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帥帥
摘要:教育作為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的中間變量,作用于從分層到流動的邏輯過程之中,并且在不同的邏輯單元內扮演不同的角色:“屏障”和“橋梁”。其中,前者的分析單位是家庭層面,后者的分析單位是個人層面,分析單位的不同造成了現(xiàn)有研究的理論分野。本文構建了“社會分層→教育→社會流動”的理論分析框架,試圖從理論上梳理三者的關系。
關鍵詞:教育 社會分層 社會流動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8-0179-02
一、問題的提出
1905年9月,清光緒帝頒布上諭:“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保顚W為,1992)至此,在我國歷史上延續(xù)一千三百余年的科舉考試制度終于壽終正寢,退出歷史舞臺。如果對維持傳統(tǒng)社會秩序的各項因素進行考察,科舉制居功至偉。在傳統(tǒng)社會,科舉制絕非是一種僅作人才選拔的文官考試制度,它也是一種社會整合機制,“嵌入”在傳統(tǒng)社會結構秩序之中。
學術界關于教育與社會分層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派觀點:一方認為教育至今仍是下層向上層流動的主要渠道,無數(shù)人通過教育這一途徑“飛上枝頭變鳳凰”,實現(xiàn)階層轉變;另一方卻突出教育對社會分層(階層流動率)的阻礙作用(李春玲,2003;劉精明,2005;吳曉剛,2009),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云杉統(tǒng)計1978年至2005年近30年間北大學生的家庭出身發(fā)現(xiàn),1978年至1998年,來自農村的北大學子比例約占三成,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①對這一沖突現(xiàn)象該作何理論解釋?教育的“促進”抑或“阻礙”究竟是在怎樣一個邏輯中實踐,它的作用機制是什么?僅是單向的促進抑或阻礙作用嗎?本研究將在梳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此問題作出嘗試性回答。
二、社會分層、教育與社會流動研究綜述
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密切相關,有學者從歷史的角度提出,“社會分層是一種歷史的動態(tài)的結構和系統(tǒng)。”(周作宇,2001)本文贊同周的觀點,我們認為,社會分層概念本身具有兩重意涵,一重是作為社會流動結果的、靜態(tài)的社會分層狀態(tài);另外一重則是作為社會流動過程的、動態(tài)的社會分層過程。兩者從來都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因而討論教育與社會分層的關系自然避不開對社會流動問題的關注。就內容而言,可將學界關于教育、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關系的研究文獻劃分為兩類:社會分層對教育的影響、教育對社會分層/流動的影響。
(一)社會分層對教育的影響
社會分層對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階層對教育機會獲得的影響上。(教育不平等)科爾曼報告(1990)指出,家庭背景對兒童的受教育機會影響巨大。國內學者李煜(2006)的《制度變遷與教育不平等》一文在結合對我國制度變遷的分析基礎上,系統(tǒng)地探討了家庭背景對子女教育獲得的三種類型,即高教育背景家庭的文化再生產模式、高階層背景家庭的資源轉化模式和一般工農家庭的政策干預模式。
相對于理論分析,國內學者采用實證方法研究社會分層/流動與教育關系的成果更多。余小波(2002)選取某電力學院2000級新生為樣本,考察家庭背景(農民、工人和干部)對學生實際錄取分數(shù)響及專業(yè)選擇(冷門、熱門)的影響。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其大學入學機會和專業(yè)選擇存在明顯不平等,社會分層對教育機會的影響十分突出。張楊波(2002)通過對17名大學貧困生的訪談,考察了家庭經濟、社會背景對學生高考志愿填報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貧困生往往傾向于報考錄取機會較大的學校,對專業(yè)的考慮是次要的。一方面,經濟資源的匱乏限制了他們的志愿選擇(即不敢報考東部經濟消費較高城市中的學校),而社會資源和信息資源的匱乏也限制了他們對填報志愿信息的獲取,因而在高考志愿填報時表現(xiàn)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教育對社會分層/流動的影響
西方學者對教育與社會分層/流動的系統(tǒng)研究最早體現(xiàn)在索羅金的《社會流動》(1927)中,他在書中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學校是使人從社會底層向社會上層流動的電梯”這一命題,該命題的提出也成為學術界關于教育對社會流動的影響進行研究的邏輯起點。有關該問題的研究,國內學者主要是通過引證一些調查數(shù)據(jù)和在借鑒國外理論的基礎上,來描述和分析教育對我國社會分層/流動的影響。
楊鳳英、袁剛(2007)分析了教育影響社會分層的原因和條件,提出教育對社會分層的影響是建立在它能為受教育者提供文化資本、人力資本、社會網(wǎng)絡資本和提高受教育者成就動機而實現(xiàn)的。針對“教育能夠促進社會流動”的觀點,李莉(2007)提出了不同看法,她認為教育除了對社會分層/流動具有促進作用之外還有抑制作用。具體地說, 教育系統(tǒng)控制著文化資本的生產、傳遞和轉換,因而乃是支配著社會地位、形塑著社會意識的重要體制, 也是不平等社會結構再生產的主要手段。
