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穎
福建人是出了名的愛喝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的閩菜,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重湯”,有“無湯不行”之說。為了讓湯的味道更加香濃,許多人還喜歡用紫砂煲細火慢熬,一煲就是大半天。許多酒店也拿“慢火煲煮”作為滋補的招牌。殊不知,喝湯與腎臟的健康息息相關。
“細火熬湯易傷腎。煮湯時,最好先把食材焯水,燉煮時間最好控制在30分鐘內(nèi)。”解放軍福州總醫(yī)院國家二級公共營養(yǎng)師段海燕介紹說,即使煲了兩個小時以上的湯,其中的蛋白質含量也僅為肉中的5%左右。相反,隨著燉煮時間的延長,湯中的嘌呤含量會急劇升高。長期高嘌呤飲食除了會引發(fā)痛風,還可能傷腎。燉湯時如果加入綠色蔬菜,煮得太久,湯中鉀、草酸鹽含量都會增高,慢性腎病患者喝了會增加高鉀血癥、腎結石的風險。
是藥三分毒,無論中藥還是西藥。福建閩南一帶還有燉湯放藥材養(yǎng)生的習慣。不過,并不是所有的藥材都適合煲湯,有些藥材含有特殊成分,有可能會損害腎臟和腎小球。此外,還有多種含有毒物質的中藥也會對腎臟造成損害,如果長期或大量服用,可引起急、慢性腎臟功能損害和腎臟衰竭。因此,用中藥材煲湯,最好還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針對性地食用,切勿長期盲目使用。
尤其對于慢性腎病患者,喝湯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同的腎病患者,喝湯是有不同講究的。腎病綜合征患者由于每日尿蛋白大量流失,體內(nèi)處于營養(yǎng)不良狀態(tài),患者在此期間可適量食用優(yōu)質蛋白類的湯,例如鯽魚湯、烏骨雞湯、鴿子湯、瘦肉湯、雞蛋湯和豬血白菜湯等。但動物內(nèi)臟、海產(chǎn)品等富含膽固醇或易發(fā)生過敏的湯類不宜食用。
此外,慢性腎臟病的水腫、少尿及透析患者,每日進水量控制較為嚴格,需在醫(yī)師指導下確定湯類的攝入量。對于湯中的魚類或肉類,應算入每日攝取蛋白質的總量中,不宜多吃,以免加重腎臟排泄的負擔。高尿酸血癥患者不宜食用肉、魚、動物內(nèi)臟的湯類,因這一類湯中含大量的嘌呤,食用后會加重病情,可以喝些蛋湯、豬血湯等嘌呤低的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