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狂人日記》是由魯迅創(chuàng)作的一部反映社會現(xiàn)實并且對于當時社會迷信、封閉與殘害人民現(xiàn)象的批判?;诖藢Α犊袢巳沼洝返恼軐W寓言形態(tài)進行了分析,并且闡釋了《狂人日記》在批判傳統(tǒng)封建禮教、對人性進行反思以及啟蒙了當時人們思想等方面的意義。
關(guān)鍵詞:《狂人日記》;魯迅;文學;封建禮教
作者簡介:馬瑞(1994.2-),女,遼寧省營口人,本科,在讀于沈陽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4-0-01
引言:
魯迅在《狂人日記》的寫作當中,不僅運用了自身思想的疊加,更是通過一種“格式的特別”來使小說具有強烈的儀式感。在《狂人日記》的哲學語言形態(tài)運用上,為這本小說的內(nèi)涵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展示出來魯迅深厚的文學功底以及對社會現(xiàn)象的批判式反映。
一、《狂人日記》的哲學語言形態(tài)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所才用的哲學形態(tài),明顯與西方的現(xiàn)代哲學是相通的,其中也深深與尼采的相關(guān)學說具有關(guān)聯(lián)性。有學者認為,在魯迅日本學習期間,從《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以及《尼采傳》等書籍中,受到了尼采的風格影響,并且將其運用在了自身寫作當中。在1907年魯迅所著的《文化偏至論》中,魯迅就表達了對于尼采的觀點認同。這一影響延續(xù)到了后期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當中。魯迅在《狂人日記》的創(chuàng)作當中,用日記的形式,將狂人反思所展現(xiàn)出來。《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次寫作方面的創(chuàng)新,日記中所表達的思想,有一部分是來自于尼采的學說的。這種想通點表現(xiàn)在作品不局限于時間和空間之內(nèi),而是通過隱喻的表達來表現(xiàn)出時空特點。書中進行對于生活和社會的反思,是與尼采的學說在哲學方面一種共通?!犊袢巳沼洝返膬?nèi)容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序言內(nèi)容,存在著相似,兩篇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與其他人都存在著緊張的關(guān)系,在表達時都具有極強的隱喻性、抽象性[1]。
二、《狂人日記》哲學語言形態(tài)的意義
(一)批判傳統(tǒng)封建禮教
《狂人日記》延續(xù)了魯迅作品中一貫地對于傳統(tǒng)封建禮教的反對和批判,在之前的眾多作品中,例如《朝花夕拾》等,都是在對傳統(tǒng)的封建禮教進行否定和批判,但是這種批判往往通過較為隱晦的形式進行,利用語言的抽象化進行隱喻。不同于同時期的李大釗等人作品,通過直接的、強烈的語言文字批判禮教,使人一看便能懂得文章的性質(zhì),魯迅在文學作品中,運用的批判都是抽象的,需要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才能明白其中的內(nèi)涵。例如《狂人日記》將傳統(tǒng)的封建禮教比喻成“吃人”,雖然對于禮教沒有直接用“不好”、“惡劣”等詞語批判,但是“吃人”卻更加深刻、生動展示出來封建禮教的惡劣性質(zhì),從而引起讀者強烈的感想。這種隱喻的表達方式,從寓言的意義形態(tài)來說,體現(xiàn)在了高度的概括性以及抽象性,是利用文學的特征對批判對象進行的極佳描述。魯迅對于封建思想的批判,不是流于表面的,利用這種引人思考的方式,使得魯迅在談及這篇小說時,也認為“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
(二)對人性進行反思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呼喚了人性與愛國民族意識。魯迅在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強調(diào)了“真人”,這是魯迅一種迫切想表達出來的主觀意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當時,社會上已經(jīng)很少有人還能保持“真人”的想法和生活。另外在動蕩的環(huán)境下,魯迅也通過這篇小說;來表達出來對于民族國家意識的追求,盡管采取的方式較為抽象,但是其表達的愛國民族思想?yún)s是十分直接的。這種愛國意識與民族意識的表達,在以往的《吶喊》、《彷徨》等作品中并沒有體現(xiàn),也恰恰說明了《狂人日記》是魯迅一種新的文學表現(xiàn)開端,它的完成代表著魯迅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有了新的理念和實踐。文章中所表達出的愛國民族意識,是當下時代中最為欠缺,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種思想[2]。
(三)對人的思想啟蒙
魯迅的《狂人日記》對于當時人們的思想是一種新奇的、深刻地啟蒙。有學者曾說,魯迅的文學形態(tài)超越了啟蒙,具有一種獨有的孤獨以及悲愴。這篇小說,既是文學作品,也是哲學作品,是一種巧妙的融合。狂人日記對于封建禮教的批判,其獨特的哲學形態(tài)功不可沒。魯迅的批判性文學作品并不局限在《狂人日記》中,例如《野火》等也是采用文學為媒介,嚴厲批判了現(xiàn)實??袢嗽跁p中看見的吃人,讓讀者對于封建禮教對于人民群眾的迫害產(chǎn)生了深刻的反思,并且人們會去思考,怎樣的社會才是不吃人的,怎樣的改變才能使這個吃人的社會終結(jié),以及,在當時人的生活中,被吃人的社會已經(jīng)殘害得如何了。這種思想的啟蒙,來自于小說,卻不局限于小說,它的根本立足點還是腐朽的社會。文學作品對于作家的意義,就是槍對于士兵的意義,利用文學作品,魯迅將對社會的批評和反對聲音,傳播到了所有的讀者耳邊,向舊社會進行了深刻地否定。
結(jié)論:
在《狂人日記》的閱讀中,魯迅獨特的文學表達形式和內(nèi)涵賦予這本小說深厚的意義。在《狂人日記》這篇小說中所運用的哲學寓言形態(tài),是一種反應(yīng)中國 當時社會現(xiàn)象的巧妙形式,“吃人”的意向發(fā)人深省,使得讀者在閱讀后產(chǎn)生深刻的反思。
參考文獻:
[1]馮立華.接受與差異——覺醒、救贖與超人主題在魯迅和大江健三郎文學中的變奏[J].東北師大學報,2018(02):104-108.
[2]王朱杰.現(xiàn)代性的“吁求”及其“后果”——從魯迅的《狂人日記》到莫言的《酒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7,38(12):19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