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慧 何 媛 (北京電影學院 100088)
1949年10月5日,羅馬尼亞與中國正式建交。2004年6月,中羅兩國從大使級外交關系升級為全面友好合作伙伴關系。不斷發(fā)展中,友誼與合作始終是雙方交往的主旋律。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羅馬尼亞總理蓬塔時提到:“我這個年齡段的人很早就受到中羅友好的熏陶。那時候,羅馬尼亞的優(yōu)秀影片在中國家喻戶曉?!被仡欀袊c羅馬尼亞的電影文化交流史,從1953年第一部羅馬尼亞電影《為了美好的生活》進入中國,到1963年暫時停滯,十年間我國共引進譯制羅馬尼亞電影26部。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國內“鼓足干勁,力爭上游”、“保家衛(wèi)國”等路線口號的引領下,人民群眾融入一種充滿“斗爭”意味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對“同志”的友愛和對“英雄”的崇拜成為人們的普遍心理。瀏覽這一時期國內公映的外國影片片單:蘇聯(lián)的《列寧在十月》、《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朝鮮的《少年游擊隊》、《重返前線》,東德的《男女并肩前進》、《不可戰(zhàn)勝的人》,以及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的影片——無一例外都來自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羅馬尼亞電影能夠在這一時期進入中國,既滿足了這種政治前提,又得益于中國與蘇聯(lián)正處于“政治蜜月”的國際環(huán)境。1952年生效的中羅文化合作協(xié)定更使得雙方在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得到了廣泛深入的發(fā)展。
我國引進的第一部羅馬尼亞影片是《為了美好的生活》,1953年由中央電影局東北電影制片廠1譯制而成。該片上映前夕,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專為其在北京首都電影院影片舉行了預演招待會,來自兩國的出席人員包括中方著名作家、戲劇家、導演及羅馬尼亞駐我國大使等,總共達到一千多人,2規(guī)模宏大。
此后,我國又密集地引進譯制羅馬尼亞電影,以民族歷史片、反法西斯戰(zhàn)爭片為主,兼有動畫片、兒童片。作品表現(xiàn)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其一樹立各行業(yè)的榜樣人才,追憶英雄的民族氣節(jié),代表作品如《歌唱家達爾克列》、《民族英雄》。其二表現(xiàn)軍民團結,共同進行如火如荼的反法西斯斗爭,代表作品如《太陽出來了》、《多瑙河之波》。其三贊揚人民群眾推翻舊勢力、建設新生活的巨大熱情。這類影片的主角多為農(nóng)民階層,《理想實現(xiàn)了》、《在我們的村子里》為典型作品。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羅馬尼亞電影關注“人”的個性。例如1961年我國引進譯制羅馬尼亞經(jīng)典影片《多瑙河之波》,講述了共產(chǎn)黨員托馬為幫組織獲取戰(zhàn)爭物資,在運送敵方軍火的貨船上當水手期間發(fā)生的故事。行船中,托馬逐漸與船長米哈伊夫婦結下革命友誼,最終領導米哈伊共同與敵軍交戰(zhàn),成功完成了盜取軍火的任務。影片戲份更多的米哈伊船長并不是中國觀眾熟悉的“高大全”式主角形象,雖然他具備真摯的愛國情感與忠誠意識,并最終為了革命事業(yè)英勇犧牲,但言語粗俗、行為粗獷、甚至一定程度上的“迷戀女色”等缺點,使得米哈伊更貼合一個真性情的魅力男性形象。這種突破了固有模式的人物形象使得米哈伊雖不完美,卻因真實而更能獲得觀眾情感上的認同。
在確保主題積極正面的前提下,我國引進羅馬尼亞電影時還注重影片的藝術成就,不“唯政治論”?!蹲鲑\心虛》《幸福的磨坊》兩部影片都沒有渲染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但雙雙獲得了法國戛納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在藝術方面達到了較高的國際水準,因而都得到了我國的引進,其中《做賊心虛》還實現(xiàn)了同年(1956)譯制。
當然,獲得國際電影節(jié)認可并非羅馬尼亞電影在中國的通行證,兩國外交關系的親疏及羅方政治立場的表態(tài)才是一切文化交流能否展開的前提。如1966年獲得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處女作3的《起義》就沒有被引進中國。該片內容上并無不妥之處,但60年代中后期正值中國與蘇聯(lián)關系破裂的轉折期,加上“文化大革命”的爆發(fā),中方對羅馬尼亞影片的引進譯制工作全部停止。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電影宣傳大體上可分為陣地宣傳和社會宣傳兩種類型,對于羅馬尼亞電影的宣傳也不例外。
