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敏
摘 要:人文素質教育體現的就是“人”與“文”二字?!叭恕敝傅氖且匀藶楸?,“文”指的則是以文化人。隨著教育的不斷進步和完善,高校體育教育日漸受到重視,但其中對于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仍存在一些漏洞需要教育工作者反思和改進。以前的人只關心溫飽,然而現在溫飽問題已得到解決,教育不再是餓虎撲食般地一味灌輸,而是從細節(jié)、思想、精神上進行細枝末節(jié)的熏陶。要使高校體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質能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本文就此進行了深刻反思,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體育 人文素質 反思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7(b)-0051-02
1 高校體育教學中缺乏人文素質的原因
1.1 傳統觀念的束縛
至今,許多高校仍然受傳統觀念束縛,重文輕體,對于體育教育仍然沒有引起足夠高的重視,相較其他文理類課程而言,體育教育仍被視作一門附加課程。這一現象的產生跟傳統的輕理論、重實踐的思想觀念有著密切聯系。在遙遠的古代,當意大利萌芽人文精神之際,我們還處于封建環(huán)境之中,盡管有過百家爭鳴的思潮出現,但并未從實際上改變社會風氣。人文素質是人文精神的延展,人文素質追求的不單是一種思想,更是一種穩(wěn)定的內在品質,俗話道“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這說的就是只有外在的能量,但缺乏內在的素質的人,在當今這個不斷發(fā)展進步的社會上,這類人顯然是要被超越的。也正是如此,培養(yǎng)體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才顯得至關重要。
許多高校教育仍以實踐課程為主,更有甚者沒有開設體育理論教學相關的課程,在傳統教學模式的禁錮下,高校學生理所當然地把體育課程當作可有可無的課程,這種狀態(tài)所造成的影響便是學生本就匱乏的人文素質只會隨著時間的流失越來越薄弱,越來越不值一提。也許在校園內還不能看出擁有人文素質的重要性,但學校不是一生的住所,有朝一日學生總要離開校園走向社會,到那時如果才意識到人文素質何等重要,似乎為時已晚。
1.2 教學模式老套,缺乏創(chuàng)意
今時不同往日,墨守成規(guī)并不是發(fā)展自我的良藥,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有所改變,老套的教學模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漸顯露,缺乏創(chuàng)意的教學所產生的效果只是差強人意,在這個人人都在追求創(chuàng)新的年代,在這個人人都懂得追求理想生活的年代,教育已不能坐以待斃、畫地為牢。不少高校教學模式仍在沿用最陳舊的一套,固守著“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的思想,卻忘記與時俱進,跟著時代傳道、跟著時代授業(yè)、跟著時代解惑。規(guī)矩是人立的,不同的階段應該立不同的規(guī)矩。就好比一個人的成長,青少年時期規(guī)矩就是重在學習、不能早戀;成年之后的規(guī)矩則是要有底線、成家立業(yè)。任何階段都有規(guī)矩,但規(guī)矩的產生是隨社會環(huán)境、發(fā)展狀況的變化而變化的,并非一成不變,故此,高校體育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主要就是因為教學模式守舊,缺乏創(chuàng)意。人文素質本就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品質,定格的時代不同,人文素質所蘊含的內涵、意義、價值也截然不同。一如文藝復興時期,人文素質被普遍認識為是一種象征著自由的藝術精神;再如新中國時期,人文素質的內涵則是對追求溫飽、追求幸福的囊括。因此,現今的人文素質也應該有所發(fā)展,和平的年代,人人都應該培養(yǎng)自身的人文素質,尤其是當代的高校學子,面臨就業(yè),面臨不一樣的未來的這些學生,理應培養(yǎng)并提升內在的人文素質,然而,許許多多的高校卻恪守傳統,不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禁錮著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的人文素質遲遲得不到提升。
1.3 學生對人文素質的價值缺乏認識
