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5日
所以我必須在五分鐘內(nèi)完成這一跳,否則駁船會漂離原位。
這一跳的感覺挺像喝醉酒,因為斜臺隨著波浪上下浮動,駁船本身又在左搖右擺。所以我最擔心的是風勢影響,以及駁船的移動幅度。
天氣干爽的話,在這么短的著陸距離內(nèi)當中涉及許多未知變數(shù),這樣一想實在太可怕,但到最后我至少知道那是自己做得來的事。好也好,壞也好,每當我下定決心做一件,便會全力以赴。
起跳斜臺表面銹蝕得十分厲害,這是考慮到表演當天下雨的話可以稍為改善牽引效果,但賽車經(jīng)驗告訴我這一點其實在下雨或大風的日子無補于事。我必須掌握許多方面的知識,感覺就像一邊起跳一邊學飛。如果起跳時發(fā)覺著陸點看似太高,就得當機立斷略為提升速度沖上斜臺。
有些人非常講究表演所用的摩托車,但我自問并不挑剔,大部分車也適應(yīng)得來。重點在于自信,切忌反反覆覆自我猜疑。
我們抵達倫敦時天氣相當好,斜臺也挺干爽,所以照片看起來格外精彩,但我們還是看漏了一個影響因素——漲潮。我登上起跳駁船時,著陸駁船的船錨再過五分鐘便會因為潮漲而碰不著河底。停下來其實也不算條件太差,但我們還是未雨綢繆做好事前準備??傊憰r只要落在畫上標記的位置,停車應(yīng)該不成問題。不過起跳一刻要是這邊斜臺隨浪升起,著陸斜臺隨浪下降,便很有可能劫數(shù)難逃。這一劫應(yīng)該不會弄出人命,但恐怕會變成落水狗,盡管我深信自己會成功,所以事前并沒有穿救生衣。就算最后有什么差池導致當場昏迷,我最少也會跌落在駁船上。
坦白說,比起2010年用斯巴魯飛越河面,這一次有更多超出我控制范圍的因素。當年那一跳我有許多時間練習,而且事前已有駕駛那輛斯巴魯?shù)慕?jīng)驗,很清楚怎樣令它凌空飛躍,對落點位置很有把握,何況河面十分平靜。不過那天風勢要是很大,感覺大概會更可怕,因為人在車中可不是想跳車就可以跳的。
鑒于有太多超乎控制范圍的因素,我真的不太愿意再進行這類在駁船之間飛躍的表演。這些風險因素會以幾何級數(shù)惡化,對我來說尤其難以接受,因為我喜歡掌握所有變數(shù),不過做人還是要不時擺脫安逸跨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