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維生
在濟南我父母家不遠處,有一家魯菜館,門頭不大,做的菜味道不錯,以后成為我招待客人的地點。
當初來這里吃飯純屬意外,有一次南方來朋友,作為東道主,晚上宴請遠方的客人。請客吃飯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既要讓客人吃好,又吃出特色,留下深刻印象。我小妹夫是老濟南人,對洪樓一帶非常熟悉,哪里有好吃的,一清二楚。我打電話問請客吃什么,他二話不說,來濟南吃魯菜,九轉(zhuǎn)大腸、爆炒腰花油、爆魚芹,他報了幾個菜名。接著說,離家不遠處,有一家魯菜館,房間干凈,菜做得地道,可以安排在那里。
我做了準備功課,吃魯菜不知內(nèi)容,就失去意義了。光有味,不知背后的文化,等于白吃一樣。這幾年,注意搜集老濟南的資料,要去的魯菜館在閔子騫路上,它是濟南唯一以歷史文化名人命名的馬路。
閔子騫,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在孔門中以德行和顏淵并稱。故孔子稱贊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弊域q為人沉穩(wěn)持重,平時少言寡語,然而一旦講話就講得很中肯。
由南北鐘樓寺街向南,再往左轉(zhuǎn),后宰門街的東端接縣西巷的拐角處,坐南朝北,有一座磚石結構的小樓,就是在這里創(chuàng)造經(jīng)典魯菜九轉(zhuǎn)大腸。
光緒年間,富商杜氏與邰氏是好友,他們商討的結果是合股,在后宰門興建九華樓飯莊,當時在后宰門街,它與慶育藥店、同元樓飯莊、遠興齋醬園稱為“四大名店”。
九華樓清光緒初年所建,是一幢磚石木結構的二層樓建筑,二層共三間木閣,鋪著木地板,南面各有一兩層樓,回繞成四合院,天井中有泉池,店里養(yǎng)活魚所用。北樓拱形門樓券門上方,鑲嵌著楷書題寫的九華樓石匾,兩側是圓形花欞窗。樓壁上,刻著磚雕和石雕,樓梯掛在室外。
富商杜氏是大商人,他的愛好別人不理解,對九字有情感,九,大寫為玖。在古代,九被認為最大的數(shù)字,九在個位數(shù)中是最大的正整數(shù)。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說道:“古人造字以紀數(shù),起于一,極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為積畫,余皆變化其體?!备簧潭攀纤悦詰儆诰?,做什么都取個九數(shù)。他開的店鋪,字號離不開九字。
九華樓規(guī)模不大,卻是藏龍臥虎之地,司廚都非等閑之輩,個個是名師高手,拿手的是烹制豬下貨。紅燒大腸,就是九轉(zhuǎn)大腸的前身,這時做得已經(jīng)很出名,做法別具一格。有一次,富商杜氏宴請朋友,上了本店的名菜紅燒大腸,客人品嘗后贊不絕口。有一舞文弄墨的客人大發(fā)詩性,如此美味,必須有美名相配。富商杜氏一聽,請客人來吃,正有此意。客人幾杯酒下肚,情緒燃燒得旺盛起來,為迎合店主對九的癖好,贊美師廚的手藝,當即脫口而出九轉(zhuǎn)大腸。在座的客人聽后覺得不錯,但有人提問,此意出自何典?他說道家善煉丹中,有“九轉(zhuǎn)仙丹” 的說法,吃這樣的美肴,好似服“九轉(zhuǎn)”,美好的程度可與仙丹相比,客人們擊掌,為之叫絕。從這以后,“九轉(zhuǎn)大腸”流傳開來,九華樓的名聲越來越響。
晚上在魯菜館,給朋友接風洗塵,三杯酒過后,本土名菜九轉(zhuǎn)大腸端上來。我向友人講述此菜成名的過程,復述資料中的故事,晚宴進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