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蕃 樊紅蕾
摘要:需求分析的研究已擴展到二語教學各領域。本文首先回顧了需求分析模型和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筆者梳理了國內外二語教學領域需求分析的相關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國外對于需求分析的應用主要集中于職業(yè)、公共和學術三個領域。國內需求分析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成果,已經(jīng)應用于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管理等各方面,但總體看來針對英語的需求分析研究較多,漢語實證研究少。本文認為,應當將需求分析的研究結果應用于漢語二語教材編寫中,進一步擴大漢語的影響力。
關鍵詞:需求分析 二語教學 研究現(xiàn)狀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8-0006-02
需求分析,指的是通過問卷、訪談、觀察等辦法對需求進行研究的技術,目前已經(jīng)應用于商務、教育等各領域。在外語教學領域,需求分析最早應用于特殊用途英語的研究,逐漸擴展到外語教育的各個領域。需求分析的研究自產(chǎn)生之初便與其他通用語言教學有很大不同,是值得研究的領域。第二語言的學習是基于學習者的需求,因此,所有第二語言的教與學都應當基于需求分析展開設計。目前,通用語的教學較少考慮學習需求(張黎,2016)。而專門用途用語的需求分析因其特定的教學目的而日益凸顯。Hutchinson & Waters (1987:53)指出,辨識專門用途用語的需求,“理論上毫無意義,實踐上非常重要”。
一、需求分析模型
20世紀70年代,學者發(fā)現(xiàn),學習者需要掌握的語言技能比專門用途用語本身的語言特點更為重要。換言之,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決定了學習的語言內容。學者開始關注學習者的需求,提出了需求分析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需求分析分為以下四種模型:
第一,目標情景分析(Munby,1978),強調關注專門用途用語的使用情景和功能。情景指的是專門用途用語學習者在使用目標與進行交際時涉及的各種情景和相應的微觀交際功能以及相應的語言知識和技能要求。(張黎,2016:124)Munby(1987)提出了“交際需求處理器”,旨在構建個體學習者的需求框架,可以發(fā)現(xiàn)目標需求的詳細步驟。
第二,目前情景分析(Allwright,1982),指的是學習者現(xiàn)有的水平與目標語環(huán)境中多需要的欠缺的識別,包含了過程導向性分析和目標情景分析,是對Munby(1987)提出的目標情景分析的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包含三個步驟:首先,用目標情景分析的結果與學習者現(xiàn)有能力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學習欠缺;其次,將學習欠缺的目標需求轉化成活動需求的形式;最后,構建對應的測量標準,對活動需求在教學中進行界定和分級。(West,1994:10;陳冰冰,2009)
第三,學習中心(Hutchinson & Waters,1987),由目標情景分析和學習需求分析構成,分別關注語言運用和語言學習。目標需求指的是學習者在目標情景中順利運用所必須學會的知識和技能,又細分為需要(necessities),不足(lacks),要求(wants)三部分。張黎(2016)認為,需要與Munby (1978)的目標情景屬于同一范疇,不足和要求是對之前需求分析模型的進一步發(fā)展,從學習者角度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學習者與目標情景要求相比不足的技能和他們自己想學習的技能。學習需求指的是學習者為了學會目標語而需要做的一切任務。
第四,生態(tài)路徑(Dudley-Evans& St. John,1998:125),對課程生態(tài)情景的相關特點進行分析,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fā),得出目標情景和學習環(huán)境的相關信息,從八個維度構建了生態(tài)模型。Dudley-Evans& St. John(1988:173)指出,教材應當滿足學習者的需求。
可以看出,需求分析的發(fā)展日漸成熟,目標情景分析數(shù)據(jù)內容和分析過程較為繁瑣,目前情景分析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個性文化的作用”(陳冰冰,2009),學習中心模型沒有考慮到與學習者相關的其他環(huán)境與因素,而生態(tài)路徑相對完善和客觀。
二、國外研究述評
國外對需求分析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早,成果也較為豐碩,應用于外語教學的各個領域。參照Long(2005)的框架,相關實證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領域:
第一,職業(yè)領域。Vandemeeren(2005)對芬蘭112個公司使用德語的需求和34個德國企業(yè)進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發(fā)現(xiàn)超過50%的員工需要提高德語的語言使用能力,未能有效地使用德語進行商務領域的交流與溝通。而德國公司卻認為芬蘭公司員工掌握德語是商務溝通中最重要的語言技能。
第二,公共領域。Brecht& Rivers(2005)對社會關系層面的語言進行了需求分析,研究對象包括馬里蘭州的政府職員,考察了除英語之外的外語語種的需求和使用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西班牙語的使用需求最高,并且政府職員的外語人才較少達到需求,語言能力也繼續(xù)提高。
第三,學術領域。Hyland(2003)根據(jù)需求分析,設計了六個維度的調查問卷,考察商務英語學習者的寫作需求。Chaudron et al.(2005)進行了基于任務的大學韓語學習的需求分析和課程模塊的設計與開發(fā)研究,采用了調查問卷和訪談混合研究法,被試包括84名韓語學習者,收集了韓語學習的主要動因、收錄了真實韓語任務樣本,建立了基于任務的漢語教學模塊。
三、國內研究述評
