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互動”已經(jīng)成為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改革的關注點。互動是否成功,或者說,這樣的方式能否更有效地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敗。因此,“成功互動”已經(jīng)成為教師無法回避的研究課題和實踐課題。結合實踐,筆者就成功實施課堂教學互動的基本策略展開初步探討。
該怎樣理解“成功實施課堂教學互動”的基本含義呢?《辭?!愤@樣解釋,“互:交互;互相。何宴的《論語集解序》中‘所見不同,互有得失”。 “互動”從狹義上來講,指在一定社會背景和具體情景下,人與人之間發(fā)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zhì)、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罢n堂教學互動”就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發(fā)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響,它既指師生間交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方式和過程,也指師生間通過信息交換和行為交換所導致的心理、行為上的改變。筆者認為,“成功實施課堂教學互動”,既指課堂教學互動的過程成功和目標達成,也指師生教學相長成功。在新課程背景下成功實施課堂教學互動的基本策略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氛圍營造:教學互動成功的前提條件
如果學生沒有個性,師生關系不平等,教師不能充分尊重學生,那么,課堂教學互動只能是傳統(tǒng)的、淺層次的,是與新課程改革目標相背離的。
1.讓學生的個性走入教師的意識
要想創(chuàng)新,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個性是在與生活環(huán)境相互刺激的過程中形成的。如果環(huán)境不斷刺激一個人做出主動、獨特的反應,為其提供個性發(fā)展的機會,其個性自然會得到較為充分的發(fā)展。只有在能包容個性的學校文化和班級文化氛圍中,學生才能在互動中敢于表達、敢于質(zhì)疑。只有個性得到張揚,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學校和教師只有重視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課堂教學互動才能成為可能。
2.讓平等成為師生關系的支點
傳統(tǒng)的師生觀的核心是“師道尊嚴”,是一種不平等的人格關系。教師是權威,是主動者、支配者,學生是被動者、服從者。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鮮有學生提出新的觀點。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單向的,也是封閉的,學生的個性和能力難以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新教育的內(nèi)涵之一是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它要求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只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與學、學與學的互動過程才能以此為支點展開,學生在開放的空間內(nèi)才能多途徑地生成,才能設定問題或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大膽探索。
3.讓尊重成為教師關愛學生的基礎
教師對學生只有愛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充分的尊重。沒有尊重,愛的教育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學生形成探求創(chuàng)新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二、能力提升:教學互動成功的追求目標
教學互動實施的過程,是學生發(fā)展、提高及各種能力提升的過程。因此,能力提升是教學互動追求的目標。在能力提升過程中,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分析和解決問題三種基本能力對學生來講是至關重要的,是能力提升中的核心目標。只有準確把握這些目標,課堂教學互動才是科學有效的。
1.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強調(diào)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該有學習的內(nèi)驅力、主動性。參與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學生探索學習策略、養(yǎng)成學習品質(zhì)的重要途徑。學生參與教學有以下途徑,如參與并提出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nèi)容進行質(zhì)疑、修正,以及多元化理解,自主規(guī)劃和調(diào)控學習進程,參與設計評價指標,對學習活動進行反思總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愿學、會學,有利于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合作交流能力
課堂教學互動過程中的合作主要指合作學習的能力?,F(xiàn)代教育理念認為,一個人今天在校的學習方式,必然會與他明天的社會生存方式保持某種內(nèi)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學習正是這種一致性的切入點之一。合作學習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全員互動合作為基本動力,通過小組活動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它是以短時、高效、低耗、愉快為基本品質(zhì)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統(tǒng)一。學生在合作中學會溝通、學會分享、學會競爭、學會團結、學會互助,在交流中學會尊重人、理解人和欣賞人。
3.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析和解決問題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點。成功的課堂教學互動,要求教師通過課堂教與學的過程,通過多種形式的培養(yǎng),逐步使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在此基礎上,逐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形成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遷移運用的思考流程。成功的課堂教學互動不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學生知道“是什么”“為什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弄明白遇到問題“如何處理”“誰去做”等,從而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發(fā)展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有效設計:教學互動成功的組織保障
1.方向型互動和成員型互動有機結合,拓展生生互動和成員互動
從現(xiàn)代教育信息論的角度來看,課堂教學互動有方向型互動和成員型互動(師生作為成員平等參與互動)兩種類型。方向型互動包括單向型互動(教師傳遞給學生)、雙向型互動(師生相互傳遞)、多向型互動(師生、生生間多邊傳遞)三種方式??傮w來說,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存在一種全能的互動模式,需要多種互動模式有機結合。每一種互動模式都與特定的教學目標息息相關。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合理配置,形成科學的互動網(wǎng)絡。
各種模式各有特點,但教師要注重拓展生生間的互動和成員型互動。生生間的互動在主體活動、測驗反饋中作用顯著。成員型互動則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2.認知互動和意行互動有機結合,強化情意和行為互動
師生互動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按互動內(nèi)容來講,一般包括認知互動、情意互動和行為互動三種。新課程目標設計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為情意互動和行為互動提供了條件和空間。在教學過程中,認知互動是最常見的。由于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必須通過長期的影響才能習得,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強化情意和行為互動,促進課堂人際關系的優(yōu)化。
3.秩序靜態(tài)化互動和失序動態(tài)化互動有機結合,挑戰(zhàn)失序動態(tài)化互動
靜態(tài)化的互動有利于知識的認知和學習,秩序化的互動有利于班級組織的穩(wěn)定。這樣的互動在課堂教學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便于組織,溝通內(nèi)容較感性,溝通方式也較單一。因此,單有秩序靜態(tài)化的互動是遠遠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的。
課堂是動的,課堂是活的。由于師生的共同參與,每個成員都成了合作者、探究者、學習者和促進者,因此,課堂教學應該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互動與交往平等展開,師生相互傾聽、相互探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交互活動不斷進行,課堂教學流程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計劃好的細節(jié)操作,可能不斷變化和發(fā)生意外,學生的組織秩序就會出現(xiàn)變化。而這種失序動態(tài)化的互動,才會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感受到智慧的挑戰(zhàn)和心靈的觸動。因此,成功的教學互動是師生提升智慧、體驗情感、掌握技能的主要方式。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成功實施課堂教學互動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課題,它既涉及師生的觀念和品質(zhì),又涉及過程與方法,對中學教育工作者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轉變觀念、精心設計,大膽進行課堂教學的開放性探索,課堂教學互動才會真正成功。
參考文獻:
[1]史紹典.高中課程方案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王坦.合作與學習——原理與策略[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3]鄭金洲.教育碎思[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崔寶山,山東省濟南中學校長,職稱:中學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