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心靈相通的喜悅,哪里有失聲痛哭的悲哀。
茹菲:文學博士,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國文教師。為即將出國高中生開人文課程,編有高中國文讀本《家國天下》,辦個人公眾號“太傅國文”,歷載往期給學生預習的講義。
為什么懷念一個人?因為他的觀點給我們啟發(fā),言語給我們歡樂。有個人品才華你敬重,又可開玩笑、懂你幽默的人,其實并不那么容易。對于蘇軾,文與可就是這樣的人,這是一篇悼亡感懷的文字,然而整篇行文卻靈動歡樂,還給我們貢獻了兩個成語:胸有成竹和得心應手。
文同,字與可,號石室先生,笑笑先生,四川人。文同是漢景帝時候蜀郡郡守文翁的后代。文翁當時在四川修建學宮,廣收學生,極大地推進了當?shù)匚幕M步,蜀地人管他們家叫“石室”,因此人們也稱文同為“石室先生”。
文同三十二歲中進士,嘉佑五年,蘇洵在京城任校書郎,與文同共事。英宗治平元年蘇軾在鳳翔府任節(jié)度判官,初次與文同見面,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情誼深厚。因為任職之地不斷變遷,蘇軾與文同相見的機會并不多,只有兩次,一次鳳翔初見,后來再會京師。兩人書信往來,詩文唱和中互道思念,切磋文藝,在文同去世十幾年里,蘇軾寫了不少追憶詩文。
文與可曾經畫了幅《筼筜谷偃竹》圖,偃竹就是偃臥而生的竹,贈給蘇軾。元豐二年正月,文與可病逝。七月,蘇軾在湖州曝曬書畫,看到文與可的這幅遺作,睹畫思人,寫下這篇題記。
竹子很早就是畫家的寵兒,在中國傳統(tǒng)竹畫中,主要有兩種繪畫方式:一種為勾勒設色竹子,屬于花鳥畫。另一種是墨竹畫,以墨竹為主,偶爾點綴一些朱紅的竹子,是典型的文人畫。
五代、宋朝大興皇家畫院,追求華麗、工整的寫實之風,所以把繪畫的“真”發(fā)展到了極致。后人再想創(chuàng)新,就得改變表現(xiàn)手法。文人士大夫另辟蹊徑,把繪畫視為體現(xiàn)文化修養(yǎng)和抒發(fā)個人感情的載體。內容也不像以前繪畫要求教化人民的責任,而是作為個人情感自覺性的表達。在表現(xiàn)形式上,不求逼真,而追求神似,追求筆墨情趣和詩書畫的融合。宋代文人士大夫有著前代從未有過的社會地位,大都是集政治家、文學家、詩人、書畫家和鑒賞收藏家于一身,所以他們倡導的新畫風很快發(fā)展起來,在宋代繪畫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文與可是當時一流的文學家和藝術家,擅長篆隸行草各種書法,也能畫山水人物花鳥,詩文有《丹淵集》。他尤其長于畫竹,有“墨竹大師”之稱。他與蘇軾一起共同開創(chuàng)了以枯木竹石為題材的文人畫風格,使得文人墨竹逐漸成為獨立畫科,并日臻發(fā)展起來。
文與可愛竹成癖,他稱竹為“墨君”,居住的地方必須種竹子,把自己的住所命名為“墨君堂”“竹塢”等?!肮o筜谷”在陜西洋縣西北,谷中多竹。宋神宗熙寧八年年,文同任洋州知州,發(fā)現(xiàn)該縣西北山谷中滿是高大的筼筜竹,欣喜若狂,便在筼筜谷中建造披云亭。他常在亭里觀賞筼筜竹,對竹子的生理結構和生長習性有了深刻理解。他喜歡畫彎曲盤根的竹子,大概這種竹子艱難的生活環(huán)境和遭遇跟他的坎坷仕途相契合,而竹子的傳統(tǒng)意象就是虛心亮節(jié),中通外直、堅韌不拔,他自然是有借竹子抒發(fā)心意的意思。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全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總結文與可的畫竹理論,同時表明作者自己的文藝見解。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jié)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jié)節(jié)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
文章一開始就說明竹子從層層包裹的小竹筍到成長為挺拔修長、搖曳多姿的竹子,是有它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的,畫家懂得這個道理,才能創(chuàng)作出有神韻的竹子來??上М斒赖漠嫾也欢@個道理,只是一節(jié)一節(jié)畫,一葉一葉勾勒,那這樣畫出來的竹子,怎么能有其整體的神韻呢?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這幾句是文與可畫竹理論的精華,也是蘇軾的文藝見解。畫家在畫竹之前一定要仔細觀察竹子的生長過程,在各種環(huán)境下的形態(tài)情狀,做到“成竹于胸”。然后,拿著筆,讓平日觀察到的各種竹子形象在頭腦中再現(xiàn)出來,凝神構思,漸漸地,腦海中就會出現(xiàn)畫家想要的那個富有生氣神韻天成的竹子,此刻就要趕快用筆追著記錄下腦海中的形象,一氣呵成,就像兔子跳起,老鷹疾落,否則,構思好的形象會迅速煙消云散,畫出來的竹子便會失去它的風韻神態(tài)。他特別強調畫家的創(chuàng)作激情和靈感,反對冷冰冰地、支離破碎地去摹擬對象。
