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
摘 要:2016年秋季起,人教版《品德與生活》教材正式更名為《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發(fā)布與實施意味著一線教師將展開新的教學探索。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更加凸顯規(guī)則意識,更加凸顯兒童化的表述方式和兒童的學習主體地位。面對教材的變化,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從學生出發(fā),優(yōu)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教學思維;教學策略;小組教學
“道德與法治”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將《品德與生活》更名為《道德與法治》,表明國家將加大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法治理念教育的力度。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對小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fā)生,這就是學生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淡薄引起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起小學生對道德和法治的重視,為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指明方向。
一、對比教材,明確創(chuàng)新點,轉變教學思維
新版《道德與法治》教材重視貫徹和落實黨和國家對法治教育的要求,規(guī)則意識教育更加凸顯,注重以一定邏輯順序安排內容,促進兒童法治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
舊版一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教材包含四個單元:《我上學了》《祖國媽媽,我愛您》《我的一天》《過新年》。其單元邏輯是時間順序:9月入學,10月國慶節(jié),11月學自理,12月過新年,課文之間相對獨立。新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也是四個單元:《我是小學生啦》《校園生活真快樂》《家中的安全與健康》《天氣雖冷有溫暖》,按照“自我—家庭—學?!鐓^(qū)(家鄉(xiāng))—國家—世界”的順序,將規(guī)則意識教育分布在各個單元中,“這樣做對嗎”內容涉及校園規(guī)則、交通規(guī)則、游戲規(guī)則、課堂規(guī)則等,貼近兒童生活
實際。
整個教學內容應該圍繞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法治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以前的說教、灌輸方式,從學生的成長出發(fā),讓他們有道德責任感和法律責任感。
二、貼近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點,重體驗與感受
新教材力圖進一步改變以往教材偏于知識傳遞的弊端,更多采用調查研究、參觀訪問、角色扮演等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積極表達、善于思考、努力踐行。
心理學研究表明,越貼近經驗、越具體、越鮮明的感知材料,孩子的體驗就越快捷、越深刻。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就要創(chuàng)設符合主題的真實情境,激發(fā)孩子們的求知欲。
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首先我們要設計預習單,要求孩子觀察父母一天的工作,哪些事是自己能做的,并向父母學習方法,如擺碗筷、系鞋帶、疊被子、掃地等。孩子觀察了、交流了、學做了,回到課堂,他們就能分享做家務的方法和交流自己的感受,而教師除了適當適時的點評,儼然成了一個幸福的“旁觀者”。課前的生活體驗,讓孩子體會到做家務的辛苦,身為家庭成員的一名,也應自覺主動地承擔力所能及的部分家務活,至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關愛家人。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以活動為教與學的基本形式”,顯而易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以兒童視角和思維觀察世界、感受世界、探索世界、認識世界。我們呈現(xiàn)濃厚的豐富多彩的兒童文化,傳遞童心激發(fā)童趣,細化教學目標,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更能讓孩子們有效地理解與接受,這是提升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之一。
三、運用繪本,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主流價值觀
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繪本,旨在讓教材更貼近學生,激發(fā)低年級學生上《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孩子們對繪本有種說不出來的期待和喜歡。因此,我們利用繪本展示的情景來引導孩子,激發(fā)孩子的思維,讓孩子把繪本和生活鏈接在一起,敢于思辨生活;讓孩子探索繪本中的故事世界,鼓勵孩子創(chuàng)造故事世界,更好地培養(yǎng)孩子的主流價值觀,這是提升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執(zhí)教《健康過冬天》這課時,我們引導孩子自己結合繪本圖畫,講講關于健康過冬的注意事項,要求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想象自己該怎樣過一個健康的冬天。因此,我認為我們要將繪本的內涵轉化成孩子的親身體驗,在課堂上給孩子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繪本中有很多內容包含科學知識,深入淺出,便于孩子習得。如《小猴感冒了》讓孩子們懂得感冒具有一定傳染性,要學會自我保護,防止被感染。
四、巧用多媒體,融入小組教學,提高教學實效
多媒體資料真實、生動、直觀,能插入特效,播放音樂、視頻,化靜為動,是其他教學手段不能相比的。在上《我們有精神》這課時,可以先讓孩子觀看一段帶病上課的小朋友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他無精打采、趴著睡覺,孩子們都不認可這位小朋友的做法,從而引出課題,播放閱兵、團體操、唱歌、打拳等錄像,形成對比,孩子們恍然大悟,最后說說身邊有正能量的人物,如:清潔工、空姐、警察叔叔等,讓孩子深刻領悟:有精神才好,精神好,身體好。多媒體教學,調動了孩子的積極主動性,使課堂充滿活力,極大地提高了教學實效。
為提高孩子們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在小學教育中要融入小組學習模式,將學生放在教學主體的位置上,以小組活動的形式,讓孩子們感受到活動帶來的樂趣,將學習過程變得更為輕松愉悅,課堂氣氛更為和睦融洽,課堂教學效果也會有效提升。在完成《鏡子里的我》的教學后,可以根據(jù)孩子們不同表現(xiàn)進行小組活動,以小組評比的方式了解“他人眼中的我”,以小組為單位來做“照鏡子”的游戲,組長扮演“會說話的鏡子”表揚批評組員,讓組員重視儀態(tài)、儀表、衛(wèi)生習慣。最后,各組進行匯報展示,選出前三名的優(yōu)秀小組給予物質獎勵。這樣孩子們就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給了孩子自我表達的機會。小組合作,讓孩子感受到樂趣,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小組評比,激發(fā)了孩子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王智慧.“法治中國”視閾下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問題探析[J].文教資料,2015(25).
[2]吳寧.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政課道德與法治一體化教學的方向與建構[J].當代職業(yè)教育,2015(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