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標大綱指導下,構建師生互動機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加強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主導定位,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可持續(xù)性,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關鍵詞:師生互動;激發(fā)興趣;引導閱讀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展,要求培養(yǎng)中學生“人文情感”觀的呼聲日益高漲。而要提高中學生的人文素質,加強他們的課外閱讀便不容忽視。不言而喻,如今在校學習的中學生已很少去閱讀了,尤其是高中生,他們被較為繁重的課業(yè)及諸多會考科目所限,整日浸泡在教科書與題海之中,學習與考試的重壓已使他們難以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因而逐步失去了讀書的興趣。即使有些學生還在閱讀,也是一種盲目的讀書。他們不會辨別圖書,缺乏科學的讀書方法。大家知道,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讀書的樂趣,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正因此,修訂后使用的中學教科書,對文學作品越來越重視,且加重了選文的比例,這無疑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獲得使學生重新閱讀的樂趣。那么,作為主導性的教師怎樣使學生有樂趣又多讀呢?這首先的關鍵是要引發(fā)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教育心理學認為,閱讀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心理過程。在這個比較復雜的心理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驅動讀書的興趣心理。每個人只要有了驅動讀書的興趣心理這個前提條件,就會產生懸念般的閱讀期待,從而產生迫切的閱讀動機,主動介入讀書活動。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 介紹作者作品,拓展課文空間。如讀《鴻門宴》前,給學生介紹一些楚漢之爭的歷史材料,使學生深入感受文中的歷史關鍵時刻緊張氣氛和歷史人物的氣質。如教《為了忘卻的紀念》時,可以介紹“左聯(lián)”五烈士簡況以及文中魯迅提到的《思舊賦》,《思舊賦》中又有許多不易懂的地方,引導學生對其鉆研,可增加新的知識。
2. 調動學生情感,激發(fā)閱讀興趣。作為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厚實的知識,還需要詩人的激情。面對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能運用準確、生動傳神的語言設置情境,并且引領學生沉浸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進而加以恰當?shù)谋砬楦腥緦W生,這樣學生身在課堂卻有課堂之外的感受,從中領會到美、欣賞到美。教師的感情投入,使三尺之地也真正成為人文的滋長點。
3. 把握難易尺度,實現(xiàn)成就兌現(xiàn)。閱讀前教師提出難易適度的閱讀目標,使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有著明確的方向感,讀完后有了切實的成就感,進而消除了盲目茫然感。讀有所依,讀有所得,興趣自然提高。
4. 引入競爭機制,以競賽促閱讀。對學生的閱讀情況及時地作出積極的評價,熱情鼓勵,認真示范,讓學生在不斷得到的激勵中感受讀書的愉悅。尤其針對較為枯燥的文言文,如按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常有被迫之感,但教師如能激以小組賽的形式,仿效電視上智力搶答,課堂氣氛大相陘庭,閱讀意識大為可觀。
閱讀興趣一旦被調動起來,教學就能逐步地有向計劃的深度、廣度進軍。但需知,引導起學生閱讀興趣的核心問題是教會學生“自能讀書”。錢夢龍先生說過,教師在課堂上的起主導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不待老師講”而“自能讀書”的能力。因而,我想要教會學生“自能讀書”,關鍵教師要善于學會像電影導演那樣“導”起自己的學生來,怎么“導”即授人以“漁”之術。一位日本心理學家說過,閱讀過程最重要的條件是進行學習方法的訓練。如果沒有這種訓練過程,主觀上即使再努力,學習的收獲也不會顯著。教師的正確性的指導是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訓練的有效途徑。為此,教師可從以下幾項突出導向的訓練:
一是疏通誦讀。疏通,指訓練學生根據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疏通詞句,以提高學生的認讀和理解文意的能力。這項工作可看作是對傳統(tǒng)的傳承,實在,必須。而其中在閱讀層面上最不可忽略的是指導學生讀,讀通,讀明白,讀出品味。閱讀的本質就是“讀”。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閱讀教學當然應該以學生自己閱讀為主。葉圣陶先生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中說:“閱讀總得‘讀。出聲念誦固然是讀,不出聲默讀也是讀,乃至口舌絕不運動,只用眼睛在紙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謂‘目治,也是讀?!遍喿x教學沒有學生自己的讀書實踐,就像作文教學沒有學生自己的寫作實踐一樣,肯定收不到任何實效。只有學生自己讀書,才能從多方面受益。學生自己讀書,有利于獲得語感。有了這種對言語的靈敏的感覺能力,學生不需要進行語法、邏輯、修辭等理性分析,就可以直覺辨識言語的正誤、優(yōu)劣、美丑,并能得之于心,應之于手,不假思索地自由運用,甚至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葉圣陶先生也指出:“熟讀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覺之中追求語言的完美,誦讀的工夫,無論對語體、對文言都很重要,僅僅討究,只是知識方面的事情,誦讀卻可以養(yǎng)成習慣,使語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p>
