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雪
摘 要: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音樂課程在塑造學生價值觀方面有著一定的幫助。而要想實施音樂課程的改革,必須在學習方式上加以剖析與優(yōu)化,才能充分體現(xiàn)出音樂教育的功能性,并落實相應的音樂教學目標。因此,本文將會從新課標改革的角度,來探討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與現(xiàn)代化改革的差異,并深入闡述音樂學習方式的轉變,期望能為更好的落實現(xiàn)代化音樂課程的改革給予新的方向。
關鍵詞:新課標 現(xiàn)代音樂 學習方式轉變
一、傳統(tǒng)音樂教學方式與現(xiàn)代音樂教學的對比
音樂課程的改革主要是通過音樂學習方式來加以變化,而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理念與現(xiàn)代化音樂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異。首先,在傳統(tǒng)音樂教學背景下,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表現(xiàn)能力、評價能力等并沒有引起重視,更多的是在音樂教師的指導下來被動的學習,導致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怪圈,而無法更為深刻的理解音樂旋律中所表現(xiàn)的情感。其次,在傳統(tǒng)音樂教學慣性中,教師一般是從藝術本體出發(fā)來設置課程教學的目標、功能以及方法。而在現(xiàn)代化的音樂教學背景下,而是將音樂與其他藝術類型進行融合,比如文學、美學等學科來充分的挖掘學生們音樂學習可拓展的領域,提高其自主學習的水平。另外,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模式中大多為課堂學習,且時間有限,約為40分鐘,將音樂學習局限于有限的課堂空間中。而現(xiàn)代化的音樂教學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可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打破原先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讓學生隨時都能參與到音樂知識的自主學習中。[1]
二、現(xiàn)代化音樂教學方式的轉變概述
在新課標背景下,傳統(tǒng)的音樂學習方式需要逐漸往現(xiàn)代音樂學習方式轉變,而這則是一個長期變化的過程中,讓新的學習方式成為音樂課程教學中的主要模式,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即興性的音樂學習方式
傳統(tǒng)音樂學習方式中的一大特點是強調模仿,從教室的示范到學生的模仿、糾正以及重復,以此來達到塑造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目的,也是國內音樂教學過程中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這種教學模式最終會讓學生在周而復始的學習中成為教師所認為的學習狀態(tài),無法充分發(fā)揮學生們各自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能力。而采用即興式的教學方式,可以引發(fā)更多的學習結果,具有一定的多樣性與不可預測性。這種模式必須通過學生的感悟來充分調動其全身的感官,綜合運用其他學科學習的邏輯方式,發(fā)揮自身的音樂想象力,在特定的實踐內調動起認知能力與感官系統(tǒng),來達到相應的音樂學習效果。[2]
2.實驗性的音樂學習方式
在現(xiàn)代化的音樂教學改革中,通過各種樂器來進行音響的實驗,也是當前音樂課程學習中的一大要點。在實驗式的音樂學習方式中,學生需要對創(chuàng)作的主題有所明確,然后找出相應的樂器進行發(fā)聲實驗,形成最終所需要的音樂類型。這種音樂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充分培養(yǎng)學生們對音樂的創(chuàng)作能力與表現(xiàn)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觀察能力與動手能力,為其它學科的學習提供幫助。
3.跨學科的音樂學習方式
現(xiàn)代化教育體系下,學生需要學習多種學科達到培養(yǎng)綜合性邏輯思維的目的,而學科的基礎性教育也成為未來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方向。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將美術、戲劇等其他的學科藝術的融入來提升學生們音樂的感悟力,也是當前音樂教學中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在德國黑森林小學的音樂教學大綱中除了基礎性的音樂聆聽與表演之外,還包含了其他的音樂接觸方式:1)通過畫圖的方式營造所需表達的意象,然后以此為基礎通過音樂結構與元素加入的方式對其形象化,提升音樂的沖擊力與影響力。2)通過肢體語言來接觸或表演音樂,比如啞劇表演、情景表演等,這些都是基礎并形成音樂的方式。3)通過語言交流的方式來獲取或創(chuàng)造音樂,將語言與音樂充分融合,提升學生們的音樂感悟能力。
總的來說,通過跨學科的方式來拓展現(xiàn)有的音樂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有效突破傳統(tǒng)音樂教學模式的單一性,也能為進一步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音樂學習改革提供方向,激發(fā)學生們在視覺、聽覺等方面的各項感官,提升學生們的感知能力,全身心投入到音樂的學習活動中,在豐富課堂學習內容提升學生智能多元化發(fā)展都有著較大的幫助。[3]
4.網絡化的音樂學習方式
在如今互聯(lián)網大力普及的基礎上,計算機的應用空間得到了大幅度的拓展,也為學生課堂學習空間的擴大提供了可能。教師在教學目標與內容的設定中,可以有效通過網絡來解除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憑借強大功能的搜索引擎來搜尋相關音樂資源,在不同區(qū)域進行全方位的交流,并利用社交軟件來向專家咨詢,增加了更多音樂學習的可能。如今網絡支持下的開放性音樂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按照自主學習的需求來獲取新的知識,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學生自主性的音樂體驗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4]
5.合作式的音樂學習方式
信息技術帶來的學習方式的改變,讓學生能夠打破原先特定課堂式的學習,接觸更多相同價值觀的伙伴與指導專家,在不斷的思想交流與音樂感悟中,學生們的審美經驗也會得到進一步的積累。同時,由于多媒體化的社交方式,讓學生們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加入到群體合作中,通過參與性與實踐性的音樂學習來加大情感交流的可能,并以此提高其音樂創(chuàng)造水平。同時,現(xiàn)代化的教學理念下,音樂的表演、創(chuàng)作、評價等都需要在與他人情感相互交流的基礎上得以優(yōu)化與完善,才能讓學生們在不斷的探索與合作中調動起參與的積極性,持續(xù)保持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并增加其各項感官的能力,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5]
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tǒng)的音樂學習模式更多的是注重學生被動的參與的課堂中,在時間與空間都有所約束的背景下來進行學習。相比之下,現(xiàn)代化的教學理念改革不僅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還能通過即興式、實驗式等學習行為方式來完成對音樂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提升音樂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等都有著較大的幫助。因此,作為當前新課標背景下的一項新型的探索課題,應當在教育過程中加以重視,才能充分汲取現(xiàn)代化改革的精華,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有力的保障。[6]
參考文獻
[1]鄭穎瓊.淺談音樂教學評價的方法及原則[J].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27(07):115+117.
[2]劉嵬嵬.新課標下音樂教育的創(chuàng)新與思考[J]. 黃河之聲,2012(14):55.
[3]陳文靜.論新課程標準條件下中學音樂教育的若干思考[J]. 音樂時空,2013(04):128+133.
[4]馬潔.中小學音樂教學模式文獻綜述[J]. 納稅,2017(16):142-143.
[5]陳少麗.新課標下音樂課堂聆聽活動探究[J]. 才智,2017(20):27.
[6]方佳惠.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科綜合的意義與技巧初探[J]. 音樂時空,2014(01):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