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尋找源頭的努力

      2018-07-18 15:00:34汪廣松
      野草 2018年4期
      關鍵詞:蟬蛻經(jīng)學小說

      汪廣松

      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不堪回首的歷史。以前讀到這段歷史,總想跳過去或者合書不觀?,F(xiàn)在讀到胡小遠、陳小萍合著的《蟬蛻——寂寞大師孫詒讓和近代變局中的經(jīng)學家》(以下簡稱《蟬蛻》),有機會再一次面對近代史,卻對這段歷史及歷史中的風云人物油然而生一種深厚的敬意。

      《蟬蛻》是一部“新歷史小說”,對它的閱讀是一次獨特的體驗,我不久就意識到,必須拋開“歷史或者小說”的糾纏,直面這本書提到的歷史問題。而且自晚清以來,中國經(jīng)歷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迄今尚未結束,《蟬蛻》從經(jīng)學的角度深入觸及了它,也再次提醒了讀者,由此而產(chǎn)生的閱讀和思考不僅僅是歷史性的,也是當下的,而且還屬于未來。

      把小說當作歷史來讀算得上是一種閱讀傳統(tǒng),然而歷史本身就是最好的小說家?!断s蛻》涉及到的近代歷史人物及重要事件眾多,有極好的小說題材,也有很強的戲劇性,問題是如何講述這段歷史。《蟬蛻》以樸學大師孫詒讓的一生為主線,串起了中國近代最為慘痛的一段歷史,有意思的是,孫詒讓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8),此時鴉片戰(zhàn)爭已經(jīng)過去八年;逝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此時離大清亡國僅差三年,晚清歷史幾乎成為孫詒讓的精神肉身,那些重大歷史事件直接或間接與他血肉相連。

      在小說《蟬蛻》中,歷史并非人的“背景”,而毋寧是真正的“主角”,它裹挾著無數(shù)個體一道奔流,泥沙俱下,誰也不知道它到底要去向何方。但從小說的第二十二章開始,歷史與個人似乎漸行漸遠,這一年是甲午年(1894),孫詒讓四十七歲,第八次考進士不中,他終于放棄了科舉入仕的“正途”,將眼光從朝廷轉(zhuǎn)向了民間;而歷史也遭遇到了甲午之殤,踉踉蹌蹌當中耗盡精力,把歷史這座舞臺拱手獻給了歷史人物。在《蟬蛻》之前的二十一章中,孫詒讓的形象比較模糊,反倒是歷史比較生動,個人輸給歷史;而這之后的十四章里,一代樸學大師孫詒讓的形象才開始豐滿和生動起來,歷史人物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歷史。

      我讀到的《蟬蛻》改定稿中,正文右邊常有“批注”,它提醒讀者那些“小說文字”有真實的歷史事件作為“后盾”,不可“小視”。不過也可以反過來看,不是小說搭上了歷史的順風車,而是歷史進入了小說。歷史作為歷史,并非都要走進“歷史”,束之高閣,有些歷史還走進了“小說”,比如三國歷史寫成《三國演義》,那些歷史人物就以小說的樣貌成為人們?nèi)粘I畹囊徊糠帧?/p>

      饒有興味的是,在《蟬蛻》中,有哪些歷史進入了小說?更為特別的是,有哪些經(jīng)學史進入了小說?從學術的角度來看,經(jīng)學是一種專門的學問,它在《蟬蛻》里的大量出現(xiàn)幾乎讓人疑心該書是本學術著作,但《蟬蛻》的文學性又顯而易見,它只是讓經(jīng)學以文學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一種野老講古式的小說語境中,那些專門的經(jīng)學知識仿佛也成為了普通人的常識。

