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音樂教育在落實對學生美育培養(yǎng)的同時,還肩負著對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在對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教學意義認知的基礎上,剖析目前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方式,并且嘗試性地探索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發(fā)展策略,旨在通過小學音樂教育促進民族音樂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民族音樂;傳承與發(fā)展
0 引言
民族音樂散發(fā)出濃厚的藝術氣息,是民族特有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從其內涵的角度分析,民族音樂既包括民間歌曲、戲曲,又包括民族樂器。在小學音樂教育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音樂元素,如在花城版小學音樂教材中,不但對民族音樂的傳承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而且能有力地促進民族音樂的發(fā)展。
1 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意義
1.1 民族音樂為了解民族文化提供支持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上說,民族音樂為學生了解民族文化提供支持。一方面,民族音樂在向學生傳播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形成民族意識,使得學生受到歷史使命感的熏陶。另一方面,民族音樂是各民族勞動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體,不但反映出民族的審美情緒,而且反映出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態(tài)度,為學生深度了解民族文化提供途徑。
1.2 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
音樂作為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對學生美育培養(yǎng)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學生沉浸在民族音樂的欣賞中,不但能使學生與民族音樂融為一體,而且可以使民族音樂中的元素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效果。教師通過民族音樂陶冶學生的情操,不僅易于激發(fā)學生對民族音樂學習的內在驅動力,而且能豐富學生對民族音樂的體驗感。
1.3 有效地豐富小學音樂教育的形式
教師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和發(fā)展民族音樂教育,能起到豐富小學音樂教學形式的積極作用。民族音樂有著豐富的音樂表現形式,如民族音樂中的戲曲可以表現為昆曲、京劇、秦腔等等,不僅僅體現出濃厚的地方特色,而且具有鮮明的音樂特點。民族音樂不但使小學音樂教學形式得以豐富,而且能使學生感受到音樂教育的魅力。
2 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方式
2.1 通過系統化的音樂課堂向學生傳承民族音樂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系統化的音樂課堂教學的途徑向學生傳播民族音樂。一方面,教師可以依托小學音樂教材內容使學生進行民族音樂的學習與體驗。例如,在花城版小學四年級的音樂教材中為學生提供了京劇、對比南北民族音樂豐富的民族音樂的內容。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結合音樂教材的基礎上,向學生傳承播系統化的民族音樂內容,有利于學生建構民族音樂的概念。
2.2 通過民族音樂元素向學生傳承民族音樂
(1)民族歌曲演唱。教師可以通過民族歌曲演唱向學生傳承民族音樂。就目前的小學音樂教學來說,對民族歌曲的演唱是其主要的教學形式,教師可以在民族歌曲演唱的過程中加入適當的因素,如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使民族音樂的演唱更加形象化,以便于學生感受民族音樂。
(2)民族音樂樂器。教師可以通過民族音樂樂曲向學生傳承民族音樂。例如,在花城版小學六年級的音樂教材中就涉及對民族彈撥樂器的學習,如箜篌、古箏和古琴等。教師可以在指導學生體驗民族樂器的過程中向學生傳播民族音樂。
(3)民族舞蹈。民族舞蹈也是民族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教師可以通過民族舞蹈向學生傳承民族音樂。學生在民族舞蹈的體驗中切身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使學生的身心都得到民族音樂的熏陶。
3 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發(fā)展策略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情境化的教學方法來發(fā)展民族音樂。一方面,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營造民族音樂的教學背景,以使民族音樂具有情境化教學的特征。例如,在花城版小學四年級《多彩的鄉(xiāng)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江南美景的情景,既利于學生較快地融入民族音樂的學習之中,又易于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與體驗。另一方面,教師對民族音樂情境化的教學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而且有利于學生深入學習民族音樂蘊含的文化元素。
3.1 完善課程內容
(1)設置民族音樂欣賞課。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對民族音樂進行發(fā)展,教師可以從民族音樂欣賞的角度完善民族音樂教學的內容。一方面,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系統化的民族音樂教學內容,其中應包含基本的民族音樂的元素,如民歌、民舞與民族樂器等等,使學生具備基本的民族音樂欣賞的素質。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多種途徑,如多媒體教學技術,以指導學生進行民族音樂的視聽學習。如在視聽教學中,教師通過采用對比教學法強調民族音樂的特征。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擴充民族音樂的內容。
(2)設置民族音樂實踐課。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設置民族音樂實踐課程是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發(fā)展民族音樂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教師不能使民族音樂實踐課的形式局限在學生對民族樂曲的演唱中,而應依據民族音樂的實際情況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例如,在花城版小學三年級下冊《鳳陽花鼓》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裝扮起來,在節(jié)奏中感受民族音樂的韻味美。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把指導學生體驗民族樂器的教學活動與民族音樂實踐活動相融合。例如,在花城版小學六年級通過民族樂器使學生感受音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演奏民族樂器,為學生感受民族樂器的內涵提供支持。
3.2 創(chuàng)新民族音樂教學模式
教師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發(fā)展民族音樂應依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對民族音樂的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既利用小學傳統音樂教育中積極的教學元素,又要體現出民族音樂自有的特征。
參考文獻:
[1] 侯瑞霞.論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J].黃河之聲,2018(05).
[2] 郭欣艷.分析當代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J].課程教育研究,2013(30).
[3] 衛(wèi)穎.淺談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教學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7(23).
[4] 劉敏敏.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現狀分析與思考——以沈陽市為例[D].沈陽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黃煜(1987—),女,湖北黃岡人,本科,音樂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