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玲 王騰
摘 要:中小學生的體育需求主要是在學校中得到滿足,尤其是體育教學是其主要的實現(xiàn)途徑。為了滿足其體育需求,作為體育課堂教學供給側的主體,學校和體育教師應該以其需求為導向,結合學校體育的大綱,做出相應的改變和調整。文章主要以文獻資料法和專家訪談法探究中小學體育需求影響因素及其供給側主體的改革方向和路徑。
關鍵詞:需求導向;體育課堂教學;供給側;中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807.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2.015
1研究的理論基礎
需求按其字面意思解釋為需要和欲求,是機體的主觀和客觀需要,在心理學中,需求是指人體內部一種不平衡的狀態(tài),對維持發(fā)展生命所必須的客觀條件的反應。小學生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其需求不僅僅只是作為人的簡單生理和心理需要,更有國家意志附加其中。“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就包含著國家對于社會中人的要求,因此中小學體育教學應該以學生的內外在需求為導向和起點,全方位、多層次的滿足學生需求,以需求側為主導。
供給是相對于需求而言,是指把生活中必需的物資、財產、資料等給需要的人使用。中小學體育供給側的主體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門、各級學校、體育教師,這三個主體服務并以滿足中小學生的體育需求為己任,教育主管部門屬于體育教育戰(zhàn)略制定的頂層設計者,要綜合考慮外在的國家利益和內在的個體需求,宏觀層面把握體育教育的方向。各級學校需要將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體育的方針政策落實并監(jiān)督實施的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反饋,保證其相關政策的落實。體育教師是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實施的主體,是體育政策和計劃的直接實施者,承擔著體育教學和訓練任務。
中小學生的體育需求呈現(xiàn)了從一般需求到高級需求的特征。根據供需理論,可知不同層次的需求中,存在著不同的供需矛盾,隨著國家的教育政策、教育環(huán)境、經濟的不斷變化,會引起供需的不斷波動。中小學生的體育需求是指中小學生為了滿足生理和或心理的需要而進行體育鍛煉的欲求。
2中小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的變化
新課改以來,體育課程標準也進行著變化,首先由原來促進身體生長發(fā)育到現(xiàn)在注重身心和諧發(fā)展,由原來強調運動技能、技術的習得到積極主動鍛煉的習慣的養(yǎng)成,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由原來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yǎng)到現(xiàn)在注重團結、友愛等健康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
由此變化可以看出現(xiàn)代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思想,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的基本理念,“健康第一” 的教學宗旨,“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健康的成長發(fā)展”的育人目標。體育教師應該以此為出發(fā)點和著力點,結合中小學生自身的需求,綜合考量我們作為供給側主體的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模式。
3中小學生體育需求的影響因素探究
中小學生的體育需求并不是穩(wěn)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外界條件的變化而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有時外界條件對于其體育需求的影響較大甚至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厘清并探究中小學生體育需求的影響因素能夠使我們的體育教學更有針對性、目的性、實效性。通過梳理文獻和總結專家意見,并結合自己的思考,認為影響中小學生體育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自身因素、硬件因素、軟件因素。
自身因素主要包括體育興趣、體育意識、性別、體育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對體育的興趣就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和欲望,能夠使他們克服各種困難去參加體育鍛煉并堅持下去;意識決定行為,中小學生體育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其參加體育鍛煉的需求和體育鍛煉的行為,因此體育意識或者體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體育的需求;不同性別的中小學生其心理和生理各不同,對于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體育運動項目、活動方式的喜好程度不同,因此對于體育的需求不同;體育基礎較好的學生愿意參加體育鍛煉獲得成功感,繼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反之則不愿意繼續(xù)主動參加鍛煉。
硬件因素主要包括場地和器材,場地器材是完成學校體育工作的前提,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物質基礎。硬件設施的不完善會使得學生沒有辦法進行體育鍛煉,同時破舊的體育器材也存在安全隱患,造成學生受傷,挫傷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體育鍛煉需求的滿足。