      《蟬蛻》中的經(jīng)學到底呈現(xiàn)為一種怎樣的樣貌?我們不妨從孫詒讓的學術來源進行考察,進而描繪《蟬蛻》乃至孫詒讓的經(jīng)學圖景。這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他的父親孫衣言,孫衣言也是一代鴻儒,小說第一章就寫他帶著孫詒讓兄弟去拜謁孔廟,在進士題名碑前澄懷明志。

      這個小說開頭意蘊豐富。《蟬蛻》的核心人物是經(jīng)學家,開篇就把孫衣言孫詒讓父子置于孔廟,是明確了經(jīng)學源頭在孔子。孫衣言對孫詒讓說:“要當一位稱職的帝王,就該按孔子說的去做?!边@是把經(jīng)學當成了“帝王術”,是中世紀中國的統(tǒng)治學說(朱維錚)。孫衣言還借用了一位南宋詩人的詩句,說道:“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義洽生民?!闭f“周孔”,落筆還是在孔子,以區(qū)別于宋儒提出的“孔孟”;說“周孔教”,已經(jīng)是“洽民”的統(tǒng)治術了。孫詒讓很早就就有志于治《周禮》,以后寫成《周禮正義》,把《周禮》的作者考定為周公,其思想伏筆就已經(jīng)在孫衣言的引詩里了。

      在第二章“入宮應對”中,孫衣言向蘭貴人(慈禧太后)介紹了永嘉學派,這可以說是孫詒讓的“家學”。要說清楚永嘉學派殊非易事,孫衣言也只是泛泛而談,但小說用了一段典故卻頗能道出其中奧義。

      南宋葉水心是永嘉學派集大成者,他的殿試文章有兩句寫道:“臣聞以庸君行善政,天下未亂也;以圣君行弊政,天下不可治矣。”但宋孝宗皇帝有疑問:“是圣君行弊政?還是庸君行善政?”那意思是說,圣君行了弊政,而庸君反倒行了善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在小說里,九歲的孫詒讓忽然插話,說葉水心的意思是這樣:“既使是才能平庸的君主,如果實行的是善政,天下就不會大亂;反過來講,既使是聰明絕頂?shù)木?,如果實行的是弊政,天下反而要大亂。”

      這自然是小說家言,也是小說家的方便,他不必長篇大論,洞幽燭微,卻可以通過一個九歲孩童的“胡言亂語”來表達思想。在這個故事中,葉水心提了一個問題:“是要一個好皇帝?還是要一個好結果(善政)?”孝宗看出了其中矛盾,但他自己給出了答案,對葉水心略加懲戒表明,他要做“圣君”。葉水心逝后約三百年,意大利的馬基雅維利著《君主論》討論了這個問題,他認為,皇帝不需要受到道德準則的束縛,可以不擇手段,只需要考慮效果。因此,只要是行了善政(天下太平),那就是對的,不必在意是圣君還是庸君。這樣看來,永嘉學派的思想適合于從古典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它構成孫詒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決非因為只是“家學”,而且也表明它相應了時代的發(fā)展呼喚。

      孫詒讓主治經(jīng)古文學,雖然孫衣言和俞樾都曾對他有過教授,算得上是“師傳”,但他沒有正式拜師。孫詒讓早年學習的是《漢學師承記》和《皇清經(jīng)解》,他的經(jīng)學基礎在漢學。作為一部以經(jīng)學家為主的小說,對經(jīng)學的交代和敘述似乎不可避免?!断s蛻》通過孫衣言和俞樾在書院的兩次講課予以勾勒,他們侃侃而談,如數(shù)家珍,把經(jīng)學譜系告訴讀者。孫衣言的說法還能夠兼容漢學與宋學,俞樾則旗幟分明,偏向漢學。較之皮錫瑞、梁啟超、章太炎、劉師培等人,《蟬蛻》未免粗疏,但其說有據(jù),大致不差。

