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琛
孔子的養(yǎng)生,首先是從對飲食的把關入手。具體地說,有“九不食”。據(jù) 《論語·鄉(xiāng)黨》 記載,孔子的“九不食”是:
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糧食霉爛發(fā)臭、魚和肉腐敗,孔子不吃。食物的顏色難看或味道難聞,孔子不吃。反季節(jié)的蔬菜即所謂“不時”之物 (也有人釋“不時”為不到吃飯之時),孔子更不吃。即使是正常的食物,如不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 (即“割不正”),或烹調(diào)不當?shù)氖称?(即“失飪”),或沒有調(diào)味的醬醋佐餐,或從集市上買來的酒和肉干,孔子也不吃。而且,每次吃完飯,姜不能撤除,他還要再吃一點,但吃得不多。可以看出,孔子對食物的選擇是十分嚴格的。
(選自《尋根》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