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帆
李雪蓮的悲劇既是自身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她悲劇的原因不僅與她自身有關(guān),與社會更是密不可分。
2012年8月,劉震云發(fā)表了《我不是潘金蓮》,這是他首部把女性當作第一主人公的作品。劉震云在這部小說中仍然把目光放在底層小人物的生存境遇上,用客觀冷靜的筆調(diào)寫出他們的精神孤獨。小說講述了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李雪蓮為了證明離婚的真假和洗脫自己前夫污蔑自己是“潘金蓮”的冤名,她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上訪,從鎮(zhèn)到縣,從市到省,再到首都,不斷和各色各樣的官員做斗爭,雖然沒有洗白自己,但還是把法院庭長、院長、縣長乃至市長一舉拖下馬,以至于每到“兩會”時她所在的省市縣都要上演圍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續(xù)了二十年。其實,這個女人只是想擁有自己的話語權(quán),能夠做自己真正的李雪蓮。最終二十年的光陰過去了,她青春耗盡,眾叛親離,卻依然什么都沒有得到,只能孤獨終老。
一、潘金蓮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擰巴固執(zhí)
二十年前,為了說清離婚的真假和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她堅持上訪,甚至到了固執(zhí)的地步。表面看來,李雪蓮的要求有些無理,她所做的都是無用功,即使告贏了又能怎么樣呢?折騰了一番還是要和秦玉河離婚,而且即使她不是潘金蓮又有什么意義呢?有誰會在意她到底是誰呢?但是,李玉蓮不這樣認為,她只是想給自己討一個說法,一個屬于自己的話語權(quán)。所以,當王公道勸她不要上訴時,她嚴厲拒絕。面對前夫的背叛和污蔑,李雪蓮替自己伸冤的方式就是要把秦玉河鬧得天翻地覆。但是,二十年的上訴道路兜兜轉(zhuǎn)轉(zhuǎn),雖然她告倒了一批官員,但還是沒有人證明她的離婚是假離婚,沒有人證明她不是真的潘金蓮,也沒有人能夠替她伸冤,她的青春、美貌、家庭等都煙消云散??墒?,李雪蓮固執(zhí)地相信人間自有公理在,她想把擰巴的理再擰巴回來,并為之奔跑了一生。
(二)敢于反叛、堅持自我
首先是反叛傳統(tǒng)婚姻,李雪蓮在婚姻上并不依靠秦玉河,她有自己獨立的一面,她有自己的事業(yè),她也可以自主決定肚子里孩子的去留。其次是對“潘金蓮”形象的反叛。趙大頭因為自己的利益而選擇和李雪蓮在一起,勸說她放棄上訴,并對李雪蓮百般殷勤,但是當他的陰謀被李雪蓮識破之后,她沒有選擇回頭,堅決離開。她這種反抗是對歷史上道德敗壞的潘金蓮巨大的反抗。最后是對社會制度的反叛。為了上訴,她不畏權(quán)貴,不屈服他們的威嚴,不管他們是實行監(jiān)禁、威逼等違法行為,還是實行利誘、軟磨硬泡的方法,她依然堅持自我。因為她這種性格,最終一批官員落馬了。雖然最后她還是失敗了,但是她堅持了真理,堅持了自己的原則。
(三)有勇有謀
李雪蓮雖然是農(nóng)村婦女,但是她上訪的過程中仍然不缺乏智慧和謀略。李雪蓮找王公道,不白天找,而選擇在夜里找他,就圖在家里能堵著他。為了讓董憲法幫她解決案子,她提前做了工作,給他家背了兩包袱棉花,拎了兩只大母雞。在基層上訪無門之后,她選擇去首都,去人民大會堂,讓芝麻變成西瓜。在去往北京的路上,遇到警察例行檢查的時候,她隨機應(yīng)變,應(yīng)對自如,讓自己順利地進入北京。在趙大頭幫助她逃跑的時候,她為了擺脫可能出現(xiàn)的圍追堵截,她指揮趙大頭騎車往東不往北,給警察擺一個迷魂陣。二十年的上訪光陰,如果李雪蓮沒有足夠的智慧的話,她早就被權(quán)貴
打倒了。
(四)保守落后
作為一個農(nóng)村婦女,李雪蓮仍然會受到封建文化的影響,思想上仍然有著保守落后的一面。比如,她用身體作為自己和屠戶老胡幫她殺人的交易;在打官司前去廟里燒香拜佛,把希望寄托于神靈之上;自己主觀臆想老牛能夠懂得自己的苦衷,并且聽老牛的話而選擇告和不告。
總之,李雪蓮作為一個農(nóng)村女性,她既敢于反抗、擰巴固執(zhí)、有勇有謀,又因為封建文化的浸染而落后保守。
二、悲劇命運的原因
(一)傳統(tǒng)文化的殘害