      小說還通過俞樾舉了一個例子,讓普通讀者對漢學有一個初步了解。俞樾舉《論語·微子》章句:“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他引《詩經(jīng)》中的“不”有時作語氣詞,也將這里的“不”訓為語氣詞,不是否定的意思。因此,“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反而變成“四體勤,五谷分”了,而且,荷蓧丈人就不是罵夫子,而是指向自身。這樣一來,讀書人(包括孔子)庶幾可免“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之譏。

      暫且不論俞樾此處的訓詁是否合適,小說只是通過舉例簡要說明漢學的治學方法,即“所謂訓詁名物以求義理,其基礎要通曉古代語言,懂得古代制度,這樣才能尋找出經(jīng)學中的微言大義。”不過,《蟬蛻》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至于漢學到底怎樣?還需要另外的專門知識。

      孫詒讓的學問還受到朋友的啟發(fā)。小說通過曾國藩興辦的金陵書局牽出戴望,進而介紹清代學術中的經(jīng)今文學和常州學派,雖然筆墨不多,但基本補齊了清代漢學版圖。孫詒讓與戴望關系很好,他們“家法”不同,但有共同的金石學愛好,由此可觀經(jīng)古文學與經(jīng)今文學之合;后來孫詒讓接觸到魏源的《海國圖志》,還有康有為的維新學說等,他大都不能同意,甚至有激烈的批評,則又可見及經(jīng)古文學與經(jīng)今文學之爭。此外,《蟬蛻》還通過容閎接觸西學,雖然此時的西學尚不夠深入全面;與曾國藩(理學家)的交往則可視為對宋學的接洽?!断s蛻》對清代學術的描繪不是通過學術本身,而是通過孫詒讓的“朋友圈”梳理出來的,這個“朋友圈”也恰好可以勾勒孫詒讓本人的經(jīng)學面貌。

      《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從孫詒讓的學問進步路線來看,他的“家學”可相應“學而時習之”;朋友之間研討學問,擴大格局,可當“有朋自遠方來”;至于孫詒讓治古文經(jīng),尤其是著述《周禮正義》,寂寞自修,可當“人不知而不慍”。這樣看來,《論語》開篇三問,可相當于傳統(tǒng)儒者獲取學問并上出(也是教育)的三種方式:家學、有朋和自修,而《蟬蛻》中的孫詒讓尤其如此。

      孫衣言為孫詒讓建了一座玉海樓以藏書,玉海樓或可看作孫詒讓畢生積學所成之象。據(jù)《蟬蛻》介紹,玉海樓的藏書來源有三:一是孫衣言父子歷年購買散落在民間的私家藏書,二是遍求永嘉先賢的著作,其三來自師友饋贈,三種來源大致相應三種教育。令人感慨的是,通過三種教育得到傳統(tǒng)學問的孫詒讓卻只有科舉入仕一條“正途”。八次會試失利對他是個重大打擊,然而,他也因此毅然轉(zhuǎn)身,戊戌變法那一年,五十歲的孫詒讓就積極開辦新式學校,倡導“新學”,開出人生與學問的新境界。

      清代學術以鴉片戰(zhàn)爭為分水嶺,清初諸子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顏元等有開創(chuàng)之功,鼎盛期諸子如惠棟、戴震、王念孫、王引之等人的生活年代都在一八四零年之前。作為清學殿軍的孫詒讓通過三種教育完成了經(jīng)學,標志事件是寫成《周禮正義》,戊戌之后他有一個轉(zhuǎn)向,雖然這個轉(zhuǎn)向并不徹底,但極具隱喻意義。他治墨子,寫成《墨子閑詁》,隱然以中國先秦文化相應西方現(xiàn)代科技文明,表達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變革時代的自生力量與不竭動力。

      《蟬蛻》第二十四章“甲午之殤”寫得很沉痛。這一年,孫詒讓科舉再次失利,父親孫衣言去世,北洋海軍覆滅,個人、家事、國事,事事沉淪,孫詒讓痛不欲生,自沉于水池,而且把他多年心血寫成的《周禮正義》稿也沉了水。救上來之后,他感慨“那些書太古舊了,我也太老了,對這世界沒有用了?!?/p>

      他徹底否定了自己,這個否定是對一生所學的否定。他對身邊人說道:“你以為這些書能救北洋水師么?你以為這些能書救社稷么?你以為這些書能救中國么?”

