補充和擴展。
3.實用性原則
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由于教材的豐富性導致課本文章中的文化也是復雜多樣的,這就會使得教師不能做到對文化導入的面面俱到。那么,若是更多的注重中西的文化導入問題的話,學生就會忽略了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學習,這就是本末倒置了。所以,教師也應視教材的內(nèi)容和教學的進度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教案,以此來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同時,由于學生在交際時是使用那些經(jīng)常使用的內(nèi)容的,所以文化導入原則以實用性為佳。
(三)實現(xiàn)中西文化導入的幾點建議
1.中西文化差異對比意識
文化只有在對比的過程中才會看到它的價值和意義,學習者往往對不同于自己文化的內(nèi)容更加感興趣。由此,教師可在高中英語課堂中采用對比教學法,對中西文化的差異進行導入。通過對兩種文化的比較來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提高有著雙重作用。
2.加強培養(yǎng)英語教師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
我國學者武黎曾提到“教師作為傳道者,兼具語言教授和文化傳播兩種角色。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是不容忽視的”[9]。教師要在課堂上不斷地進行文化導入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yǎng)英語教師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可以在課程的培訓等方面進行加強,經(jīng)常性地學習跨文化交際的課程和參加講座,并依此組織跨文化交際實際運用的活動。因為大部分的高中英語教師都缺少跨文化交際的實踐經(jīng)驗,實時的培訓和實戰(zhàn)演練有利于技能和能力的提高。
3.漢語文化可適當?shù)奶砣敫咧杏⒄Z教材
國家可以適當?shù)貙h語文化的相關內(nèi)容編纂到高中英語教材中。例如,介紹西方國家的婚姻觀念和婚禮習俗時,可以擴展一些中國古代和現(xiàn)代的婚姻觀念的內(nèi)容。劉滿滿在其文章提到“以往,我國學生英語表述漢語文化能力不足的現(xiàn)象,一方面是由于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中國文化導入的程度不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可供我國英語學生參考查閱的以英語來介紹漢語文化的教材和資料少之又少,幾乎沒有。[10]因此,在高中英語教材中適當?shù)木幦霛h文化內(nèi)容是對學生的知識的積累和交際能力的提升都有幫助的。
四、結(jié)語
在高中英語課堂導入西文化對學生的外語學習大有裨益。首先,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對學習者目的語語言能力的提高有好處,學習漢語文化,更加強了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再次內(nèi)化,從而使學生在中西兩種文化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會對比分析。其次,我國高中英語教學中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是重視語言的語法知識的傳授,為了應試考試能夠取得不錯的成就,就更加重視應試技巧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英語的學習過程變成了純粹的語言技能的學習,沒有過多重視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導致我國高中生在交際時往往出現(xiàn)很多的語用失誤,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對文化差異掌握的缺失。因此,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中西文化導入,有利于學習者語用能力的提高。最后,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構(gòu)想的提出,我國與各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緊密,國家急需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和豐富的文化知識的應用型人才。而我國高中英語教學的目標也由語言目標向社會人文目標轉(zhuǎn)向,這意味著中西文化導入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地位也會與往日不同。綜合以上幾點,不難看出,在英語課堂進行中西文化導入已是大勢所趨,無論是從當前的政治局勢還是我國的教育現(xiàn)狀,英語課堂中記性中西文化導入已刻不容緩,教師適在課堂教學中適當?shù)囊龑W生增強對中西文化的興趣,循序漸進地進行兩種文化的導入,為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做好一定的鋪墊。
參考文獻:
[1]宋艷艷.大學英語教學中英漢文化雙向?qū)胙芯縖J]. 瘋狂英語(教師版),2014,(02):58-61. [2017-08-29].
[2]束定芳.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外語界,1996,(01):11-17. [2017-08- 29].
[3]高一虹.生產(chǎn)性雙語現(xiàn)象考察[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01):59-64. [2017-08-29].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Schumann, J. The Pidginization Process: 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M ]. Rowley, MA:Newbury House, 1978.
[6]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7]段曉涵.文化適應視角下的外語學習[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35(01):159-160. [2017-08-30].
[8]劉玲.從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看綜合英語教學的語境創(chuàng)設[J]. 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08):211+208. [2017- 08-30].
[9]武黎.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4,(06):91-92. [2017-08-30].
[10]劉滿滿.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雙向文化導入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韓穎(1993.02-),女,蒙古族,籍貫:遼寧朝陽人,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和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