軟件因素主要包括體育教師、教學設置,體育教師專業(yè)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師對于體育工作的態(tài)度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認知和情感;教師數量是否充足影響著體育的課堂質量。教學設置主要包括課時、教學內容的安排,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這些因素對于學生體育需求也產生重要的影響。
4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供給側的改革
4.1學校層面供給側的變革
首先是學校領導思想上的變化,去除功利之心,不能將學校體育當做是為學校獲得榮譽的途徑,應該對其進行長期的規(guī)劃而不是為了短期的利益進行突擊式的訓練或培訓。同時對于學校體育工作的課堂體育教學應該給予重視,要讓其他學科的教師尤其小學教師重視體育課的價值和作用,防止隨意占課的現(xiàn)象。
其次保障體育器材和體育場地的供給,對于學校體育器材應該及時給予更新或者檢修,創(chuàng)新經費來源途徑,擴大體育器材和場地的資金來源,對于中小學生的體育比賽、體育表演要有專項的資金作為保證,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和人際擴大體育專項資金的來源,保證體育課堂教學硬件設施能夠滿足其教學的需要。
最后要加大對體育教師的培訓并為教學提供便利,這樣才能使體育教師心理上感覺受到認同,才能夠激發(fā)起教師認真工作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到體育教學中,提高體育課堂尤其是常態(tài)課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體質。
4.2體育教師層面供給側的變革
體育教師是體育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將體育知識和技能傳遞給學生的直接教授者,因此體育教師的言談舉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體育教師不僅是技能或知識的傳遞者,更多的是承擔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身體得到鍛煉的同時,使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具有體育鍛煉的興趣并為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首先是思想上要變化,無論是教案的撰寫、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以學生為出發(fā)點。例如在自制器材幫助學生完成動作時,要以學生為出發(fā)點,而不是以教學中的重難點為出發(fā)點,自制的器材能否幫助學生完成,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幫助其完成,都要以學生為本,經過反復實踐對比后才能確定。
其次體育教師教學時要帶著情感,有“情”,這樣才能“感”動學生,體育教學面對的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教師對體育課的態(tài)度、對學生的態(tài)度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同時也應該讓學生能夠體驗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成功的快樂、體驗被尊重愛護、體驗良好的師生關系、體驗新鮮感等等,讓其能夠帶著“情感”參與其中,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才能夠激勵其持久參與其中。
再次體育教師要合理安排體育課程,體育課程內容的安排,一方面結合學生的需求,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設計和挖掘,另一方面從學校的實際、教材和大綱的要求、自身的能力等因素進行考慮,進而形成最優(yōu)化的課程內容設計。
最后體育教師應該不斷學習專業(yè)理論知識及其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知識,提高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思路,通過學科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不斷提高理論課的水平,提高學生對于體育理論知識的需求;體育教師應該加強體育科研方法知識的學習,注意將課題同課堂教學聯(lián)系起來,這樣更具有針對性,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解決。
4結論
4.1以學生體育需求為出發(fā)點進行體育供給側的改革指明了提高學生體質的正確方向,尊重并滿足學生體育需求的體育教學才是以“學生為本”的素質教育。
4.2影響中小學生體育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自身因素、硬件因素、軟件因素,其中學生自身因素和軟件因素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4.3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供給側的改革主要是學校供給側、體育教師供給側這兩個主體,其中學校供給側改革主要從學校領導思想轉變、對于體育課堂教學硬件和師資的支持;體育教師供給側的改革主要包括體育教師教學思想、情感投入、體育課程安排、體育理論知識學習這幾個方面。
參考文獻:
[1] 錢曉春.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tài)[J]. 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6(04):17-19.
[2] 賈康,蘇京春. “供給側”學派溯源與規(guī)律初識[J]. 全球化,2016,55(02):30-54+132-133.
[3] 龔剛. 論新常態(tài)下的供給側改革[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50(02):13-20.
[4] “供給側改革”的內涵及其實施路徑[J]. 中國總會計師,2015,148(1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