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慧艷 呂聰敏
【摘要】目的:觀察心理干預對門診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療效。方法:對符合標準的162例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加以心理干預,比較兩組的血壓控制率及心理指標。結(jié)果:干預組患者的血壓控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的抑郁、焦慮及精神癥狀總得分均低于控制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心理干預可有效提高原發(fā)性高血壓的血壓控制率,改善患者心理狀況。
【關鍵詞】門診原發(fā)性高血壓;心理干預;血壓控制率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7-256-02
原發(fā)性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其發(fā)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焦慮、抑郁、憤怒等情緒因素與血壓的升高密切相關[1],重視高血壓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可降低高血壓患者焦慮、抑郁障礙,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3]。但臨床上大多只重視在藥物治療,忽略了心理治療,本研究將心理治療引入到門診的常規(guī)治療,取得較好療效。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期間在我院高血壓門診就診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200例,最終完成隨訪的有162例。其中男66例,女96例,平均5406±940歲。 納入標準:均符合WHO EH診斷及分級標準及年齡35~70歲; 排除標準:繼發(fā)性高血壓及合并其他嚴重軀體疾病的患者。
12評價指標生理指標:復診的血壓平均值作為治療后血壓值(有效:舒張壓下降超過10mmHg或降至正?;蚴湛s壓下降超過10mmHg);心理指標:根據(jù)綜合診療模式評估問卷表進行心理測評。
13研究方法患者就診時,將符合入組標注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根據(jù)《患者綜合評估記錄表》對兩組進行心理指標測評,標記出陽性指標;對照組例行常規(guī)治療,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和健康教育;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加以心理干預。
由心理師針對陽性指標提供給患者宣泄、表達、釋放不良情緒的途徑,對主動提及的生活事件給與關注和勸解、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導;1個月后復診,對兩組患者的生理指標和心理指標再次進行評估。
14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以x±s 來表示;采用x2檢驗和t檢驗。
2結(jié)果
21兩組血壓情況比較干預前兩組血壓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 05);干預后,兩組血壓均較前降低,干預組的降壓有效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 P<0 05),見表1。
22兩組心理狀況測評結(jié)果比較干預前兩組心理指標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干預后,干預組較對照的抑郁、焦慮、心理狀況總得分差異顯著(P<0 05),干預組各項得分中抑郁、焦慮、心理狀況總得分較干預前差異顯著(P<0 05)。見表2。
3討論
31血壓的改善情況對干預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血壓控制率差異進行比較,結(jié)果顯示干預組的血壓控制率較對照組升高。由此表明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以心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血壓控制率。焦慮、緊張、憤怒等情緒常成為原發(fā)性高血壓的誘發(fā)因素,其使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增加,腎上腺素作用于心臟β受體,增加心排出量和外周動脈阻力,導致原發(fā)性高血壓發(fā)生。既往研究顯示長期反復的緊張、恐懼、憤怒等負性情緒,可引起下丘腦功能紊亂,血管收縮運動神經(jīng)活動亢進,交感神經(jīng)興奮,心臟排血量增加,全身細小動脈痙攣,血流阻力增加,出現(xiàn)血壓升高;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軸活動增加, 類固醇激素的分泌增加,水鈉潴留,血壓升高;垂體加壓素分泌增多,通過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導致水鈉潴留,小動脈收縮,血壓升高[4-5]。本研究通過對干預組的陽性理指標進行系統(tǒng)性的心理干預,使患者增強了抵御疾病的能力,消除了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調(diào)整了植物神經(jīng)功能,降低了交感神經(jīng)的張力,從而達到降壓的目的。
32心理指標的改善情況對干預組和對照組心理指標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干預組患者的抑郁、焦慮、精神癥狀總得分較對照組降低;由此表明,心理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焦慮的癥狀。既往研究運用SF-36量表對高血壓患者和正常人進行測評,結(jié)果顯示高血壓患者除了生理功能和疼痛感外,其他有關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的7大指標均較正常人顯著降低[6]。本研究通過對干預組進行心理干預,有效緩解了患者焦慮、抑郁方面的情緒,改善了門診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心理干預可有效提高原發(fā)性高血壓的血壓控制率,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
參考文獻
[1]張理義, 嚴進, 劉超. 臨床心理學(第三版)[M].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12: 100
[2]馬麗珍, 柴海云, 廖淑梅. 社區(qū)老年高血壓患者抑郁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 2010, 29(5):432-435
[3 ]Michal M, Wiltink J, Lackner K, et al. Association of hypertension with depression in the community: results from the Gutenberg Health Study[J].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13, 31(5):893
[4]張建, 華琦. 高血壓病個體化治療[M].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1
[5]Vingerhoets A J J M, Ratliff-Crain J, Jabaaij L, et al. Self-reported stressors, symptom complaints and psychobiological functioning I: Cardiovascular stress reactivity[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96, 40(2):177-190
[6]王家良, 康德英, 洪旗,等. 高血壓患者健康相關生存質(zhì)量的評價研究[J]. 中華醫(yī)學雜志, 1999, 79(8):5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