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摘 要:攝影構圖貫穿構思、拍攝、畫面剪裁、制作照片的全過程。如何達到攝影構圖鮮明有力地表現(xiàn)主體和主題思想,對攝影構圖有著深層的要求。
關鍵詞:構圖;線條;黃金分割率;法則;均衡
0 引言
“構圖”(composition)一詞源于拉丁語,本意為結構、組成或聯(lián)結,源于西方美術,是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結構配置方法,更是造型藝術表達作品思想內容并獲得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而在攝影中則是指畫面的安排,確定畫面內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以便最終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畫面整體。這也就是攝影者為了表達思想內容而創(chuàng)造的整個造型結構,其中包括光與影、線條與色調等造型要素的組合。
本文概述了有關攝影構圖的元素、目的、運用,從而闡述了構圖在攝影創(chuàng)作中所包含的技術與藝術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并非是二者簡單的相加,而是攝影者的技術、技巧和藝術修養(yǎng)的和諧交融,二者缺一不可。在原有法則的基礎上有所突破,離不開對構圖均衡的深入理解。
1 攝影構圖的重要元素
廣義的攝影構圖就是采用美好的形式構成一幅畫面,以表現(xiàn)主題思想的內容。確切地說,攝影構圖即是確定處于鏡頭前面的人、景、物的位置、方向、大小和處理好彼此間的關系,并以巧妙的用光、影調(色調)的分布來構成統(tǒng)一、和諧的整體。它由幾個重要的元素組成:
1.1 點、線、面
法國的俄裔畫家、藝術理論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Wasilyevich Kandinsk)說:“點本質上是最簡潔的形。”一般是指畫面中的趣味點,甚至是主體。點與點之間有一條看不見的線連著,正所謂“似斷非斷,似連非連”。是與主體相關聯(lián)的各個陪襯體,而這些陪襯體并無實在的相連,而從人的視覺上卻又是相連的。
線條用來界定固體物邊緣,表現(xiàn)基輪廓,制約物體表面形態(tài)的連接處。分為實線和虛線兩種,包括形或色調的區(qū)分所形成的邊界線。線條在構圖中極富表現(xiàn)力,它能通過長短、曲直、疏密、方向的組合及水平、垂直、傾斜、起伏的運用,明確地表示被攝體形態(tài)、長度、明暗和質感、動勢,傳達感情、暗示情調,表現(xiàn)情節(jié),創(chuàng)造畫面韻律、節(jié)奏,產(chǎn)生美感。運用線條必須貼切地表現(xiàn)主題,不能脫離內容,單線追求線條形式。同時,線條與線條之間的交匯處就是一個“點”,正所謂“以點帶線”。
面是由點與線條在畫面中分割而成的塊面,具有長寬的二維形象,可以狀物與傳情。這些塊面在畫面的構成里有機地對立、過渡、統(tǒng)一,以達到和諧的畫面,使圖片在二維的平面畫面中產(chǎn)生三維的立體空間。
1.2 色彩
各種物體因吸收和反射光量的程度不同,而呈現(xiàn)出復雜的色彩現(xiàn)象,所以,色彩也是構圖的基本元素之一。正因為色彩給人以不同的感受,采取冷暖對比手法的獲獎攝影作品多得不可勝數(shù)。色彩是有知覺性的,會引起人視覺與聯(lián)想產(chǎn)生的感覺。有研究結果表明,人在觀察對象時首先注意的是色彩。
1.3 影調
影調即畫面的明暗、冷暖調子。
1.4 形狀
攝影構圖的形式多種多樣,L形構圖、V形構圖,以畫面的兩邊和邊角來表現(xiàn)。S形構圖,是曲線的組合和延伸。
不論是點、線、面,還是色彩與影調,在畫面中皆不是各自獨立存在的,而是一種水乳交融、相互不可割裂,最終所構成的是以形狀體現(xiàn)出來。
而狹義上的構圖,只是指圖片上主體與相關環(huán)境的構成。在攝影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切不可為了單純地符合構圖規(guī)定而構圖。
2 攝影構圖的目的