二是創(chuàng)設情境。導出情境,讓情境成為一個教學平臺,使學生參與其中并以自己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投入到問題的解決上。如在課內賞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這樣一首寫景的七言律詩。如僅從字面上直譯或講析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定然不高,即使全背下來,也難體味到個中美感。但要是教學這首詩時,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先用錄音機放錄音,讓學生凝神聽一段有古箏伴奏的課文朗讀,接著用電視機放上一段事先剪輯好的春意盎然的電視錄像片:那翠綠的青山,如茵的綠草,蕩漾的碧波,爛漫的春花,鶯歌燕舞,馬蹄輕快,牧笛悠揚……使學生身處早春的氛圍之中,從直觀、形象的教學形式中感到春意綿綿,春光無限。再讓學生隨錄音朗讀課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興趣濃厚,加深了對課文的感知。課內可如此,課外閱讀亦然。如閱讀高一第二冊《讀本》中的“赤壁之戰(zhàn)”前,先組織學生觀看電視劇中相關的場面畫景,而后展開深入的討論,引導學生從歷史資料中尋找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關注文章的主次把握和人物的描寫刻畫,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上網查閱相關的品析材料,在導的同時,學生跳出了課本,極大地促進了他們視野的開拓。
三是設計問題。問題的設計要注重學生的敏感處與忽略處。一方面注重敏感處學生“趁熱打鐵”,另一方面注重忽略處使學生“曲徑通幽”,二者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敏感處的認識,如教朱自清《綠》時,學生會隨作者那“驚詫于梅雨潭的綠”的情感而蕩漾,但作者如何由“綠”而展現(xiàn)的不可抑制的情感卻較難入手,此時教師便可啟發(fā)引導設計理出幾條線索來把握:①作者觀察點有怎樣的移動?②景物描寫的變化?作者情感發(fā)展的關鍵詞是什么?從而使學生把自己歡愉、神往之情融匯于一片綠中的同時,梳理了文章的脈絡,提高了分析能力。在一些較難理解的文中,解讀準確完整不可忽略背景揭示的作用。如《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中“我早已想寫一點文字,來紀念幾個青年的作家?!罩闭f,就是我倒要將他們忘卻了”語意隱晦曲折,如何理解?我先按住不解,問學生當時寫這篇文章的時間,作者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怎樣?大家開始恍然有所思,于是便上網找資料查閱了1931年的政治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相關知識,明確了當時國統(tǒng)區(qū)對民主進步人士進行了殘酷迫害的高壓政策,使學生明白了作者為何語而未明的用意,懂得了解文章掌握背景的重要性。同時,這種因一個問題而引發(fā)的主動探索,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合理宣泄了學習的熱情。
四是研究探索。要教會學生自主性探究閱讀,改變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讓學生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讓學生成為閱讀中的主體,還原教師真正的主導地位。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是讀懂課文,學生把老師提出的問題回答完畢,就萬事大吉。而我們今天的新的課程標準強調的是如何把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自然到社會,從小到大終身進行研究性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工作。因此我們的閱讀教學要在析疑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疑。教師在課堂上要擔任“輔導員”的角色,進行整體的把握,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提出的疑問,應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解決,不越俎代庖,能作些具體分析,幫助學生釋疑。在學生析疑的過程中,教師力求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鼓勵學生朝不同的方向思考,用開闊的思路分析疑問,然后由學生自己互相評價,教師不要急于作出評判,有些問題,可以不求統(tǒng)一答案,甚至不作評判,留下一些空白讓學生獨立思考。在析疑中集思廣益、相互啟發(fā),實現(xiàn)信息交流,互補思維漏洞,使課堂真正的動起來,活起來,樂起來,使不同層次學生的認識水平能得到一定的發(fā)展和提高。并且在解析了課堂的小問題以后,要把學生的興趣提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尤其要讓學生帶著更感興趣的問題離開課堂離開課本,通過各種途徑去收集信息,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性學習。學生有了閱讀興趣,就能更加積極主動去閱讀,吸收新知識、新信息,就能自由地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這就為閱讀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而真正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
總之,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時,首先要善于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進而合理有序地引導學生正確的閱讀方向,不斷調整學生學習的最佳切合點,注重拓寬學生的閱讀面,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從課本里走出來,廣泛汲取科學文化精華,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定位意識,最終,真正讓教師的教學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2011.
[2]田瑞云.語文教育行為論[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0.
[3]蔣湘寧.閱讀教學略論[J].社科縱橫,1997(5).
[4]李容.閱讀教學的對話理念與實施策略.
[5]葉圣陶.中學國文學習法.
作者簡介:
陳瑞龍,福建省廈門市,海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