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靜
摘要:伴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加深,審美教育逐漸為人們所關注。高校聲樂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聲樂教學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學習聲樂技能,更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而在聲樂教學中。若想體現(xiàn)聲樂教學的價值,則必須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高校進行聲樂教學必須與審美教育相結合,在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關鍵詞:高校聲樂;審美;教學
引言
聲樂是藝術表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聲樂主要是以聲音的形式來再現(xiàn)生活中的情境,通過聲樂還能充分抒發(fā)歌唱者內心的真實情感。聲樂演唱主要就是將舞臺表演、聲樂技巧及個人心理融合起來進行再創(chuàng)造。而進行再創(chuàng)造則需要創(chuàng)造者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審美水平對于再創(chuàng)造是極其重要的,無論是從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角度還是從聲樂發(fā)展角度來說,審美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聲樂教學中必須進行一定的審美教育的滲透,高校聲樂教師在進行聲樂教學時要重視這一點。
一、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對學生的促進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情感是聲樂作品的靈魂。很多學生在演唱聲樂作品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聲音缺乏感染力,究其原因便是缺乏審美意識,過于看重演唱技巧,忽視了作品的情感因素。如果在聲樂教學中能夠始終堅持滲透審美教育,以獨特的藝術手段展現(xiàn)審美情感,能夠輕松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為他們日后的聲樂演唱打下基礎。
2.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發(fā)聲技巧。聲樂學習中很多技術部分的學習難度大,學生學習起來十分吃力,加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地位,無法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學生的學習
欲望,最終導致學生的發(fā)聲呆板、生硬。審美教育的滲透,為聲樂教學注入了活力,將那些晦澀、枯燥的發(fā)聲技巧形象化,變成了學生能夠感知的內容,有了這一轉變,學生在學習時注意力高度集中,以往教師所示范的過程和方法變成了有著一定精神享受的審美過程,聲樂發(fā)聲技巧迅速提升。
(二)對教師的促進作用
1.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聲樂課程是一門創(chuàng)造思維的課程,其不僅對學生有著較高的要求,更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能力。要想在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聲樂教師除了具備基本的聲樂理論和演唱基礎外,還要不斷探究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有了這一基礎,便能在教學中更好地為學生做示范,教授方法,也在無形之中提高了教學水平。
2.有利于提高教師的音樂素養(yǎng)。每一首聲樂作品都有著特定的背景和獨特的情感,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從作品的國家、語言、背景等多方面展開論述和講解,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演繹作品,而這也恰恰說明審美教育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情感,進而在不斷的進取中提升音樂素養(yǎng)。
二、當前聲樂教學中審美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學校對聲樂審美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
長期以來,很多高校都只是將聲樂教學的重點放在了理論與技能兩方面,認為聲樂教學只是一門學習樂譜、唱歌,傳授音樂技能和技巧的娛樂性課程,甚至在一些地區(qū)的高校音樂教育十分落后,只將其看成是一種調節(jié)性質的課程,更不用說挖掘聲樂作品的審美價值了。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更阻礙了審美教育的滲透,與當前倡導的學生全面發(fā)展目標不相適應。
(二)教師的教學方式枯燥無味
由于部分高校不重視聲樂審美教育,使很多教師失去了創(chuàng)新的欲望,在聲樂教學中仍然習慣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失去對聲樂課的學習興趣。加上有的聲樂教師教學時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一味地選擇高難度的聲樂作品,學生只能硬著頭皮唱,毫無美感可言。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暴露出聲樂教師自身素質的缺陷,如果不求改變,根本無法給學生提供較好的聲樂教學,更無法實現(xiàn)審美教育的滲透。
(三)學生對于審美教育缺乏認識與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引領,即使擁有再好的教學資源,審美教育也難以開展。尤其在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影響下,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學習中并沒有主動權,加上與教師缺乏應有的交流,對美育教育的認識不足,學習興趣逐步下降。沒有了基本的學習興趣,聲樂教學便失去了應有的魅力,審美教育自然也遭遇擱淺。
三、在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策略
(一)高校必須從思想上重視審美教育