攝影是一種“減法”的藝術,任何人在進行攝影創(chuàng)作時,都必須考慮:從什么角度去表現(xiàn)被攝對象。主體的距離、陪體取舍、背景和前景的處理,光線、影調(色調)、地平線的位置、取影范圍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等。后來,從事攝影理論研究工作的人根據(jù)繪畫和美術的構圖原理,歸納總結出了一套攝影構圖學理論。
構圖的目的是為了在攝影創(chuàng)作過程中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構圖對于攝影家而言,是一種構成視覺形象、傳情表意的藝術語言。在攝影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只有熟悉這些語言,才能進一步理解創(chuàng)作的素材,與自己的作品對話。而對于觀眾而言,攝影構圖等同于音樂,給人以身心的娛悅。
我們經(jīng)??吹揭恍┱掌?,技術上無可挑剔,但因表現(xiàn)形式平淡乏味,就是受了構圖的條條框框的束縛。這樣的照片自然不能給人深刻的感受。作為一名攝影者,構圖是“用”于創(chuàng)作的“工具”,而不是“管”住攝影者的“主人”。
3 幾種構圖模式的運用
3.1 黃金分割率——平衡式的構圖
黃金分割(Golden Section)是一種數(shù)學上的比例關系。黃金分割點約等于0.618︰1,黃金分割具有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是攝影構圖學最重要的一種模式。
人們慣于用傳統(tǒng)的“九宮格”方式來劃分畫面的趣味點位置,而位置是橫豎兩線的交匯點,與黃金分割點的位置很接近,所以這是一種平衡式的構圖。
3.2 尋找線條、利用線條、運用線條
線條在現(xiàn)實世界中隨處可見,攝影者應當具有從平常中發(fā)現(xiàn)不平常的眼光,可以從錯綜復雜的線條中發(fā)現(xiàn)美,認為線條并不單調和令人乏味,而是富于韻律的美感。
直線:比較規(guī)整、嚴謹。水平線,具有和平、寧靜和放松的感覺;垂直線表示高度、動能和力量,能增強威嚴感和崇高感,常用于表現(xiàn)建筑的高大、景物的縱深,形成強烈的透視效果;斜線能表現(xiàn)動感、力量和方向,容易令人激動。
弧線:既有直線的規(guī)整、對稱,又具曲線的柔美,是一種剛柔并劑的線條。
曲線:極具柔美,題材極為廣泛??梢员憩F(xiàn)山路的曲徑通幽、表現(xiàn)河流的蜿蜒曲折、表現(xiàn)山巒的跌宕起伏,是一種輕松愉快的線條,人的眼睛很容易追隨這種線條。
折線:是多條直線的組合,常有出人意料的表現(xiàn)效果。
不規(guī)則線條:看似不規(guī)則、散亂的線條,組合在一起卻能達到一種詩情畫意的效果。
線條的配合使用,更為常見的是多種線條組合式構圖,對比強烈,形成視覺沖擊。
線條的重復能形成一種節(jié)奏和韻律,但要注意線條的變化,單一的音符是令人煩躁的,變化的音符才能構成優(yōu)美的音樂。而打破重復的線條,則要在重復的線條中摻入新的元素,如同打破重復的節(jié)奏,使人為之一振。
3.3 運用對比的手法
在現(xiàn)實社會中,具有強烈反差的作品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攝影者如果要練就“第三只眼”,就必須善于發(fā)現(xiàn)和利用對比進行構圖。
如虛與實、疏與密、剛與柔、冷與暖、動與靜、明與暗、大與小、左與右、時尚與落后、熱鬧與凄涼等等都是的對比手法,看攝影者如何靈活地運用。
何為“熱鬧與凄涼”的對比?以2010年2月無忌月賽亞軍作品《鬧春》為例:在政府門前正熱鬧非凡,獅子在鞭炮的硝煙中舞動,一派節(jié)日氣氛,佝僂著身子、背負著大包小包、拄著拐杖的老人正好走過門前,強烈的對比仿佛畫外還有很多的故事要述說。
4 在攝影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不但要善于運用構圖,更要敢于打破構圖
畫家所面對的挑戰(zhàn),是如何在一張空白的畫紙上,加上一些東西來使它變得有藝術性;而攝影家所面臨的挑戰(zhàn)則是迥然不同的,他們要從雜亂的環(huán)境中運用構圖技巧,把其中無關的景物除去,使畫面看起來具有藝術性。攝影者所關注的,就是如何安排現(xiàn)有景物內的元素,借以表達自己的意念。
一般情況下,攝影者都追求構圖上的和諧,以求拍出好作品。在長期的攝影實踐過程中,人們總結出了一些攝影應遵循的構圖的基本法則。然而,國外一些攝影名家卻經(jīng)常告誡人們,對攝影構圖法則不要過分拘泥,因為它會束縛人們的創(chuàng)造性,重要的是理解其“精神”和“作用”。事實上,他們的許多名作也并非都是采用這些法則來創(chuàng)作的。