一直以來,傳統(tǒng)的男尊女卑觀念在人類幾千年的演變中一直通過各種教化手段滲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首先,李雪蓮受傳統(tǒng)“家”文化影響很深,認為女性主要的義務(wù)還是回歸家庭,生兒育女。她之所以假離婚,就是為了給自己的丈夫多生一個孩子,以此來維系兩個人之間的感情。其次是李雪蓮受男權(quán)社會這種價值觀的影響。因為秦玉河的一句“我咋覺得你是潘金蓮呢?”,李雪蓮毅然決然地走上了上訴的道路,二十年的孤獨和波折只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可見潘金蓮的污名對李雪蓮的影響之深。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潘金蓮作為通奸弒夫的形象一直被后人詬病,她的形象早已內(nèi)化為一種文化符號,而這樣一個形象正是在男權(quán)社會下憑借男權(quán)社會的威力深入人們的觀念里面,對女性形成一種有力的制約。然而,跳出固定的思維模式,潘金蓮的十惡不赦只是她違背了傳統(tǒng)男性對于女性賢妻良母形象的定義。武大郎和潘金蓮的結(jié)合是建立在商品買賣與贈與的過程之中,是對女性的壓抑和囚禁。李雪蓮之所以在乎自己不是潘金蓮這個事實,只是因為她并沒有擺脫男權(quán)社會用以衡量女性的標準。最后是李雪蓮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在為打官司做準備工作的時候,她進廟拜了菩薩。李雪蓮雖然打算用法律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是她仍然擺脫不了傳統(tǒng)社會人們將一切寄住于神靈的主觀臆想,她也希望
得到神靈的庇護。
(二)現(xiàn)實生存的困境
首先是官場的不作為。因為和秦玉河私了的無疾而終,李雪蓮只能將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官方的力量。其間,李雪蓮層層上告,但是都受盡白眼。法院審判長王公道認為李雪蓮“瞎折騰”,法院專職委員董憲法稱她為“刁民”;法院院長荀正義罵李雪蓮“刁民”,并惡狠狠地讓她“滾”;縣長史為民因公事在身,將上訪的李雪蓮丟給信訪局長一走了之;市長蔡富邦為了不影響精神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下令將在市政府門口靜坐的李雪蓮弄走。二十年后,李雪蓮不想上訴了,但是沒有一個人相信她。為此,新一屆政府官員先后進行造訪,采取了各種手段阻止李雪蓮上訴,包括賄賂、恐嚇、感化等。這些卑劣的手段讓李雪蓮的尊嚴盡失。這些代表著官方思維的男性官員,他們以不作為或作為不正確的方式傷害了李雪蓮,卻沒有一個官員能夠認真幫助李雪蓮解決難處。
其次是現(xiàn)實女性話語權(quán)的喪失。李雪蓮的存在不過是為了尋找她存在的權(quán)利——話語權(quán)。為了證明自己是假離婚和自己不是潘金蓮的事實,李雪蓮二十年來始終是一個人在這個世上獨行。但是,二十年的光陰轉(zhuǎn)瞬即逝,李雪蓮并沒有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話語權(quán)。在這個男權(quán)當?shù)赖纳鐣凸俨蛔鳛榈纳鐣?,沒有人同情她,沒有人理解她,更沒有人支持她,支持她的只有她主觀臆想的能夠懂她的牛。她不斷地上訪,目的只是為了能夠證明自己是假離婚,自己不是潘金蓮,為自己討回一個公道,為此李雪蓮一生都在尋找。
(三)性格決定命運
李雪蓮對告狀的執(zhí)著,說起來也是因為她擰巴固執(zhí)的性格決定的。為出一口氣,她把一切都拋在腦后,她的大半生都在為上訪而上訪,最終落得家園荒蕪、青春不在、親人遠離的悲
慘結(jié)局。
李雪蓮告狀的時候二十九歲,長得眉清目秀,身材姣好,風韻十足。但是長達二十年的告狀,奔波、勞累、饑餓、生病等磨難使四十九歲的她頭發(fā)白了一半,滿臉皺紋,身材走樣,未老先衰。她將二十多年的時光全部用在了與各級官員的周旋以及處理路上各種各樣的突發(fā)情況上。正是因為她太執(zhí)著于那一份屬于自己的真實和名譽,她放棄了一切可以屬于自己的美好和幸福,最終奉獻了自己的健康、美麗、閑暇、愛情和親情。
三、結(jié)語
劉震云筆下的李雪蓮雖然敢于反叛、堅持自我、堅持真理,并且不服輸、固執(zhí)執(zhí)拗,但是她仍然沒有擺脫男權(quán)社會對女性的束縛和控制,沒有逃離男權(quán)社會下男性對女性的符號化定義,沒有遠離這個荒誕化的處境。這也正是李雪蓮的生存悖論所在。
(青島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