依照國外的研究模式,國內眾多學者也對需求分析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目前針對英語的需求分析較多,漢語的需求分析研究相對較少。英語的需求分析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通用大學英語。大學英語在我國外語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因此此類研究數(shù)量最多。祝珣、馬文靜(2014)、符雪青(2014)、祝珣(2015)、鄭大湖(2016)先后探討了如何基于需求分析構建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鄧躍平、陳嬪榮(2012)基于社會需求分析,提出分專業(yè)、分層次進行大學英語教學的模式。
第二,學術英語。蔡基剛(2012)對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jīng)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進行了需求分析,從學術英語的課程目的、教學材料、教學模式與教學效果進行了案例分析,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學術英語教學模式與方法。
第三,特殊用途英語。蔡基剛(2012)基于需求分析,探討了我國大學ESP課程教學模式,指出應當由語言強化、學術技能和專門用途三部分課程組成。蔡基剛、陳寧陽(2013)對上海市高校的教師與學生進行了英語學習需求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的學習需求日益增長,但是學生的能力卻很難達到教師的要求。余樟亞(2012)則跳出學生和教師范疇,立足于行業(yè)需求,分析了目標情景需求的客觀性,提出了加強行業(yè)英語的需求研究,改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建議。
與英語類似,漢語的需求分析也主要集中于通用漢語,商務漢語的研究非常有限。倪傳斌(2007)采用調查問卷,考察了留學生的漢語學習需求。該研究從入學(學習形式、學制、編班方式、入住方式)、課堂學習(教育心理學需求、教學活動、分組方式、教輔工具、課后作業(yè))、測評(評價作業(yè)、教師的訂正方式、同學的訂正方式、測試方式)三個維度展開調查,并把教師的評定結果進行對比。該研究針對全體留學生,未區(qū)分不同專業(yè)和方向,因此忽略了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在此基礎上,吳思娜、劉芳芳(2009)指出,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習者學習需求存在差異,該研究考察了不同認知風格(場依存、場獨立)留學生的漢語課堂學習需求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認識風格的漢語學習者在講練比例、提問策略、糾錯方法、學習材料、教學活動、學習方式上均存在差異,建議教師應當適時調整教學方法。此類研究考察內容全面,但研究方法只局限于問卷調查,因此得出的結論缺乏深度。張黎(2006)認為商務漢語教學的前提與基礎是進行需求分析,并且從商務漢語需求的目標情景和學習需求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入解讀,為后續(xù)相關實證研究提供了理論參考。
在筆者的搜索范圍內,目前僅有兩篇論文研究了對外漢語教材的需求分析。馮莉萍(2014)對泰國中學的學生、教師、家長和學校進行了漢語學習的需求調查,探討了如何進行教材編寫的需求分析,并且根據(jù)分析結果提供了教材編寫設計的改進建議,認為教材應當為學生提供學習依據(jù)和成長引導,為教師提供教學指南和參考。該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源多樣,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了參考,不足之處是沒有進行深度訪談。孫靜(2010)基于需求分析模型,以在職外籍人員和商務漢語方向的學習者為被試,分析了商務漢語學習者需要掌握的漢語交際項目及學習目標,總結了被試的需求特征和需求項目。在此基礎上,該研究將三套商務漢語綜合教材的主題內容和選擇與需求分析結果進行了對比,提出商務漢語教材的修改建議。
四、研究啟示
可以看出,國內外需求分析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成果,已經(jīng)應用于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管理等各個方面,但國內對于國際漢語教材,尤其是商務漢語教材的相關研究還較為薄弱。
我們認為,應當關注需求分析的研究結果并應用于教材編寫中。教師、學生、教材對商務漢語的發(fā)展有直接影響,教材編者應當關注教師和學生對于商務漢語教材的需求,通過對相關需求分析研究成果的解讀,設計適合、較為完善的商務漢語教材,關注商務詞匯對教材的影響,有助于教師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實施商務漢語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
現(xiàn)有研究較少在不同階段對留學生商務漢語學習進行需求分析。今后研究可在留學生學習商務漢語課程之前對其目標情景需求分析,反饋的結果可以實踐于商務漢語課程大綱與課程設置;商務漢語課程學習中對留學生進行目前情景分析,可以為商務漢語教學提供及時反饋,幫助教師改善教學方式、完善教學內容;留學生畢業(yè)后可以收集其工作的需求分析,評估商務漢語教學是否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黎.商務漢語教學需求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3):55-60.
[2]崔妙瑩.基于商務漢語改革的商務漢語需求調查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教師進修基地,2011.
[3]陳芳,郭鵬.商務漢語教學需求分析的內涵和框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8(4):163-166.
[4]孫靜.以需求分析為導向的商務漢語教材主題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
[5]徐佩.在華日韓人士商務漢語學習需求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11.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