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丹
【摘 要】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計和實施都要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為導向。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閱讀過程中的一個系統(tǒng)工程。讀前環(huán)節(jié)是閱讀教學中思維活動的開始,教師重在設計問題來啟動學生的先行認知,為接下來的文本閱讀作好語言、內容或結構認知上的準備。在進入文本閱讀前,教師通常要圍繞文本話題設計問題,激活學生原有的認知,建立與即將要學習新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為閱讀掃除一定的障礙。
【關鍵詞】英語課堂;讀前環(huán)節(jié);設問;思維
學生話題相關的原有知識越多,閱讀理解的難度就會越小。因此,如果要使得教學有效,必須重視學生的先前知識。在進入文本閱讀前,教師通常要圍繞文本話題設計問題,激活學生原有的認知,建立與即將要學習新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為閱讀掃除一定的障礙,常見有如下三種設問方式:
一、經歷分享
每個學生都是帶著一定的知識和經驗進入課堂的,這是非常值得利用的課程資源。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和經驗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話題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
【案例1】在執(zhí)教人教新目標(go for it)九年級Unit1 SectionA 3a “How I Learned to Learn English”課的讀前導入部分,教師可以設置一個Free talk: “How long have you learned English? How do you learn English?” 此舉可以從學生的學習經驗入手,再進入文本閱讀,切中主題,鋪墊充足。
(一)話題討論
人教新目標初中英語教材以“話題-功能-活動”為編寫思路,話題是單元的核心,是統(tǒng)領單元各環(huán)節(jié)的樞紐。教師可以從話題入手,引導學生利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列出與主題相關的詞語或內容,幫助學生回憶、聯(lián)想,形成話題語義場,豐富話題結構,拓展話題內容。
【案例2】在執(zhí)教人教新目標七年級下冊Unit 5 “Why do you like Pandas”時,教師圍繞動物這一中心話題,設置一個問題:“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What are they? ”引導學生開展頭腦風暴,激發(fā)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積極列舉各類動物,教師再通過動物的圖片呈現(xiàn),幫助學生回憶、聯(lián)想,并總結概括“Animals are our friends. So when they are in danger, we should save them.”如此教師就非常自然流暢地導入到了“Lets save the elephants”這一話題文本。
(二)背景鋪墊
背景鋪墊就是把和語篇相關的背景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初中教材大部分的話題較常見,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但也有部分單元話題學生平時接觸不多,這時就需要教師對背景知識做必要的鋪墊和呈現(xiàn)。
二、問題導思
在文本梳理過程中,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尤為重要。清晰明朗的主線可以將原本看似孤立的文字串聯(lián),便于學生更快速、更全面的地理解文本,使閱讀過程更有意義。故對于一些按照時間順序敘述的文本,教師可按照時間順序對文本內容進行梳理。而一些以地點、路線為主線的課文,教師可采用地點流程圖的形式對文本內容進行梳理。與記敘文相比,說明文、評論性文本梳理難度可能更大。由于沒有明顯的時間或地點,我們可以嘗試從文本內容結構角度去梳理。
都說“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同一篇教材,不同的教師會構建出截然不同的教學設計。但精彩的教學設計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圍繞文本主題。圍繞文本主題是有效開展課堂閱讀活動的關鍵,教師可以結合文本體裁結構、寫作意圖、標題內容等來把握主題,進行有意義的鋪墊和設問。在閱讀活動問題設計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和挖掘文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找準切入點設計問題,拓展文本內涵,發(fā)展學生較高層次的思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任何有價值的發(fā)生點設計問題,讓學生回到文本,對文本信息進行提煉、分析和歸納,并做出符合邏輯的推理和判斷,并注意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到足夠的證據(j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避免盲目拓展和主觀臆斷。
參考文獻:
[1]初中英語閱讀課中詞匯教學的實效性探究[J].張孝意.英語教師. 2017(05)
[2]關于高效課堂下農村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王慧慧.山西農經.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