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慧 楊俊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任何的教育體制改革都會面臨著改革與評價體系之間的矛盾,改革行動者與改革之外的評價者之間的矛盾,而這些矛盾也正是“新基礎教育”從開始實行以來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為了有效解決矛盾,“新基礎教育”采取了將評價實行于所有的改革的探索與與實行之中,使具有評價權利的評價者能夠對實際問題有所了解,加強對課程教學改革的認識,同時也使改革者能夠融合評價進一步深化課程教學改革。使教學改革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的實踐資源與材料,并將課堂教學評價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相互融合、相互支撐。
關鍵詞:“新基礎教育” 課堂教學改革 實踐
一、對于“兩類”改革之間的關系的探究
怎樣來對課堂教學改革進行評價,是“新基礎教育”從一開始就面臨著的嚴峻的問題。為什么說其嚴峻呢,因為對教學改革進行評價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抑制了教師對教學的改革行動,導致教師在實行改革前顧慮太多:改革的過程中,學生學習成績下降怎么辦?由于改革導致的學生積極性過高產生的課堂紀律亂怎么辦?以及教學改革之外人員的評價,教師職稱、教師榮譽等問題也是其進行評價的標準。特別是面臨關系到學校社會地位、名聲榮譽、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可能出現的實際情況,這些都是我們無法直接進行有效解決的。
在實際生活中,任何的教學體系改革都會面臨著改革進程與當前所固有的評價標準之間的矛盾、改革推動者與實驗之外的評價者之間的矛盾。前者屬于如何進行評價的問題,后者則為改革應該由誰來進行評價的問題,這兩個矛盾直接造成或者說影響了,在改革進行中過程中對評價進行改革。因此,部分人認為,“評價改革”要先于“教學改革”,我們在也會經常在經驗豐富的實踐者中聽到“只有革新考試制度,才能有效促進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我們可以根據這樣的思路來對教育教學改革進行完善,近些年來,為了有效改革這一問題,不少人對建立一套新的完善的教育評價體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方案和方法,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有些教師反映:這種評價制度比應試教育要考的內容和形式還多,并不能適合素質教育的本質,不是解決發(fā)展素質教育的根本解決方法。要有效、正確的對教育教學進行改革,最起碼要對教育改革的復雜性以及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了解,并從實踐和歷史的基礎上進行改革。
“新基礎教育”運用將評價體系貫穿教育改革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方法,打破了兩種改革誰先誰后的爭執(zhí)以及固有思維,使評價者處于改革體系的過程中,加深對教學改革的了解與接觸,并且使教育改革能夠接收到教育評價,有利于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與成功。
二、“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評價系統(tǒng)
“新基礎教育”改革評價系統(tǒng)經歷了以下三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主要為對改革進行診斷性以及常規(guī)化評價;第二階段主要為對改革進行原則化與比較化的評價;第三個階段則主要由對改革進行整體化以及部分系統(tǒng)階段的評價。在對這三個階段進行詳細介紹之前,我們首先從整體上說明以下幾點:(1)這三個階段真實反映了“新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所經經歷的過程,而每一個階段也受所采取的方法、所接受的任務量、教師的情感以及學生狀態(tài)等方面的影響。(2)三個評價改革階段并不是互相取代接替的關系,而是從中產生并不斷提升的關系,即“層次提升”,而之前的評價階段也不會隨之消失,反而成為新階段的基礎,對新階段的評價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3)每個評價階段并不是由某一主體構成,而是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共同起作用。但是多元的組成部分在不同的階段隨著評價體系的不斷變化所起到的作用也不盡相同,所占比重也會產生相應變化。(4)每一個階段的評價改革都是基于大量的實踐結果以及大量的觀察實驗、信息搜集的基礎上進行,體現出了“新基礎教育”價值追求以及其真實性、準確性。(5)三個評價改革階段的劃分以及其主題評價結構的確定,并不是從改革進行前就設定好的,而是隨著不斷的發(fā)展,到改革后期根據實踐結果所得出的結論與總結。不但說明了對教育教學進行評價的評價體系也需要與時俱進,也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日后對其進行深度的探究與革新。
如果要對以上三個階段以及“新基礎教育”教學評價改革有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就要對每一個階段進行詳細的分解和認識。我們以第一個階段為例,第一個階段是每一個實行“新基礎教育”的學校都要最初經歷的階段,是教學評價改革的基礎,其所持續(xù)的時間與教師以及各方面因素都有關系。不同學校,不同教師所經歷的階段的時間都不一定相同。
結語
現階段來看,“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正處于高潮階段,進入了推向平常化、本土化的發(fā)展階段。以上我們所介紹的評價方法與措施,正在被多所學校廣泛應用,在學校使用過程中,不但豐富并完善了改革內容,并且使改革得以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深化。在目前的發(fā)展進程中,我們應該重視:不要簡單、單獨、形式化的進行“新基礎教育”改革,要在改革過程中不斷的總結經驗,并且對改革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探究,不斷的發(fā)展改革體系,促進改革的進步與完善。
參考文獻
[1]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3-7+16.
[2]李家成.建立富有生命氣息的評價關系──解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評價與教師成長的關系[J].中小學管理.2004(06):27-29.
[3]葉瀾.“新基礎教育”研究引發(fā)的若干思考[J].人民教育.2006(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