      這段文字描寫非常生動,讓人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后來者王國維自沉昆明湖的故事。對于王國維的自沉,陳寅恪有一種“同情的理解”,他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這種“文化說”也可用來解釋小說里孫詒讓的自沉行為,并借此傳遞出個人和近代史的痛感。

      《蟬蛻》的文學性就在于,它營造了或者說復原了一種“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的時代氛圍,而“呼吸領會”之人非文人莫屬。小說摹寫了一些傳統(tǒng)的文人情懷,如寺廟里的文人雅集,泛舟湖上聽歌女等,其中尤以“踏雪尋梅”最為典型?!断s蛻》“愛梅”,甚至連“楊梅”都包括了進來,以“梅”為題的章節(jié)就有四章,分別是:茶山品梅、揚州尋梅、香消梅園、頤園聽梅等;而且一些小說人物尤其是女性,往往以命名,如梅娘的丫鬟叫梅香,孫詒讓的身邊人也起名叫“倚梅”。梅花象征品格高潔,高雅脫俗,但小說寫到這些梅花與人時,總有一種清絕、苦寒的滋味,正象孫詒讓在梅園里感慨的那樣:“轟轟烈烈的開始,凄凄清清的結束,梅花如此,人也如此,蓋莫能外?!?/p>

      印象鮮明的文學形象還有宛如驚弓之鳥的孫老夫人(孫詒讓祖母)。孫家歷經(jīng)變亂和打擊,孫老夫人臥病不起,她在深夜產(chǎn)生錯覺,以為家里的大門還開著,常常驚叫,讓人把大門關緊。她的臨終遺言就是:“門怎么開著,啊?把門關緊,快,快把門關緊!”

      如果把這個細節(jié)置于近代史背景,就顯得意味深長。家門(乃至國門)確實是被“打開”了,而且再也關不緊,閉關鎖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而且作為學人安身立命的傳統(tǒng)文化在劇變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為文化所化之學人必然深感挫折和痛苦,近代史的“苦情戲”無需渲染便已十分充足。更重要的問題是,在經(jīng)歷長久的艱難、失敗和變革之后,人們依然看不到出路。

      讀近代史或有一種沉重的壓迫感,讀《蟬蛻》則可以喘口氣,這不僅僅因為它的文學性敘述拓展了空間,也因為小說并沒有在失敗的淚水中過多淹留,它總有一種振作?!断s蛻》寫到中法馬尾之戰(zhàn),福建水師的覆滅令人扼腕嘆息,然而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說道:“一時不勝,則謀再戰(zhàn);再戰(zhàn)不勝,則謀屢戰(zhàn)!”這種“屢敗屢戰(zhàn)”的精神鼓舞了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在外敵入侵時,文弱書生孫詒讓竟也親上戰(zhàn)場,擊鼓御敵。

      孫詒讓的個人命運折射了歷史與文化的命運,而且在飽經(jīng)挫折與磨難之后,個人和歷史還能自強不息,不斷尋找向上的路徑,因此近代史就不僅僅是一種悲催的屈辱史,而且也是一部不斷振拔、自我更新的歷史,呈現(xiàn)出一種壯烈的面貌和向上的精神。因為有了這種精神,當我們在小說里看到,僧格林沁率領一萬蒙古鐵騎向現(xiàn)代英法聯(lián)軍發(fā)起沖鋒時,我們便不忍心去責備他們的莽撞與愚昧,也不以失敗去取笑那些殉國的英雄。同樣,當我們看到李鴻章在與列強談判時委曲求全,喪權辱國,雖然氣憤填膺,但也不由得生發(fā)一種歷史的同情。

      《蟬蛻》在某種程度上更正了我對近代史的態(tài)度,從而愿意去面對歷史的屈辱與失敗。由此而來的思考是,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如何面對他的失???一種文化如何面對他的衰亡?一個人如何在自己身上克服所處的時代?