董澤芳、陳新忠(2013)基于實證分析的視角分析了高等教育分流影響社會分層流動的現(xiàn)狀。研究發(fā)現(xiàn),高等教育在促進社會成員合理分層流動上作出了較大貢獻。但從歷史比較看,目前還存在著中下收入家庭的社會成員接受優(yōu)質高等教育的機會正逐漸減少、學生“重分輕能”“重學輕用”等諸多問題。
整體而言,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選擇從某一方向作為研究的基礎,或從社會階層入手探究其對教育機會獲得的影響;或從教育入手研究其對社會分層、流動的作用。本文認為,學界關于教育與社會分層/流動研究的理論分野是由其分析單位不同所致,前者的“屏障”作用,其分析單位是個人,后者的“橋梁”作用,分析單位則是家庭。如果將其放入一個完整的邏輯順序中,社會分層在前、教育在中、社會流動在后。
三、“社會分層→教育→社會流動”理論框架
形同地位獲得理論研究通常把教育作為一個中介變量考察其在出身與地位之間的關系和作用,教育是作為中間環(huán)節(jié)運行于“社會分層→教育→社會流動”的邏輯順序之中的,這一邏輯順序由兩個環(huán)節(jié)構成:社會分層→教育、教育→社會流動,教育在不同的邏輯流程和環(huán)節(jié)中體現(xiàn)的作用和運作機制并不相同。如下圖所示:
首先是“社會分層→教育”環(huán)節(jié)。階層差別一般體現(xiàn)在經濟基礎、文化環(huán)境、社會交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劉精明、李路路,2005),落到對教育的影響層面,則往往表現(xiàn)為不同階層為子女提供的各種支持,包括教育期望(怎么看待教育)、教育激勵(培養(yǎng)學習興趣)、教育素養(yǎng)(學習能力)、信息提供(志愿、專業(yè)填報)和經濟支持(就讀學校層次、其他硬件基礎)等。通過這些支持,不同階層的子女在教育機會上的差異是非常顯著的,學者關于教育“屏障”作用(阻礙社會流動、加劇階層固化)也正是基于此而展開。圍繞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對“教育公平”問題的探討上,理論基礎為沖突理論。
其次是“教育→社會流動”環(huán)節(jié)。教育對社會流動的影響并不是直接的,它往往以“資本”的形式作用于受教育者(陳卓,2010),在職業(yè)選擇(學歷越高越傾向于進入高?;蛘呖蒲袡C構)、收入狀況(學歷越高收入越高)、社會資本(在學校獲取的關系網(wǎng)絡)、個人素養(yǎng)(學校生活學到的思維和動手能力)等方面的影響促進個人發(fā)展和階層上升。學生在教育中的收獲越多,越容易實現(xiàn)社會流動。目前學者關于教育“橋梁”作用(推動社會流動)也正是基于此而展開。圍繞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對“教育積累”問題的探討上,理論基礎為功能理論。
最后,我們認為學術界時常將“社會分層→教育→社會流動”的邏輯順序割裂來看的原因在于學者們研究層次和分析單位不統(tǒng)一。在這一結構中,“屏障”階段的研究主要基于家庭層面(家庭背景對教育機會的影響);而“橋梁”階段的研究層次是個人層面的(個人的教育收獲對階層流動的影響)。正是因為它們研究層次和分析單位的不同,造成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分野。本文認為,教育的兩種作用機制都是存在的,兩者不應該是“一方壓倒另一方”的關系,應該看到并且承認教育的這兩種看似矛盾但邏輯自洽的作用機制。
注釋:
①參見網(wǎng)址:http://edu.china.com.cn/henan/2013-10/16/content_30308642.htm.
參考文獻:
[1]陳卓.超社會資本、強社會資本與教育公平——從當今中國教育影響社會分層的視角[J].青年研究,2010(5):75-84.
[2]董澤芳,陳新忠.高等教育分流影響社會分層流動的實證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2(5):79-81.
[3]李莉.教育對社會分層流動的影響——教育公平與和諧社會[J].現(xiàn)代教育科學, 2007(3):5-7.
[4]李煜.制度變遷與教育不平等的產生機制——中國城市子女的教育獲得(1966-2003)[J].中國社會科學,2006(4):97-109.
[5]李春玲.社會政治變遷與教育機會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對教育獲得的影響(2940-2001)[J].中國社會科學,2003(3):86-98.
[6]劉精明,李路路.階層化:居住空間、生活方式、社會交往與階層認同——我國城鎮(zhèn)社會階層化問題的實證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5(3):52-81.
[7]吳曉剛.1990-2000年中國的經濟轉型、學校擴招和教育不平等[J].社會,2009,29(5):88-113.
[8]楊鳳英,袁剛.教育影響社會分層的原因和條件[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農林教育版,2007,9(1):4-8.
[9]余小波.當前我國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機會探析——對某所高校2000級學生的實證研究[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2(2):44-47.
[10]張楊波.社會分層與農村學生受教育機會不平等——家庭經濟、社會背景對農村考生高考填報志愿的影響[J].青年研究,2002(11):20-26.
[11]Coleman Coleman,J.S.,E.Campbell,C.Hobson,J.McPartland,A.Mood,F(xiàn).Weinfeld,and[R].York.1966.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2]Sorokin P,Heberle R.Social Mobilit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