許多高校的學生雖然欣然接受體育教育,但對于體育教育中人文素質的教育卻十分陌生。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很多學生并不能發(fā)現自己需要提升人文素質,再加上繁重的課業(yè)縈繞了整個校園生活,學生更難抽出時間去發(fā)展自身的人文素質。大多數學生對人文素質這一概念是模糊茫然的,更多的人只知道“人文”的基本含義,卻不知道人文素質對一個人氣質的培養(yǎng)有多重要。埃文斯曾在書中寫過:“一個難題就是一位好老師,如果一開始就忽略了答案的某一細節(jié),以后,它隨時都可能給你帶來麻煩?!闭驗閺囊婚_始,高校體育教育就對人文素質的教育采取旁觀態(tài)度,才會導致學生無法正確認識到人文素質的價值,無法找準基點提高自我、發(fā)展自我。
2 反思高校體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
2.1 改變定式思維,推進素質教育
高校體育教育的發(fā)展說明教育從未停滯不前,仍在不斷改善之中,對于現在的問題和缺陷我們不能氣餒,而應該趁時代的優(yōu)勢努力改良現狀。其中,定式思維是首要改進目標。定式思維不只是在人的行動思想中有所體現,在當今教育中也有明顯特征,例如高校體育的教學模式遲遲不見創(chuàng)新,盡管已提出了多種多樣的體育教學方法,但真正貫徹落實的屈指可數,這一現象充分說明了定式思維對教育的阻礙是不可置否的。定式思維,顧名思義,總是沿著某一個方式方法不斷重蹈覆轍,做沒有任何創(chuàng)意的日常,這種思維無論是對人還是對教育都是不利的:對學生,定式思維會禁錮學生的想象力,妨礙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使學生丟失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對教育,定式思維會將教學模式固定化,使教育教學死板、枯燥?,F在,體育教育剛剛在各大高校興起,熱度尚未減退,這種關鍵時刻如果還任由定式思維捆綁,只會使得人文素質教育止步不前、望而卻步。要改變這一現象,就要改變定式思維,使體育教育更為活躍、富有創(chuàng)意、富有吸引力。其次,在這個大力推進落實素質教育的時代,高校體育教育也要順應時代潮流,擴大自身優(yōu)勢,進行理論與實踐共存的教學,使人文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學時,教育工作者首要目標就是讓學生理解何為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所能帶來的幫助是什么、擁有了人文素質會有什么不同……只有將人文素質的核心觀念和內容深入到學生心中,學生們才會為了培養(yǎng)和提升自身人文素質而進行刻苦研習。
2.2 通過人文性教學改變現狀
所謂人文性教學,就是區(qū)別于傳統應試教育的新型教育方式。人文性重在以人為本、以文化人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恰恰是培養(yǎng)人文素質的兩個重點。人文性教學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一是推行人文化課程。體育教育同樣需要教材,在教科書中講解體育教育的內涵和基礎理論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不同類別的體育教育課程,使書面知識更加富有深意,更具有人文性,從而對學生的思想進行熏陶、渲染。二是進行人文化活動。體育教育中可以舉辦的活動不勝枚舉,在活動中盡量表現出人文價值來,使得學生無論是參與者還是觀眾都能從中受到啟發(fā),進而達到將人文素質這一概念深入學生學習環(huán)節(jié)中的目的和效果。
3 結語
自高校推行體育教育以來,高校的學習面貌已有了初步改善,至少不再僅僅局限于文化知識這一隅之地。體育教育中蘊含著深刻、豐富的人文素質內涵,如今,在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這一塊雖還欠缺許多條件和對策,但經過教育工作者的不斷探索、反思、總結,一定能早日創(chuàng)造出符合時代的教學體制。
參考文獻
[1] 呂坤.素質教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運用[J].中華少年,2017(4):223-224.
[2] 陳世洋.高校體育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的體現與思考[J].才智,2016(29):152.
[3] 文東偉.高校體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的相關研究[J].高教學刊,2015(9):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