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材是語言美的載體。教師除了應具備審美教育意識,更應在教學中巧妙引導學生探尋語言美的奧秘,供支架,表達美,才能將美育落到實處,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本文主要初探如何探尋、表達語言美,打造美育與小學語文的融通之美,實現(xiàn)美美與共、和美共生。
關鍵詞:探尋美;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
作者簡介:郭瑤婷,福建省廈門第二實驗小學教師。(福建 廈門 361009)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12-0072-02
教育家贊可夫說過,人具有一種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深刻而強烈的需要。但是這并不是說,我們可以指望審美情感會自發(fā)地形成。必須進行目標明確地工作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在這里,教師面前展開了一個廣闊的活動天地。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如何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挖掘并巧用語言文字美的奧秘,成了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供支架,探尋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文質兼美的課文無不得益于語言美的創(chuàng)造。大部分小學生知其語言美,不曉得如何探尋美,才能讓語言美延續(xù)著。其實,教材中有不少值得關注的語言現(xiàn)象,也有不少明晰的語言支架,教師只需要將關注其提煉出來,為學生提供清晰的表達范式,讓學生在語言的清晰路徑里樂于表達、樂于交流。只有善于運用文本中的句式為學生提供一個階梯,讓孩子的語言表達逐步規(guī)范使其更有內容,這樣的句式訓練方顯有效。當教學不止朗讀美,使之“形之于胸”,還深入探尋如何表達美,讓學生“行于手”,這才是真正的有所得。
【案例《秋天的圖畫》】
環(huán)節(jié):探尋語言美的奧秘
“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p>
師:請用~~畫出這句話里都描寫了什么?用——畫出它們分別像什么?再看看配圖,你發(fā)現(xiàn)了兩種事物之間的相似點嗎?
生1:形狀相似。
生2:顏色接近。
師:請你以“像”的句式將句子簡化。
生1:梨子像燈籠,蘋果像臉頰。
生2:稻田像波浪,高粱像火把。
師:哇,我們找準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之處。(板書:抓相似點)你們還發(fā)現(xiàn)這個句子里藏著什么秘密嗎?”
生1:句子里把燈籠、臉頰、波浪、火把都說得更形象了。
師:你說出了比喻的妙處。
生2:句子里還藏著四個動詞呢?
師:四個動詞能對調嗎?請大家四人小組討論。
討論的結果是令人欣喜的,學生還配上動作來說明動詞使用的精切,動詞的使用讓事物更加生動形象了,更加有生命力了。(板書:找準動詞)
趁學生興致高漲之時,通過多媒體投影:銀杏樹( )起( )的( )??粗鴪D片上的銀杏葉子,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了。
第一位學生迫不及待地說:“銀杏樹的葉子像扇子?!?/p>
第二位學生緊接著說:“夏天里經(jīng)常扇扇子,涼快?!?/p>
師:“太棒了,你準確地找到了匹配的動詞,扇!”誰能把扇子說得更美一些?
生:金燦燦的扇子。
師:太贊了,這位小朋友用了ABB的形容詞,讓句子更美了。(板書:用形容詞)
師:“那么誰可以仿造我們剛剛學習的句子,為美麗的銀杏樹寫一個句子呢?”