首先,轉變思想,提高認知。各高等學校有關部門要提高對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認知,從思想上改變對于音樂審美教育的認識,并和教師一起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重視審美教育課程。除了注重對高校聲樂班的學生進行發(fā)音、呼吸、換氣等唱功訓練之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必要審美教育,讓他們從心靈深處去領會審美,改善思維、更新思想,達到綜合培養(yǎng)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再次,選用合適的聲樂教材。教材的選擇至關重要,不論教什么唱法,都應選擇國內外古今優(yōu)秀的作品,讓學生通過感知提高審美能力、提高聲樂水平。這樣,高校聲樂教學才能培養(yǎng)出思想美、行為美和聲音美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音樂人才。
(二)提升審美能力與藝術素養(yǎng),發(fā)揮教師的引領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精神文化訴求。聲樂事業(yè)就是在這一大背景下取得了可喜的發(fā)展,但同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高校聲樂教師,如果一味堅守傳統(tǒng)的觀念,沿用落后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必然會對聲樂教學質量產生反作用,更不必談融入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了。所以,聲樂教師必須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加強對聲樂理論的學習和進修,以扎實的專業(yè)功底為基礎,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yǎng),如此才能將審美教育滲透到聲樂教學當中,更好地開展聲樂教學。首先,積極參與培訓,提升表演示范能力。作為審美教育的引領者,聲樂教師在教學中肩負著向學生傳授音樂的審美價值,引導學生領悟真諦、陶冶情操的重任,只有積極參與培訓,及時更新自己的音樂審美儲備,才能在表演示范中以正確的審美體驗感染學生。(下轉第161頁)(上接第116頁)其次,轉變教學模式,創(chuàng)建寬松氛圍。比如,在選擇聲樂曲目時,教師需要根據(jù)曲目的具體特征及要求,在發(fā)聲與旋律方面做好體驗美好的過程,為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美提供一個寬松的氛圍,增強學生對聲樂美的感受,同時給予學生足夠的自我發(fā)揮的空間,讓學生對歌曲加入自己的理解,積極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從而開展審美教育。
(三)通過音樂作品進行審美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
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痹诼晿方虒W中,要想幫助學生樹立審美思想和審美意識,必須把聲樂教學當作一門美育進行教學,通過具體的聲樂作品,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魅力所在。首先,深入體會聲樂作品的歌詞美。聲樂作品的歌詞是其基本的構成,不僅是歌唱的出發(fā)點,更是聲樂作品情感美的所在。所以,在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歌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深入細致地分析歌詞,必要時還要對歌詞進行朗誦,深入理解作者傾入其中的情感色彩。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為例,作者在歌詞中加入了很多排比句和疊句,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用深沉、委婉的語氣進行朗誦,深刻體會歌詞所展現(xiàn)的大好河山的美麗畫面,如此學生便能對歌曲產生更加深刻的審美體驗。進一步深化主題。其次,從旋律上把握情感美。節(jié)奏、速度、曲式、調式調性等都是旋律的主要構成要素,這些要素為聲樂作品插上了翅膀,使得情感表達更為生動形象。教學時可以一些獨具特色的民歌為例,展開深入分析,讓學生體會其中獨特的曲調、緊湊的節(jié)奏和極富韻味的旋律,有了這一過程,學生就能準確把握歌曲的基本情調,從而在歌唱時展現(xiàn)美的情感。再次,抓住作品的意境。理解了歌詞和旋律,再抓住作品的意境,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中,展開美的想象,演繹的歌曲才能沁人心脾。所以,在教學一首具體的聲樂作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將自己代入其中,對作品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有了美的想象,從內心涌出來的真摯感情就是最好的情感美,此時的歌聲最能打動聽眾。有了這三個層面的積累,學生便能逐漸樹立審美意識,并在以后的學習中受益良多。
四、結束語
審美教育是當代聲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開展審美教育,能促進我國優(yōu)秀音樂人才的發(fā)展。要想培養(yǎng)全面型的音樂人才,必須讓學生懂得感受音樂美,懂得鑒賞和欣賞音樂。在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不僅提高教學有有效性,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因此,應該鼓勵全國各藝術高校重視和普及審美教育。
參考文獻:
[1]郭曉艷.高校聲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J].黃河之聲,2017,(05):47
[2]范文霞,劉國平.關于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研究[J].好家長,2017,(20):254
[3]胡維.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滲透[J].大眾文藝,2016,(15):214
[4]杜雪瑤.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研究[J].黃河之聲,2016,(05):35
[5]岳彩晨.淺析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方法[J].亞太教育,2016,(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