      孫詒讓連同他那個時代的學者面臨了這些問題。小說第二十二章寫文廷式家里的一次文人聚會,在江南士林號稱“南孫北張”的孫詒讓和張騫都在。會上大家討論康有為的《新學偽經(jīng)考》,皮錫瑞認為這本書“雖有門戶之見”,但對于變法開智、破除守舊而言是一帖“猛藥”,所謂“亂世用重典”。孫詒讓憤然痛罵,認為該書“否定周公,否定傳世數(shù)千年的圣賢之書,”是一副“毒藥”。

      《新學偽經(jīng)考》及康有為的學術到底怎樣?這并不是《蟬蛻》要解決的問題,小說繞過學術,用文學手法來表現(xiàn)人物。孫詒讓對康有為有一個批評,他說:“更令人不恥的是,此人自開辦萬木草堂以來,竟然自號‘康長素?!赝跽撸资ト艘?,‘長素者,長于素王也。更為甚者,賜弟子梁啟超號,曰‘軼賜,‘軼義為超車,啟超超過子貢也;賜弟子陳子秋號,曰‘超回,子秋超過顏回也;賜弟子麥孟華號,曰‘駕孟,孟華騎在孟子頭上也。如此狂妄之徒,縱然成了高官新寵,詒讓亦不屑與其為伍!”這段話似有人身攻擊之嫌,但通過對名號的解讀,卻頗能形象地窺見康有為的經(jīng)今文學立場,“包涵著對中世紀學說的否定,對消逝已久的古典傳統(tǒng)的夢想,對未來世界的烏托邦式設計”,(朱維錚)他的“托古改制”意不在“古”而在“今”。與此相對的是,孫詒讓提出了“西學中源”說,認為西方“制度常常源自于《周禮》,其技藝每每學出于《墨子》?!彼^“古已有之”。他提倡向西方學習軍事、天文、化學、工學、商學及農(nóng)家種植等,可是,“中國的政教則自古有之,齊全而完備,何須取法于夷人。”他的意見就是,改革政制要向《周禮》取經(jīng),要法先王。

      小說里的這場文人聚會最終不歡而散,無果而終,但卻形象地表達了經(jīng)今文學與經(jīng)古文學之爭。而且晚清時期的這種論爭已不僅僅是門戶之見,“蓋學術之爭,延為政爭矣。”(梁啟超)雖然是政爭,但晚清時期的經(jīng)今古文學卻有一個共識,那即是要“變”。所謂“《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保ā断缔o》下)“屢敗屢戰(zhàn)”就已經(jīng)是在變了,在變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變。廖平一生所學凡六變,梁啟超“不惜以今日之我,難昔日之我”,孫詒讓在甲午之后也有變化,可以說,“變”是晚清以降學界與政壇最突出的現(xiàn)象。

      那么到底該怎么變?首先是變法,“百日維新”是政治上的變法,廖平六變是學術上的變法,變法不觸及根本,而根本則是經(jīng)典,“變經(jīng)”是根本性的“變革”。在經(jīng)典上的努力,是在源頭處的努力,是方向性的努力。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币虼丝鬃印白粉E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穆,編次其事。”然后孔子刪《詩》,將三千余篇刪為三百五篇,“皆弦歌之”(相當于作《樂》);接著又“序《彖》《系》《象》《說卦》《文言》”等。最后因史記作《春秋》,“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可以說,孔子周游列國意在“變法”,而晚年回到家鄉(xiāng)刪述六經(jīng),相當于他在春秋大變局時代的一次“變經(jīng)”行為,是對中國古代文化源頭的一次精神回眸,而六經(jīng)也成為后代儒家文化的源頭。

