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珊
摘 要:生活中常常會看到“出乎意料之外”這種表達,乍一看好像沒有什么問題,但是細細琢磨來就會發(fā)現(xiàn)它好像犯了“語義重復”的語病。在現(xiàn)代漢語范疇能夠判定這就是一個病句;但是在古代漢語范疇,用不同的語法結(jié)構(gòu)能夠解釋其合理性,并且在古代漢語中的確存在同義詞組連用表達強調(diào)的現(xiàn)象,稱作“語義復現(xiàn)”現(xiàn)象。最后,在應用“出乎意料之外”這個結(jié)構(gòu)的時候需要明白它在古代漢語的范疇內(nèi)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寫作中應該避免。
關(guān)鍵詞:語法現(xiàn)象;語義重復;語法結(jié)構(gòu);古代漢語;語義復現(xiàn)
“出乎意料之外”這個短語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并不少見,有時候一眼掃過完全不會覺得有任何違和感,甚至也早已習慣了“入乎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這樣的表達。但仔細琢磨來就會覺得“出乎意料之外”有些“不對”,但是具體又“說不清”?!俺龊跻饬现狻彼坪踉诂F(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兩個范疇中,有截然不同的解釋。
在現(xiàn)代漢語范疇中,“出乎意料之外”大致可以診斷為兩種“病”。第一是把它看作“出乎意料+之外”,其中“出乎意料”已經(jīng)有“超出人意料的范圍”的意思,再加一個“之外”顯得多余,是得了“語義重復”的病。同時,有人認為[1]把“出乎意料之外”理解為“超出意料范圍之外”,容易使人產(chǎn)生理解上的不確定性。更有人進一步提出[2],“出乎意料”和“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在邏輯上來說應該是完全相反的,因為“出乎”再加上“之外”反而等于“在內(nèi)”了。第二,可以把“出乎意料之外”拆解為“出乎意料”和“意料之外”兩個部分,二者隨便取一個已經(jīng)能完整地表達“超出原本預想的范圍”這一意思,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句式雜糅”語病。
也有學者在提出異議[3],認為“出乎意料之外”沒有語病。其中應該把“出”理解為“出現(xiàn)”,那么“出乎意料”就意為“某種情況的出現(xiàn)是人們預料到的”,也可作“出乎意料之中”。這樣說來“出乎意料之外”也是順理成章的了,即把它理解為“某種情況的出現(xiàn)是在人們預料之外的”。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因為“出乎意料”的意思是約定俗成就是“人們沒有預料到”,與該學者主張的相反;加之,若是強行把“出”理解為“出現(xiàn)”,那么“出乎意料”就不能夠單用,必須加上“之外”或者“之內(nèi)”才能表達完整的意思,這顯然也是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日常使用習慣的。
所以“出乎意料之外”在現(xiàn)代漢語范疇是一個病句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放在古代漢語領(lǐng)域,它卻有合理之處。以下有三種猜想,一一分析論證。
第一,若把“乎”理解為介詞,那么“出乎意料之外”也可等于“出于意料之外”,這樣的用法出現(xiàn)于宋代周密《癸辛雜識續(xù)集上·宋彥舉針法》:“邱嘗治消渴者,遂以酒酵作湯飲之而愈,皆出于意料之外?!奔词前选俺觥崩斫鉃閯釉~“產(chǎn)生”,那么“出乎意料之外”或者說“出于意料之外”就可以理解為在古代漢語中很常見的狀語后置結(jié)構(gòu),即“于意料之外出”,意為“某種事物或現(xiàn)象在人們預想的范圍之外產(chǎn)生”。這樣的結(jié)構(gòu)在古代漢語的文獻中比比皆是,此時的“于”作介詞,介進方位或處所,如: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燕王拜送于庭前。(《荊軻刺秦王》)
“乎”也可作介詞,意同“于”,多介進人物或?qū)ο螅?/p>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論語》)
同時“乎”也可介進方位和處所,引導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
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 不知其所受之。(《呂氏春秋》)
這種說法其實并不與上面說到的現(xiàn)代漢語中把“出”理解為“出現(xiàn)”而不符合使用習慣相矛盾。因為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受到“成詞”、“成語”的“束縛”,古代漢語更加追求字字落實,就像“可以”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個完整的意思,表示許可或肯定,而古代漢語的領(lǐng)域中即要分拆成“可”和“以”來理解,意為“可以用來/憑借……的方法/手段”。同理,可以把它拆分為“出乎/意料/之外”來理解,而不必拘泥于“出乎意料”或“意料之外”是一個固定的四字短語。
