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三人侵害債權問題是近來理論與實務界的關注焦點。第三人侵害債權指合同關系以外的第三人明知債權的存在,卻故意實施或與債務人惡意通謀實施旨在侵害債權人債權,致使債權人的債權受到損害的行為。對此我國立法處于空白狀態(tài),但實務中已出現(xiàn)相關判例。本文指出裁判者都以維護合法權益、維護誠實信用原則為立足點解釋現(xiàn)有法律,客觀上承認了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第三人侵害債權;債權;侵權
一、關于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爭議的概述
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是民法史上一個長期爭論點,主要存在否定說和肯定說。
否定說認為,基于債權的相對性,債權人僅能向債務人請求給付,債務人因可歸責之事由致債務不履行時,應對債權人負損害賠償責任。債權相對性,不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第三人既不負義務,自無侵害的可能。于此理論,含有一項法律政策上的價值判斷,即適當維護第三人的活動自由,不致因故意或者過失侵害債務人的人身或給付標的,須對債權人負損害賠償責任;否則,第三人的責任范圍,將漫無邊際,誠非合理。
肯定說認為,債權具有不可侵性。債權雖為相對權,而相對權并非不容有不可侵性。既為權利,則一般人應負有不為侵害之消極義務。王伯琦先生的《民法債篇總論》中認為“任何權利既然受法律之保護,當不容他人侵犯。物權不容任何人侵害,債權亦然,債權可以成為侵權行為的客體,如唆使他人破壞契約,是為侵害債權,應無疑問。況吾人之自由,不能不有一限制,在法律上之約束,即為不侵犯他人權利之義務。故所謂不侵犯他人權利之義務,系對各個人一般自由之拘束而言”;崔吉子先生在《債法通論》中認為“債權具有相對性,這是債權的對內(nèi)效力;就對外效力而言,債權與其他民事權利一樣都具有不可侵害性,此種權利受到第三人侵害的,債權人有權獲得法律上的救濟”;臺灣學者王澤鑒先生認為“鑒于債權本身不具有社會公示性,為維護社會交易活動及競爭秩序,債權一般不屬于侵權行為客體,除非第三人故意以違背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債權”。筆者也認同肯定說的觀點,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侵權方式已經(jīng)不能完全受傳統(tǒng)民法理論的規(guī)制,如果固步自封而強硬地劃分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的界限,不利于糾紛的解決,建立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是完善法律制度的應有之義。就權利的不可侵犯性而言,債權與物權沒有本質區(qū)別,第三人同樣應負不得侵害之義務。隨著實踐的深入,諸如英國、法國、德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都通過立法或者判例的方式肯定了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是近代債權制度與侵權制度發(fā)展相結合的產(chǎn)物,它跳出了狹隘的契約相對性原則的束縛,修正了侵權法和契約法在權益保障對象上的傳統(tǒng)區(qū)別,賦予債權作為權利同樣具有不可侵性,從而對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行為進行規(guī)制,以更好地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二、我國關于第三人侵害債權的立法遺憾
我國的《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都否定了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觀點,根據(jù)《合同法》第121條的規(guī)定,在第三人侵害債權的情形,首先應有當事人一方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而不是由第三人向合同當事人承擔侵權責任。在特定的合同關系中所產(chǎn)生的合同利益被侵害時,應當主要通過違約之訴來解決。因為合同的權利義務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發(fā)生,且缺乏公示性,故通常多不屬于侵權責任法的保護范圍。根據(jù)《侵權責任法》第2條的規(guī)定,侵權行為的客體一般不包括債權。因為債權是相對性,而相對權并不具有絕對權這種公示性于對抗效力,相對權的存在一般難以為第三人知悉。如果相對權不做區(qū)分地都納入到侵權責任法的保護范圍,第三人可能動輒就要承擔侵權責任,那么將限制行為人的自由。所以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人侵害債權納入到規(guī)范的范疇。
《民法總則》第120條奠定了民事侵權訴訟請求權的基礎,這一條規(guī)定“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有學者認為債權屬于預期的財產(chǎn)利益,是消極財產(chǎn),應當包括在該條民事權益的概念里面。很明顯,僅憑《民法總則》的規(guī)定已經(jīng)無法適應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需要,我國民法典的制定正在完善之中,至于將第三人侵害債權規(guī)定在合同責任制度之中還是在侵權責任之中,學界觀點不一。
三、當前司法實踐中與第三人侵害債權有關的裁判意見
我國法律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但是在司法實踐中無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許多第三人侵害債權的情形。欣慰的是,裁判者并沒有囿于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而是在現(xiàn)行法律框架內(nèi),從有利于保護合法債權、有利于維護誠實信用原則、有利于保護交易安全和行為人自由的角度靈活解釋法律,大多數(shù)判決都承認了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并提煉出符合客觀情形的裁判規(guī)則。