陣地宣傳的形式之一是在影院門前張貼手繪海報。在“政治掛帥”的前提下,譯制片的海報和在原片國發(fā)行時的海報有時會有所不同,以使影片獲得最大的社會教化效益。例如1962年引進譯制的羅馬尼亞電影《港城春夢》,原版海報中以前后景站位排列了斯塔馬特兄弟及男女配角各一人,其中的女性形象頭戴羽毛禮帽、身著粉色套裝、身材凹凸有致,位于海報中心位置。而在國內繪制印發(fā)的宣傳廣告上,只可見斯塔馬特兄弟二人,說明書的劇情介紹也較少涉及有女性參與的情節(jié)。這種修改不難理解:斗爭環(huán)境下,大眾對異性(尤其男性對女性)的審美需求是被有意忽略甚至屏蔽的,男性與女性的體貌差異被高度一致的行為意識所填補,《港城春夢》原版海報中充滿性別辨識度的粉衣女性自然不能成為故事的重點抑或電影的賣點,因而不具備宣傳的價值。
社會宣傳主要包括各類型影片展覽和首映式等。1953-1963年間,我國和羅馬尼亞頻繁舉辦電影周、電影招待會、電影首映式等活動。1954年,我國在北京、天津、太原等20座城市先后舉辦“羅馬尼亞電影周”。其中北京一地共計映出95場,觀眾5.79萬人次,上座率61.8%,平均每場609人。
由于文化背景、審美情趣和地域習俗的不同,羅馬尼亞電影的整體基調并不如同時期進入中國的其他國家電影那樣“深重”,不僅沒有創(chuàng)造出“消滅法西斯,自由屬于人民”4式的豪言壯語,甚至還得到了“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的戲謔之語。但羅馬尼亞電影獨特的敘事風格為當時的中國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使得羅馬尼亞電影在中國獲得了更大的受眾群體。一篇回憶當年觀影情況的文章記錄道:兩位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前前后后把《多瑙河之波》看了16遍之多,就是為了看男女主角在旅館同床共枕的片段。5雖然當時五分至一角一張的電影票價并不算高,但十幾場看下來,對年輕人也是不小的開銷。《多瑙河之波》之所以格外受到青少年群體的歡迎,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影片中有較多的擁抱接吻鏡頭,據(jù)說,“一些地方放映這部電影時,當放到影片中接吻戲時,(農(nóng)村放映隊的)放映員特意給觀眾解釋,說接吻是羅馬尼亞人的習俗,就跟我們中國人的握手一樣?!?但這種大陸同時期電影中少有的雄性男性形象與正面女性形象展示,以及對兩性關系如此直接而熱烈的表現(xiàn),依然使當時的中國觀眾目瞪口呆,百看不厭。該片“放映時的熱鬧場景一點也不亞于后來的美國大片在中國放映的盛況。據(jù)說當時在一些地方放映時,門口的票販子把票價翻到了原價的十倍,仍有人照買不誤?!?
解放之初,政府管理部門認為“(電影)實負宣揚文化,普及教育的兩重任務。”8在管理票價定價時,遵循“讓人人都能看得起電影”的原則,并于1966年9月全部取消電影征稅。9低廉親民的電影票價加上娛樂形式的相對匱乏,一部好的電影往往能造成萬人空巷的盛況。當下羅馬尼亞電影在中國市場的知名度雖然難比當年,但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羅馬尼亞電影必將重新走入中國觀眾視野,繼續(xù)譜寫友好合作的篇章。
注釋:
1.筆者注:中央電影局東北電影制片廠1955年后更名為長春電影制片廠。
2.《第一部華語對白羅馬尼亞影片在我國上映 中央文化部舉行預演招待會》,《人民日報》1953年8月22日。
3.即“Best First Work”。
4.筆者注:對白出自阿爾巴尼亞電影《地下游擊隊》,海森?哈卡尼1969年攝制。
5.預備役海軍上校,《[長城原創(chuàng)]還“多瑙河之波”之歸屬》,參見http://bbs.tiexue.net/post_2542423_1.html。
6.饒曙光,中國電影市場發(fā)展史[M]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9:375.
7.劉江華,張晉鋒編著.百年電影娛樂眼[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51.
8.《上海市電影院商業(yè)同業(yè)公會會員大會會議錄》,電影院公會檔。轉引自轉引自汪朝光.戰(zhàn)后上海國產(chǎn)電影業(yè)的啟示[J].電影藝術,2000(05):26-32.
9.沙丹;馬凡.何日告別高票價時代[J]大眾電影,2006(0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