此時,課堂呈現(xiàn)出樂于表達、樂于交流的互動狀態(tài)。
在教學中除了通過想象、朗讀來感受秋天的美,還可以通過分析句子中比喻的精妙用法、動詞的精當使用,梳理出語言支架:事物(本體)+動詞+形容詞+喻體。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進行仿寫,一個個字從心田里流淌出來,一個個句子從筆下淋漓盡現(xiàn)。筆者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仿寫讓學生學會巧妙運用句式,內容也更加多元化了。于是,課堂上學生妙語如珠:葡萄藤串起紫色的珍珠,柿子樹掛滿了火紅的的燈籠,香蕉樹亮起金黃的彎月,甘蔗林站滿了紫色的士兵。
“新基礎教育”提倡采用“兩段式教學長程設計”,通過“教結構(教語言支架)”和“用結構(用語言支架進行仿寫)”非勻速地、由慢到快地推進教學過程,最終讓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結構和方法結構,主動地在課堂上學習類似或相關的新知識,教學在這個時期呈加速運動的狀態(tài)。
二、重實踐,創(chuàng)造美
從語言文字中的美走來,再向著語言文字美走去,那么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創(chuàng)造出語言文字的美呢?如何構建抵達語言美的橋梁?筆者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例展開說明。
1. 巧用修辭美。修辭手法是為了提高表達效果,用于各種文章的寫作的語言表達方法的集合。比如,比喻、擬人等起到了生動形象的表達效果,排比則增強了表達的氣勢。
《觀潮》寫潮來時的句子生動形象:“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苯虒W中筆者除了教學生品味語言美,還重點講解了比喻的修辭美。除了簡單的仿寫外,更注重引發(fā)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我們還可以聯(lián)系到生活的哪些場景呢?有的學生則聯(lián)想到了運動會上運動員的身姿,寫出了:“發(fā)令槍一響,同學猶如餓狼撲食般奮力向前奔去,一閃而過?!庇械穆?lián)想到了放學后的場景,“放學了,孩子們像退潮似的涌向校外?!?/p>
《桂林山水》也以優(yōu)美的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袄旖乃骒o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呀,綠得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作者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準確而生動地描寫了漓江水的三大特點:靜、清、綠,讀起來朗朗上口,讓人沉浸在漓江之美里。修辭之美,促成了語言之美。教學中筆者反復引導學生品讀,想象朗讀,巧妙地讓修辭美融于學生的審美體驗中。還進一步引導學生:那么你們能不能簡要概括某一事物的三個特點,用上剛剛的句式說一說呢?于是學生又進入創(chuàng)造美的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各種機會讓學生大膽、個性化地表達,從而做到創(chuàng)造美的目的。
2. 巧借體驗美。小學生的課外生活精彩紛呈,里面蘊含豐富的審美體驗。然而,這部分美的體驗經(jīng)常處于被忽視的狀態(tài),有了美的體驗,卻沒有好的表達方式。這就急需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激活學生的審美體驗的“生命態(tài)”,引導學生巧借審美體驗,大膽、個性化地表達,從而創(chuàng)造美。
一位學生參加了刺繡社團,開始對刺繡發(fā)生了濃厚興趣。他巧妙地把自己的體驗美融入到語言表達中,成功地做到了創(chuàng)造美。猶記他在描寫廈門美景時,語出驚人:每當夜幕降臨,環(huán)島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瞬間變成了一根根繡花針,繡在了美麗的廈門島上。把刺繡的體驗融入表達中,“車輛”變成了“繡花針”,成功地“繡”上了。這種不落俗套的表達,不正是在創(chuàng)造美嗎?有充分體驗美的過程,再加上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和行動,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就自然而然提高了。生活有許許多多體驗美的活動,在教學中要善于激活美的體驗,巧妙架構起體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融通之處,為學生創(chuàng)造美提供支點。
3. 巧編押韻美?!罢f到這里才算完,請用掌聲來相伴,說得不好您包涵,我們閃?!睂W生在升旗儀式上講話一改以往“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結束語,以喜聞樂見的“三句半”形式收尾,贏得好評如潮?!巴辍薄鞍椤薄昂薄伴W”四個字的押韻,就是學習了詩歌中的押韻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出來的語言美。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都應該重視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當然,也得警惕審美教育表面化、簡單化,也不過分夸大審美教育的作用。在教學中,應努力讓學生成為獨立的審美個體,融入語言文字中探尋美、表達美,進而實現(xiàn)創(chuàng)造美。打造美育與小學語文的融通之美,讓美育更好地助力小學語文,實現(xiàn)美美與共,和美共生。
參考文獻:
[1] 張向眾,葉瀾.新基礎教育研究手冊[M].福州:海峽出版發(fā)行集團,2015:161.
責任編輯 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