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超
摘要:佛教傳入中國后,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也逐漸地受到它的浸染,并且吸收融入它的許多審美觀。本文旨在從審美角度介紹、普及佛教理論的“現(xiàn)量”一說對中國古典詩詞理論的影響,由此得出它是文藝作品的最高審美境界,是作者努力修養(yǎng)后在寫作上返璞歸真的最終目標。
關(guān)鍵詞:現(xiàn)量;審美;推敲;修養(yǎng)
一
“現(xiàn)量”是佛教理論的一個名詞。就是對客觀世界的直覺的、不假思量計較的一種主觀反應(yīng)。王夫之把它引用到中國古代文藝批評里。
賈島有詩句:“僧敲月下門”。據(jù)后蜀何光遠在《鑒戒錄·賈忤旨》里說,賈島有一次騎著毛驢在街上邊走邊低頭苦吟這句詩,詩的第二字不知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一不小心被人拿下了,說他沖撞了大官人韓愈威嚴的儀仗隊,賈島被逮到韓愈面前問之為何不避讓?回答說,一路低頭吟詩,不小心沒有及時回避,請見諒!韓愈問清情況后掂量了一會說,還是用“敲”好!于是有了千古傳誦的“僧敲月下門”詩句。王夫之看到這則故事不高興了,批評道:“‘僧敲月下門,只是妄想揣摩,如他人說夢,縱令形容酷似,何嘗毫發(fā)關(guān)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長河落日圓,初無定景?!羲畣栭苑?,初非想得。則禪家所謂現(xiàn)量也。”(《姜齋詩話》卷二)這是王夫之的一種審美觀,他認為那種不涉理路的直覺審美最好。即佛家的“現(xiàn)量”說,顯現(xiàn)本色,不假揣摩的心理反應(yīng)。在美學(xué)上是就是心中情與自然景渾然一體,一觸即覺,即目入詠?!熬闶窃煳丛?,化未化之前,因現(xiàn)量而出之”(《姜齋詩話》卷五)。其實這種審美觀與我們古典文藝理論上的道家自然無為觀如出一轍。唐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就對此描繪:
“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p>
“倘然適意,豈必有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王國維以后在《人間詞話》又提出了“有我之境,無我之境”與“隔”與“不隔”之說,他和“現(xiàn)量”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說景物描寫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里面,是有我之境。而“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睙o我之境就有現(xiàn)量之意。他又說:“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邩渫硐s,說西風(fēng)消息。雖格韻高絕,然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靥辽翰荨ⅰ樟郝溲嗄嗟榷?,妙處唯在不隔”。這種現(xiàn)量與不隔,在小說的描寫中也是常有的手法。作者看似純客觀地描寫人物故事,從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情感觀點,讓讀者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去判斷是非。這就是形象思維的魅力所在。像以盡意,以像寓意,無須表意。所謂“隔”就是經(jīng)過人的加工了,不是事物的本相。不隔就反之。
總之,他們的現(xiàn)量與不隔之說就是講究重視自然本色之美。臨景結(jié)構(gòu),珠圓玉潤。這也是佛家的一種妙悟吧?是靈光一閃的“短路”。是文學(xué)藝術(shù)上的返璞歸真,也是作品最高的境界了。
二
如果說“現(xiàn)量”是藝術(shù)描寫的本色,那么“推敲”文句可謂是加色了。是加色詩文美,還是本色詩文美呢?誰更有味呢?恰如上宴席,菜肴各異,清淡、紅燒不同,應(yīng)該說各有所好。這也有點像畫家的寫生、白描和水彩、油畫一樣,手法之不同。我看是美感的差異而已。
我們歷來贊揚古人精益求精的苦吟精神,他們給我們多少激勵與鞭策,勸導(dǎo)著我們。杜甫有:“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之詩句,可謂是精煉字句之人了。說明他寫作是多么的刻苦認真。他是詩圣,成就有目共睹。更有盧延讓的《苦吟》詩真讓人驚奇感嘆: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
險覓天應(yīng)悶,狂搜海亦枯?!?/p>
比如前文說到王夫之批評的賈島,“郊寒島瘦”(宋·蘇軾《祭柳子玉文》)。賈島詩的意境頗幽深蘊藉,令人咀嚼玩味。他的詩無論贈、送、題寫都是以刻畫意境為主,那么的幽寂、冷僻。故而他的詩句里多用“寒”字。題材是太窄了一些,讀多了就單調(diào)了。但他的詩意深美,還有出世之禪味。無怪乎他曾經(jīng)是僧人。賈島詩的意境非一般詩人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所能達到的。他比孟郊的詩好!孟郊,賈島都是苦吟詩人。韓愈說他是“余事做詩人”。而賈島呢,則是專事做詩人,“一日不做詩,心源如廢井?!碧貏e他的這一絕:“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笨创私^真讓人感動之至,唏噓不已。賈島的詩寫得那么好,意蘊那么獨特雋永于他的一絲不茍地苦吟努力有關(guān)吧?從純詩意來說賈島的詩是最值得感悟、咀嚼涵詠的唐詩之一。孟郊詩,蘇軾、嚴羽都不喜歡,但韓愈特贊之。這還是審美觀的關(guān)系。加色、磨淬剪裁之功是寫作過程中至為重要的一關(guān),任何人都需要這樣做?!伴L河落日圓”,“隔水問樵夫”。作者也是精心展示著一種立體幾何美與一種蘊涵著荒遠幽寂的山水美,只不過他們來得更精巧、澄澈、圓融些罷了,有極煉不練,出色本色的藝術(shù)效果。作詩文只要不像杜甫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边@樣別扭造作就好。
三
蘇軾在晚年作品中表明他的心態(tài),對于詩人,獨好陶淵明的詩。陶淵明的詩看似樸質(zhì)實則綺麗,看似瘦癯實則豐腴,就是曹植、劉禎、鮑照、謝靈運、李白、杜甫眾位詩人,都不及他。這句話是蘇軾一生讀詩寫詩之總結(jié),那就是:淡泊本真是詩的第一。佛家元音老人有偈語:“心境頓消融,方明色與空。欲識本來體,青山白云中?!边@是佛理和我們古典文藝上最高的修養(yǎng),亦即王夫之的“現(xiàn)量”之文藝審美觀。但它畢竟是藝術(shù)造詣的頂峰,非凡人所能為也。
高級作者,他們的詩文如清溪自然流淌,隨勢賦形,波瀾天成,表現(xiàn)手法淡然無意,卻意境悠遠超詣。以諧俗求真趣,不以精思造奇險。云錦月鉤,只在天然之巧,非人雕琢之功也。時有取境眼前而神幽韻潔,空靈雋永。而我們許多作者呢,喜歡講究藻飾,華麗鋪張,才學(xué)展示,有時嫌流水太平靜了,砸?guī)讉€石頭進去激起一點浪花與漣漪。陳思道在《后山詩話》里這句話說得好:“善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順下而已?!边@就是要作者修養(yǎng)之功夫!那些看似清新閑雅的文章語言,沒有數(shù)十載筆耕歲月的藝術(shù)之涵養(yǎng),沒有數(shù)十載的書香熏染之底氣,以及歷盡歲月之滄桑后的那份淡然的氣定神閑的身心修養(yǎng),是難以寫出來的。要有一種入世的深情與出世的禪意。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保ㄔ脝枺┲挥徐o心修養(yǎng),才能逐漸達到文學(xué)描寫上的“現(xiàn)量”之美。
參考文獻:
[1]肖池.中國詩歌美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6.
[2]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3]王海林.佛教美學(xué)[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作者單位:廣州城建職業(yè)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