(一)直接侵害債權。直接侵權是最常見的侵權方式。此情形下,侵權損害賠償關系的主體是債權人和第三人,第三人為賠償義務人,債權人為賠償權利人。這時,債務人對債權人的合同義務應隨著第三人侵權責任的發(fā)生而免除,即債務人將不再承擔合同義務,除非有特殊約定。比如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其審理的瑞奇公司與中國工商銀行城南支行第三人侵害債權糾紛案(2010通中民終字第0022號)中認為,銀行因為過失向法院出具與事實不符的協(xié)助凍結存款通知書回執(zhí),造成當事人勝訴債權無法實現(xiàn)的,不屬于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而屬于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行為,應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二)間接侵害債權之實體侵害。此種情形系指第三人通過侵害債權的標的物或者債務人的人身等方式致使債務人客觀上不能履行債務,從而使債權人的債權無法實現(xiàn)。例如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在審理上海森本置業(yè)有限公司與上海景暢商貿(mào)有限公司(原上海昌東實業(yè)有限公司)一案(2009滬一中民二民終字第898號)中認為,森本公司是永繹公司與景暢公司為開發(fā)“森本大廈”項目而成立的項目公司,也是雙方合作協(xié)議明確的對永繹公司的具體義務承擔者,故“森本大廈”項目中應包含給予永繹公司的1,170萬元及300平方米參建權,但在森本公司與匯慧公司的在建工程項目轉讓合同中卻未包含永繹公司的上述權益,而對此匯慧公司當屬明知。雖然轉讓時雙方對在建工程進行了審定評估,但此審定價只是對已經(jīng)發(fā)生費用的審計,并非對在建工程項目轉讓時其市場價值的評估,且在進行費用審計時未納入該項目應支出而尚未實際支出的費用,由此造成轉讓價過低,而匯慧公司無疑是此中的受益者,故森本公司與匯慧公司的上述行為已構成了對永繹公司債權的共同侵害。
(三)間接侵害債權之誘使違約。誘使違約,其行為方式與一般的侵害債權不同,是指債的關系以外的第三人作為加害人,以誘惑的方式,使債務人相信侵權人的誘惑,因而不履行債務或者不當履行債務,進而使債權人的債權不能實現(xiàn),債權受到損害,此種情形應由債務人和第三人承擔連帶責任。例如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法院在四川中邦仁和科技有限公司與上海馳鐵電子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蔡葉根損害公司利益責任糾紛一案(2014浦民二商初字第2509號)中認為,被告蔡葉根明知原告獨家合作經(jīng)營權的存在,不惜違反不競爭的合同義務,協(xié)助被告馳鐵公司購置的自助售票機接入成都鐵路局自助售票系統(tǒng),構成對原告獨家合作經(jīng)營權的侵害。被告馳鐵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朱丁民曾是原告的大股東,被告馳鐵公司接受被告蔡葉根入股,被告馳鐵公司始終不提交其與西南鐵旅的合作協(xié)議、西南鐵旅的《關于請四川中邦仁和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有關資料的函》等情況綜合判斷被告馳鐵公司應知原告獨家合作經(jīng)營權的存在,利用被告蔡葉根的“資源”安排自助售票機進入成都鐵路局的售票地區(qū),亦構成了對原告獨家合作經(jīng)營權的侵害。兩被告構成共同侵權。
四、在運用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時應嚴格把握構成要件
既然我國法律尚未明確規(guī)定第三人債權制度,而在司法實踐中又有大量的案例承認了該制度。因此,在法律明文規(guī)定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之前,應嚴格按照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并結合第三人侵害債權的特殊之處,在保護債權人利益、維護交易安全和保障第三人行為自由之間尋求平衡點,提煉出構成要件,防止濫用。
(一)從主體上講,實施侵害債權行為的主體應該是債關系以外的第三人。在特殊情形下,也可以使第三人和債務人共為之。如果只是第三人侵害債權,那么賠償義務人為該第三人。如果是第三人通過引誘債務人違約、債務人存在過錯,或者第三人與債務人故意為之,則此時的賠償義務人應為第三人和債務人。
(二)侵害人在主觀上具有惡意或者重大過失。由于債權的具有意定性和不公示性,第三人很難知道債權的存在,如果第三人行為在客觀上妨礙了債務的履行,都要承擔侵權責任,則會導致糾紛大量發(fā)生,將課以第三人過于嚴苛的注意義務和行為準則,將阻礙自由競爭。因此要求侵害人在主觀上惡意或者有重大過失。
(三)侵害人實施了侵害債權的行為,且該行為具有違法性。這里的行為應該是違反法律規(guī)定、違背善良風俗和誠實信用原則的,如果行為人的行為是合法合理的行為,不應評價為侵害債權的行為。
(四)被侵害人有合法存在的債權。如果債權因合同無效、被撤銷或者不存在,或者是不合法的,則不可能構成侵害債權。
(五)侵害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具有因果關系。
法學理論源于實踐,實踐又不斷豐富法學理論。通過本文分析可知,雖然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在我國尚屬立法空白,但是裁判者都以維護合法權益、維護誠實信用原則為立足點解釋現(xiàn)有法律,客觀上承認了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具有現(xiàn)實意義。因此,以法律形式確立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的理論和實踐時機已經(jīng)成熟,在未來法律修改或者民法典制定的時候,應予以規(guī)定。
作者簡介
楊光凱(1994—),男,廣西南寧人,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民商法。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