但是這種說法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就是理解記憶起來比較繁瑣。即在“出于意料之外”或者說“出乎意料之外”結(jié)構(gòu)中,將“出”理解為“產(chǎn)生”;而單獨使用“出乎意料”的時候,將“出”的意思理解為“超過、超出”。雖然是可以說得通,但是未免有些不符合思維習慣。
第二種猜想即是把“出”理解為動詞“超過、超出”,此時的“外”作補語,補足動詞“出”。這種“謂語(+賓語)+之+補語”的結(jié)構(gòu)在古代漢語文獻中也可見,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例句中“之”作為補語標志,作用類似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得”,而“深”則補足動詞“求”,意為強調(diào)古人探求學問十分深入細致。同樣,也可用“外”來補足動詞“出”,《說文·夕部》:“外,遠也”,那么“出乎意料之外”也可以理解為強調(diào)某事物或結(jié)果遠遠地超出原來的預想,“外”是一個程度副詞,表示程度高或者深。
當然,這只能停留在“猜想”階段。因為并沒有發(fā)現(xiàn)其它古代漢語文獻的實例有應用“外”作為“出”的補語的,沒有文例支撐則沒有說服力,所以僅放于文中用于展現(xiàn)一種“另類”的思考方法。
第三種猜想是最易于理解,也相對合理的,即把“出”還是理解為大眾所普遍接受的“超過、超出”,“之外”也理解為“超過、超出”。這樣的結(jié)構(gòu)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個典型的“語義重復”語病,但是在古代漢語中卻比比皆是,姑且把它稱之為“語義復現(xiàn)”[4]。
“出乎意料之外”,被認為是病句的有一類說法是“出乎”和“之外”語義重復,但同樣古代漢語文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如:
a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保ā妒酚洝じ咦姹炯o》)
b魏其失竇太后,益疏不用,無勢。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唯灌將軍獨不失故。(《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其中句a 中“莫如”和“最”同義,這個分句要么是“莫如劉季吉”,意為“沒有比劉季更吉的了”,要么是“劉季最吉”,兩者都是表達最高級的意思,但卻同時用在了一個句子里,其實就是為了強調(diào)“吉”這個結(jié)果。句b中的“唯”和“獨”也是同義詞同時出現(xiàn),同樣可以拆分為“唯灌將軍不失故”和“灌將軍獨不失故”,但作者兩者連用,并非贅余或語病,而是表達強調(diào)的作用。
由此推測,“出乎意料之外”,同義的“出乎”和“之外”連用,也可理解為表達強調(diào),即不僅僅是“沒有預料到”,而是“遠遠地超過了原本的預想范圍”。
“出乎意料之外”被認為是病句還有一類說法是“出乎”和“之外”相加,反而意思是“在意料之內(nèi)”了,頗有點雙重否定則意為肯定的意味。但古代漢語中不乏雙重否定依然表否定的例句,如:
a於是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平淮書》)
b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皆諫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史記·趙世家》)
其中句a“禁”和“無”都是表達否定的意思,但整句話的意思卻并非雙重否定等于肯定,而是依舊禁止“郡國鑄錢”,其連用兩個否定詞,是為了強調(diào)國家將鑄錢權(quán)收歸國有政策的力度,嚴厲打擊私鑄錢幣的現(xiàn)象。句b“止”和“毋”同樣是表達否定的含義,但是整句話的意思是前面幾個臣子進諫希望趙武靈王不要推行“胡服騎射”的政策,連用兩個否定詞,是為突出他們反對呼聲之強烈。兩者連用兩個否定詞是為了加重否定的語氣。
由此推測,在“出乎意料之外”的表達中“出乎”和“之外”雖然表面上相矛盾,但是理解上應該認為是強調(diào)“超過預料的范圍”這個結(jié)果,而并非“負負得正”,變成“在意料之中”。
最后,古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與現(xiàn)代漢語還是有相當大的差別,“出乎意料之外”在古代漢語的范疇內(nèi)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用語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應該明確的是,雖然“出乎意料之外”有一定合理性,但其形式上在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下的確存在語病,所以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寫作中應該避免使用,以免引起誤會。
參考文獻:
[1]李國英.從“出乎意料之外”談?wù)Z法規(guī)范[J].語文學刊, 2006(13)
[2]邵明德.“出乎意料”和“出乎意料之外”[J].新聞記者, 1986(2)
[3]黃瑞云.“出乎意料”與“出乎意料之外”[J].語文教學與研究, 1986(12)
[4]李迎新.《史記》語義復現(xiàn)分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