奧地利攝影家伊涅斯特·哈斯認為:“構圖在于平衡,每個人對平衡的處理都各有不同。”關于相機在構圖中的位置,他認為:“你越能忘記你的器材,越能集中你的題材和構圖,那么相機只是你眼睛的延續(xù),再沒有其他意義?!闭缤涔_到最高境界時,已沒有招式名稱,只憑自己的功力去化解,達到手中無劍,劍在心中的境界。
美國攝影家小雅各希斯認為:“構圖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線條、形式、質感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空間。當然色彩同樣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會聚的線條一般能說明透視關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非要表現(xiàn)出透視的深度不可。許多杰出的作品都是平面圖案。在取景器中的某個景物或人物的肖像,都是根據(jù)攝影者個人的感受進行安排的。”
美國攝影家維利·奎克認為:“這并不是說,趣味中心非得準確地置于交叉點上不可。正因為如此,實際上趣味中心常出現(xiàn)在交叉點附近。”
三分法的構圖原則是只要把主體放在“九宮格”的交叉點附近,觀看者自然會將目光投過來,這項法則主張不要把主體放在畫面正中央。但是當要突出某主體,或是畫面中有足夠的視覺元素或透視線來打破平面空間的時候,也可以放棄這項法則,把拍攝的主體放在正中央也會產(chǎn)生強有力的視覺效果。
以王牧的《超平凡的人文攝影》中的一張作品《古老驛站》為例:“用廣角鏡頭貼近,把老人放在畫面中央,長長的院墻形成從畫面中央伸向遠方的透視線。這條線一直延伸到畫面最左邊的建筑物上,增加了整個畫面的縱深感和立體感。老人右邊的院子內是一大片陰影,和墻外的燦爛陽光形成強烈的對比,外墻上的幾道陰影更讓整個畫面充滿了戲劇性。濃重的陰影和透視線成功地打破了本來被平均分配的空間,這就是這張照片成功的關鍵?!?/p>
相機雖然是攝影的工具,如何使相機成為攝影者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這就看攝影者的修養(yǎng)了。例如,王牧在拍攝《哈薩克轉場》專題故事時,在一個十分開闊的山間谷地,成群的牛羊被哈薩克族的牧民趕著經(jīng)過一個個起起伏伏的山丘。攝影者所站的位置是一個地勢較高的山口拍攝,從這里幾乎可以俯視整個山谷。如果使用廣角鏡頭,會使畫面中的視覺元素都分散了,無法表現(xiàn)出那種很多牛羊在一起的壯觀感覺。攝影者使用在150mm鏡頭拍攝,在長焦鏡頭的壓縮作用下,本來距離比較遠的羊群被壓縮成擁擠的一片,很好地表現(xiàn)出了攝影者所追求的理想效果,把對焦點定在騎在馬上趕羊的哈薩克牧民,整個羊群都在畫面的中部三分之二的位置上,打破了畫面布局的平衡,仿佛大批的羊群正像流水一般涌出畫面,使得這張照片更具動感。
5 結語
遵循上述的方法而進行攝影取景,構圖并不能生搬硬套某一種形式。那些具體的構圖形式,只有在攝影創(chuàng)作的實踐過程中,因地制宜地運用,而且在運用的過程中敢于打破構圖和善于打破構圖,就是一種突破。古語常有破與立之道,建立什么,形成什么,或者打破常規(guī)、打破傳統(tǒng),不能單一地束縛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想。
畫面的構成或是四平八穩(wěn),或是變化多端。攝影者揮灑自如的創(chuàng)作手法仿若行云流水,圖片所表達的內容才是攝影者自我思想的體現(xiàn),也正是構圖的藝術性所在。
不少人以音樂的創(chuàng)作手法來比喻攝影,點如音符,線為五線譜,作品為樂章。然而,攝影是一門獨立的藝術,而不是某個藝術門類的附庸,是與音樂藝術同為藝術大家庭的成員。雖說藝術的靈性是相通的,但筆者認為沒有必要,更不愿以其他藝術類比之。
(注:文章中引用圖片來自色影無忌網(wǎng)站)
參考文獻:
[1] 張赫嵩.攝影構圖[M].中國攝影出版社,1989.
[2] 攝影藝術的美學特征[M].中國攝影出版社,1987.
[3] 瓦西里·康定斯基(俄).點·線·面——抽象藝術的基礎[M].羅世平,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 王牧.超平凡的人文攝影[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