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華
提問是語文課堂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不僅是我們教學能力和教學智慧的集中反映,更是學生思維的起點,對于課堂質量的提升有重大意義。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要結合學情精心設計,借助有效提問激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其在探究中不斷提升,促進能力與素養(yǎng)同步提升。
一、設想性提問——巧妙切入,激發(fā)思維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語文內容豐富廣博。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借助設想性問題促進其聯(lián)想、思考,在不斷地深入挖掘中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造學提倡設想,并且認為設想提出得越多,就證明一個人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得越好,其創(chuàng)造思維就越強。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在設計問題時就要結合文本展開有意義的設想,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使其在認知、探索的過程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都是魯迅童年的樂園,對其成長有非凡的意義,假設你現(xiàn)在有機會參觀這兩個地方,置身其中,你有何感受?對于這個問題,學生覺得很有趣,十分積極地思考,給出了以下回答:
生1:相比于百草園,我更想去三味書屋,那里殘留著魯迅先生的文學靈感。
師:感受獨特,很好。
生2:我想去百草園,當我?guī)е印⒕磁逍那樽哌M去后,我會仔細觀察其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想象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那是何等的有趣、精彩,這時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之情。
生3:我來到三味書屋,腳步輕輕,細細撫摸墻面上的梅花鹿,隨即聯(lián)想到魯迅先生拜師時的情景,耳邊傳來陣陣讀書聲,喚醒了我所有讀書的欲望。這時,我想再捧起《朝花夕拾》細細品讀,收獲不一樣的感受。
由此,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不僅在理解的基礎上深化感知,展開合理的想象,還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實現(xiàn)自身素養(yǎng)的提升。
二、發(fā)散性提問——另辟蹊徑,發(fā)散思維
針對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去看,我們會得出不同的見解。語文教學亦是如此,與其循規(guī)蹈矩,不如另辟蹊徑,大膽突破。具體設計時,可以針對某一問題提出多種解答思路,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發(fā)散思考,以此收獲獨特見解。
講完《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后,我讓學生自主總結,結合自身體驗思考,提問其有何獨特見解?對此,學生從不同角度切入,得出了不同看法:
生1:事物的正確答案遠比止一個,只要我們用心體會,就能在敏銳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更多。
生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智慧,更要有信心、恒心和毅力,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答案。
生3: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嘗試著用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眼光看待問題,盡可能地多解、新解、巧解各種問題。
對于這樣發(fā)散性的問題,學生的答案雖然各不相同,但都能自圓其說,言之成理,可見其思維的流暢性、豐富性以及靈活性。日常教學時,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讓其從不同角度切入,以獨特的視角看待問題,得出不一樣的見解。
三、質疑性提問——激疑解惑,培養(yǎng)思維
所謂“質疑性提問”,就是挖掘教材中可質疑之處,提取關鍵內容,將其設計成問題,精心設疑,以此引發(fā)學生對文本的審視、思考。為了落實這一點,我們要深入文本,反復鉆研,抓住其中可疑之處精心策劃,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其思考探究,促進能力的提升。
在探究《湖心亭看雪》一課時,我就抓住疑惑點“余強飲三大白”和“莫笑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中的“強”和“癡”該如何理解?對此,學生回到文本,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展開獨立思考,片刻之后我就讓其合作探究,鼓勵其小組交流,分享看法。隨后,學生意識到“強”是“爽快”的意思,眼前美景如畫,他鄉(xiāng)又遇故人,如何不讓人想一醉方休?“癡”是“癡迷”的意思,體現(xiàn)了作者追求“天人合一”的情懷,樂于山水不理世俗的閑情雅致。由此,學生不僅理清了文章的內容,梳理了思路,還深刻靈活了作者的情感,掌握了文章主題。
通過這樣的設計,鼓勵學生在認知工程中質疑問難,大膽探索,不僅能促進其思維碰撞,解決疑惑,還能引發(fā)認知沖突,讓其求知欲進入活躍狀態(tài),實現(xiàn)課堂的二次飛躍。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養(yǎng)成自主探究、合作思考的習慣,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四、層次性提問——循序漸進,提升思維
有效的課堂提問要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符合其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讓其循序漸進,逐步提升。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結合實際,充分考量,準確把握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注重問題層次,靈活把控難度,從而實現(xiàn)有效提升。
在教授《智子疑鄰》一文時,考慮到學生認知有限,而文本寓意又是教學重點,如果直接講解,很難一下子講清楚,我就將問題分層,逐步引導:
1.富人為什么會“大亡其財”?
2.富人為什么會“甚智其子,而已疑鄰人之父”?
由此,學生就能逐個突破,在循序漸進中深化認知,促進問題的解決。在這一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學生動態(tài),如果其獨立思考難以解決,就要及時開展合作學習,集思廣益共同解決。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要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展開個性化引導,確保每個學生參與其中,實現(xiàn)自己能力的突破。
總之,課堂提問是初中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貫穿教學始終,不僅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還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在具體實施時就要結合學情,精心設計,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抓住時機積極引導,促進其智慧碰撞,以此增強課堂活力。
★作者通聯(lián):江蘇蘇州市吳江區(qū)松陵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