理論重要,實踐也重要。
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蘇軾這里很謙虛,文與可雖然教了他畫竹的道理,他心里也明白了,但是如果讓他自己動手,還是不能夠得心應手,練得少。
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yǎng)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蘇轍寫了《墨竹賦》給文與可,但是蘇轍從來不畫畫,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蘇軾,不只是理解與可的繪畫理論,還學得了他的繪畫方法。
蘇軾曾經描述,文與可畫墨竹,一看到好的白練或者好的紙,就手癢癢要奮筆揮毫,停不下來,等他畫好,馬上被周圍人搶奪而去。文與可對自己的墨竹作品本來不是很吝惜,只是后來的人絡繹不絕抱著縑素來求畫。文與可很厭煩,對“持縑素”求竹畫者,他先投之于地,又張口開罵:“我要用這些做襪子”,結果士大夫把這話當成把柄相傳。并且同蘇軾開玩笑要人們去找蘇軾畫竹,這樣一來,做襪子的材料絹綢就集中蘇軾那里去了。嬉笑之中可見二人的關系之親密,從而引出相互和詩的趣事:
文與可曾寫信附詩與蘇軾“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
蘇軾趣言“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我知道你懶得畫,就把這些絹給我吧。文與可是實在人,詞窮,只能說,我開玩笑的,世上哪里有萬尺長的竹子。
要說機智還是蘇軾,答詩說:“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庇彩墙o解釋通了。文與可笑道:“蘇公真善辯??!但若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要買田還鄉(xiāng)養(yǎng)老了。”
隨后把他所畫的《筼筜谷偃竹》贈給了蘇軾,說:“這竹子只不過數(shù)尺,卻有萬尺的氣勢。”你要這么硬講,我也有辦法說得通的。
筼筜谷在洋州,文與可做洋州知州的時候,曾為洋州多處名勝賦詩,共三十首成《守居園池雜題》詩集。蘇軾逐一和對,就是《和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
文與可的《筼筜谷》詩的原文是:“千輿翠羽蓋,萬鑄綠沈槍。定有葛陂種,不知何處藏。”大意是說,谷中竹林繁茂,俯看,猶如千萬頂碧翠的車蓋;平視,宛似武庫架上矗立的萬桿長槍。其中定有葛陂湖中化龍的神竹,只是難以找到它藏身之所。葛陂湖,在今河南新蔡縣北,相傳后漢汝南人費長房學道十年而歸,受師命投竹杖于湖中,化為飛龍,于是百怪不生,水物靈異。文與可的詩寫出了筼筜谷茂竹的長勢和他臨谷觀竹時的欣喜之情,同時寓有以竹托人之意。
蘇軾的和詩說:“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 意思是:漢川那個地方竹子多,不值錢啊,肯定有不少人挖竹筍吃,我猜想得出,由于廉潔而清貧的太守您啊,一定見此野味而嘴饞,乃至想把渭水流域的千畝之竹盡吞胸中。羨慕又戲謔,足見兩人情誼深厚,相互了解,
與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賞,燒筍當晚飯吃,打開信封看到詩,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飯噴了滿桌子。
我們讀到這里,也不禁失笑。然而緊接著下一段就是: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
同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曬書畫,看到這幅《筼筜谷偃竹》痛哭失聲。
人生跌宕不過如此,不禁失笑,到痛哭失聲。沒有心靈相通的喜悅,哪里有失聲痛哭的悲哀。你走了,再也沒有人能這樣跟我文雅高妙的戲謔了,再也沒有這樣的歡樂了。
以前曹操與橋玄是好朋友,兩人有個約定,死后一個人路過另一個的墳墓,必須用一只雞和一斗酒來祭祀,否則,車過三步,必定腹痛。后來曹操大軍過橋玄墓,曹操就用太牢祭祀了橋玄。
而我蘇軾,記載下我們相互戲笑的話語,記載下我們親厚無間的情誼。
讓我永遠笑著懷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