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燕
摘 要:從習作批改發(fā)現(xiàn)的四類“變形人”說起,指出必須重新審視寫人題材的序列,建立循序漸進的訓練體例,以抓住“特點”為主線,以知識脈絡和學習心理背景為主軸,做到由淺入深、由彼及此、由一及三、由點到面的幾個遷移,方能使學生方做到眼中有人,讓筆下的人物重新回歸本真。
關鍵詞:寫人題材習作;序列;小學語文
一、緣起:從作文批改中發(fā)現(xiàn)的四類“變形人”說起
小學階段是作文的起步階段,課程標準中沒有專門對于寫人類型的文章的統(tǒng)一、明確的要求,而只有一個大致的要求:“提倡自由表達,提倡表達個人的獨特感受?!备鶕?jù)學生習作分析,往往容易出現(xiàn)以下四類“變形”的人:“小人”指沒有抓住人物凸現(xiàn)性格,反而是東拉西扯、筆走偏鋒?!懊廊恕敝敢恍案摺⒋?、全”式的被過度美化的完美者,讓人覺得美得那么不真實?!肮秩恕敝溉宋镄愿?、特點怪異的人物?!俺恕敝副绢I超強,無所不能的人物。而生活中鮮活的人物在孩子們的眼前晃動的時候,他們卻視而不見,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命題。
二、追蹤:從小學語文寫人題材習作的序列中開始找人
(一)掃描:小學階段到底有哪些不同的習作內容?
我們先整體地看一下在小學階段所有要求習作的作文情況。
1.覆蓋全面性
2.突出實用性
3.貫穿整體性
(二)聚焦:寫人題材的習作究竟有哪些特點?
我們重點把教材內的所有的寫人題材的習作集中在一起做一個分析。
1.習作對象具有針對性
2.習作數(shù)量存在局限性
3.習作要求體現(xiàn)遞增性
(三)叩問:寫人題材習作的實施難點在哪里?
1.“線索”,有沒有?
教材是以人文線索為一條明線,貫穿各冊、各單元的。而知識線索是一條暗線,散落于各篇課文、各項練習中的。如何將兩條線索結合起來,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內容。
2.“10%”,夠不夠?
整個小學階段寫人習作占整個習作訓練10%。如何在10%中做好文章,這是一門藝術;而在10%外下足功夫,那就是一種智慧了。
3.“特點”,難不難?
小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表達能力都處于學習的狀態(tài),要讓他們抓住特點、寫出特點、放大特點,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筆者繼續(xù)以寫人題材習作為例,談談在寫人題材作文教學實踐中的些許收獲。
三、踐行:循序漸進才能使“變形人”重新回歸本真
(一)確定一個基本發(fā)展點
1.教學內容:從具體到抽象
中低段學生的以形象思維為主,應花比較多的時間讓學生感受;高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有所發(fā)展,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采用討論、小結的形式,讓學生綜合和概括地在習作中體現(xiàn)特點。
2.教學手段:從演繹到歸納
起步階段,重在指導;運用階段,重在自悟自得。讓學生更多地發(fā)揮同伴的互助作用,看一看、議一議、評一評。
(二)立穩(wěn)兩條坐標軸
1.縱軸線:語言文字習得發(fā)展線
具體體現(xiàn)在教材內寫人題材習作中,知識線索就是從單個地接觸寫人題材作文的技巧到綜合地運用這些技巧,將其融會貫通的過程。
2.橫軸線:兒童學習心理發(fā)展線
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是由表象到抽象,由具化到細化的一種規(guī)律性的過程。
(三)把握三個關鍵要素
1.需不等于要
讓需變成要,這才是我們的努力方向。讓需變成要,就需要我們對知識體系進行重組,使之成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愿意參與的一種形式。
2.懂不等于會
如果說理解了需不等于要是掌握了孩子普遍的學習心理,那么區(qū)別“懂不等于會”即真正關注孩子的寫作過程,真正成為孩子在習作過程中的一個同行者。
3.此不等于彼
多年的教學實踐一再地告訴我們,由此岸到彼岸,絕不是以美好的愿望和決心就可以解決的,要允許孩子以自己的速度和自己的規(guī)律去摸索、去積累。
(四)落實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作前曲:未成曲調先有情
(1)閱讀課中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緊扣文本語言感知人物形象。對于學生的發(fā)現(xiàn)與歸納,采取求同存異的原則,引導學生展開交流,各抒己見,使學生提高語言感悟能力,積累豐富的語言。
(2)從文本人物到生活人物,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我們引導學生邊讀邊聯(lián)想:在生活中,有沒有跟文本人物相類似的人?重新以“陌生化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人,也從記憶中搜索相似的面孔。
2.作中曲:筆下生花巧設境
(1)遵循規(guī)律:由淺入深
學生習作有一個慢慢預熱的過程,不能以要求代替指導,起步階段,更加應該要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做到步步深入、耐心引導。
(2)突破難點:由彼及此
習作起步階段,說和寫還存在很大的落差,喜歡是不夠的,關鍵的是在喜歡的基礎上,能夠讓他們明白、領會、遷移。教師的“下水文”能夠幫助孩子們建立起從“懂”到“會”的橋梁。
3.作后曲:你評我改都能行
(1)貴在內化:由一到三
當孩子們進一步知道“如何通過具體事例來寫人”以后,這就需要進一步搭建舞臺讓孩子們各顯神通。
(2)效在課外:由點及面
在傳統(tǒng)的習作的基礎上,必須要有所變化,老師們要搭建學生交流的平臺,讓孩子們通過不同途徑去學習、展示、交流,體會習作帶來的愉悅感。
以寫人題材習作為例,探討了有關習作教學的一個小小分支。從理清序列到理順教學,從混沌到清晰的過程。整理的過程并不輕松,從每一次學生輕松而快速的當堂習作中,還是能夠看到這樣堅持做的成效。
參考文獻:
葉圣陶.葉圣陶隨筆:生活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