      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招牌掛起來后,經(jīng)今古文學的爭論,“逐漸成為人文學者才愿探討的課題?!保ㄖ炀S錚)在“新文化”運動中,“孔家店”的招牌也被打倒了,六經(jīng)也成了“變經(jīng)”的對象,而百年來西學經(jīng)典逐漸引入并成熟,融入新的文化品格,成為新的文化血脈。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康有為和孫詒讓都有他們的局限性,然而他們的努力非??少F,這些努力不能省略,也沒有白費,中國文化與社會的發(fā)展之路,不是憑空走出來的,都有血與淚的浸染和升華。如果說康有為體現(xiàn)了“變法”的努力,那么孫詒讓著《周禮正義》《墨子閑詁》可以看做是一種再造經(jīng)典、再溯源頭的“變經(jīng)”行為,而這個“變”是以厘清經(jīng)典面目的方式進行的。

      《蟬蛻》有兩種溯源行為。一個是孫詒讓,他治《周禮》,著《墨子閑詁》,向古尋找政制變革和科技發(fā)展的源頭;他又愛好金石文字,乃至對甲骨文產(chǎn)生興趣,進而溯源考流,研究中國文字演化過程及規(guī)律,著有《契文舉例》《名原》等,其學術興趣始終有強烈的“復古”傾向。政治學著作《周禮政要》援引周代制度,提出廢除跪拜、太監(jiān)等,還要求設立議院伸民權(亦引西法),所謂“殷周國粹,法美民權”。有趣的是,《蟬蛻》第二十六章還寫孫詒讓和他的妹婿宋子平打算“揚帆蓬萊”,要到海外去尋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造新世界以施行周官之制、墨子之學說?!边@些政治理想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當然沒有實施的可能,不過,孫詒讓興辦新式學校的計劃卻有幸得以實現(xiàn)。

      光緒二十八年(1902),孫詒讓興辦瑞安普通學堂。學堂共有中文、西文、算術三個班,從各班的教授內(nèi)容來看,大致可分為文科(中文和西文)和理科(算術),與《周禮正義》和《墨子閑詁》也有某種對應關系。三班通授國文、倫理、體操三門課,這些基礎課大致上與周代“三公”對應,即德(太師)、智(太傅)、體(太保)三方面發(fā)展??梢哉f,新學堂暗合了孫詒讓“周官之制,墨子學說”的理想。

      新式學堂不僅僅是一種溯源行動,而且本身也成為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源頭,進而言之,《蟬蛻》一書也是對中國現(xiàn)代性源頭的一次探索,不僅僅是教育,但又可以歸諸教育。傳統(tǒng)教育失敗了,現(xiàn)代教育剛剛開始,孫詒讓的一生剛好就處在轉(zhuǎn)折時期,而且他本人順應了某種時代變化。我們今天看近代史,覺得老大帝國轉(zhuǎn)身太慢,沒有象日本那樣迅速跟上世界潮流,但歷史的劇變實則倉促,有些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它成為當下諸多現(xiàn)代性問題的起源。

      《蟬蛻》最后兩章分別寫俞樾和孫詒讓的去世,標題則為“乾嘉絕學”和“光無能滅”,頗有為清代樸學唱一曲挽歌的意思。小說引了俞樾臨終前的一段話,說道:“積錢以與子孫,子孫未必能用;積書以與子孫,子孫未必能讀;惟積德以與子孫,子孫或得而食。凡事從根本上做起,根本茂則枝葉自然茂盛。”所謂的“根本”就是德,但《蟬蛻》通過孫詒讓的反思提了一個問題,傳統(tǒng)學問重德行和德政,然而,章太炎投身革命,孫詒讓興辦新學,是無德還是有德呢?這個問題實質(zhì)上等同孫詒讓自沉時的錐心之問:那些古典經(jīng)書到底有什么用?

      有用無用之爭,由來已久。孟子去見梁惠王,王問他:“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梁王要的是“利”。孟子答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泵献右谩叭柿x”來代替“利”,在“義利之辨”中傾向于德行德政。為什么要這樣問?春秋無義戰(zhàn),所以孔子要講“仁”;到了戰(zhàn)國時代,孟子就講“仁義”。東周時代重“利”,利成為禍亂的根源,所以孔孟開出“仁義”的藥方;宋明理學崇孔孟、重“仁義”,但到了清代面對列強的堅船利炮就根本行不通。宋代永嘉學術、清初顏李學派等,都重實學,所謂“經(jīng)世致用”,通俗地說就是要講“利”,以功利來決定道義。晚清以來的學術思想爭論中,“義利之辨”是人們揮之不去的存在。

      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發(fā)展表明,在“義利之辨”中,“利”勝出,GDP主義決定一切,甚至連學術衡量標準也帶有明顯的GDP色彩。在這種背景下,《蟬蛻》回到了現(xiàn)代史開始的地方,重溫了那段令人心碎的歷史,將一代經(jīng)學家乃至經(jīng)學的命運,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讓我們看到那個問題的來源并重新思考,可以說是“切問而近思”。

      《蟬蛻》的書名讓我想起一位詩人同學,他畢業(yè)后變成了“鳥人”,專門觀察、拍攝進而保護鳥類。我讀到他發(fā)在微信公眾號里的一篇文章《觀蟬·羽化》,文中有幾張照片,非常直觀地記錄了“蟬蛻”的過程。他寫道:“當碧玉般的蟬身終于脫殼而出,孩子們發(fā)自內(nèi)心為之歡呼鼓掌!”我讀《蟬蛻》的時候,總會想到他拍攝到的“羽化”照片,還有那一陣孩子們的歡呼聲,覺得《蟬蛻》也是近代中國“羽化”的一種記錄,它不僅沉重、艱難,而且也是輕盈、美麗的,雖柔嫩而振拔,雖弱小而不息。

      “鳥人”在發(fā)這篇公眾號文章的時候,也引了泰戈爾《吉檀迦利》中的一首詩(冰心譯),詩寫道:

      若是你不說話,我就含忍著,以你的沉默來填滿我的心。

      我要沉靜地等候,像黑夜在星光中無眠,忍耐地低首。

      清晨一定會來,黑暗也要消隱,你的聲音將劃破天空從金泉中下注。

      那時你的話語,要在我的每一鳥巢中生翼發(fā)聲,你的音樂,要在我林叢繁花中盛開怒放。

      他認為這是描寫蟬最好的詩歌,我覺得這是《蟬蛻》至為隱秘的面目。

      猜你喜歡
      蟬蛻經(jīng)學小說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皇侃論“學”與南朝玄學的經(jīng)學化理路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7:26
      元代朱子后學經(jīng)學著述整理之特色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02
      漢魏經(jīng)學的“人才進退”問題
      蟬蛻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滴心湖:致蟬蛻
      揚子江(2019年3期)2019-05-24 14:23:10
      經(jīng)學還是子學?——對政治儒學復興之路的一些思考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2
      新和县| 梓潼县| 筠连县| 商南县| 新巴尔虎左旗| 宜宾县| 祁东县| 晋宁县| 博野县| 洪泽县| 专栏| 扎兰屯市| 乌海市| 芮城县| 金秀| 昂仁县| 安图县| 新乐市| 和田市| 文昌市| 佛学| 汾阳市| 建水县| 石首市| 汤原县| 保山市| 济宁市| 鄂尔多斯市| 斗六市| 宁武县| 甘谷县| 江都市| 伊宁县| 广德县| 治多县| 上饶县| 贡嘎县| 盘锦市| 磴口县| 蒙阴县| 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