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軍
【摘要】本文論述古詩詞教學的三個策略:借助對比品析,感受古詩詞語言的精準;借助拓展品析,感受古詩詞語言的深邃;借助想象品析,感受古詩詞語言的瑰麗。
【關鍵詞】古詩詞 語言 品析 對比 拓展 想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112-01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語文S版教材每冊都相應編排了古詩詞,目的是通過熏陶,讓學生繼承與發(fā)揚古典文化。針對教材的編排特點,教師在具體教學中應通過引導學生品析語言,感知詩歌的表現(xiàn)張力,以便從中感知音樂美、建筑美與繪畫美。下面,筆者談一談通過感知語言張力,引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
一、借助對比,感受古詩詞語言的精準
古詩詞用字非常講究,注重推敲打磨,其目的在于運用更為精準傳神的語言來表現(xiàn)古詩詞的張力。比如“僧敲月下門”中的“敲”,比如“昨夜一枝開”中的“一”,都是煉字經(jīng)典。如果僅靠教師講解分析,或者單純誦讀,也許學生一時無法體會。對此最好的方式是引導學生將意思相近的漢字分別代入相應詩句中,在品讀對比它們之間細微差別的基礎上,感知古詩詞用字之精準傳神。
以語文S版第八冊《古詩三首》中的《泊船瓜洲》這一首詩為例,“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句詩從表面上看是寫景,實際上是寫情,借景抒情,表達詩人的政治抱負。其中一個“綠”字把春風寫活了。據(jù)說王安石也曾為這一字修改多遍。在教學中如果只是單純講解,或者讓學生品析,學生很難體會其中精妙,自然更無法直接與詩人對話。對此,教師可以“還原”古詩詞創(chuàng)作修改的過程,即將王安石修改過程中用到的“過”“入”重新代入詩句,讓學生比較賞析,從而明白“綠”字更顯春風之情誼,更富有語言張力。
購物講究貨比三家,對于古詩詞語言鑒賞,同樣也需要通過“換字”方式引導學生比較賞析,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從中品析古詩詞語言的傳神和精準,感受詩人用字之精妙。這樣長期訓練,不僅有助于學生與古詩詞、詩人深度對話,在傳承與發(fā)揚古典文化的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
二、借助拓展,感受古詩詞語言的深邃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一個是外露,一個是含蓄,追求的是意境深遠。這種含蓄也體現(xiàn)在古典詩詞中,具體表現(xiàn)手法有借喻、象征、雙關、用典等。學生如果不了解有關文化,不了解相關典故,僅靠字面意思很難真正理解古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選擇與該古詩有密切關系且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意的內容作為重點介紹,使學生了解詩的作者及其生活的年代和寫詩背景。這樣做,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交給了學生一把進入詩的藝術境界的鑰匙。通過有效拓展,學生在思想儲備豐富的前提下鑒賞品讀古詩,能夠透過表面語言進入詩歌意境之中,與詩人對話,感受詩歌語言的深邃。
以語文S版第五冊《古詩兩首》中《江雪》這一首詩為例,如果讓學生單純理解,其意思最多為“一個老漁翁坐在小船上,冒雪釣魚”,而對詩中意境卻無法理解。對此,教師應圍繞該詩,補充拓展詩人柳宗元改革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的背景,接著讓學生聯(lián)系自身生活體驗來想象,說一說柳宗元當時的心情,最后再點撥學生將每句詩第一個字連起來品讀,即“千萬孤獨”,那么學生就會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在學生了解相關內容、對詩人有初步了解后,再次組織學生誦讀品析這首詩,學生便可以立體感知詩人的孤獨心境。
對于學生來說,由于時代差異,他們很難從字面上去理解詩句的意境,因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文本“教厚”,通過資料拓展豐富學生對詩人的認識,豐富學生對詩句內容的感知,以致于最終在學生頭腦里呈現(xiàn)的是一幅畫面或一個故事。有此儲備,再次組織學生誦讀品析,詩中意境自然而然就會融入他們的頭腦之中。
三、借助想象,感受古詩詞語言的瑰麗
古詩詞教學不僅需要學生理解古詩意思,更需要通過賞析引導學生感知其語言張力,感知詩歌音樂之美、意境之美。如單純理解其詩句意思,那么唐詩一旦譯成今文,又有誰去欣賞?因而最好的策略就是通過誦讀,借助相應意象,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相應畫面,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語言的奇特與瑰麗,繼而通過學生頭腦里所構建的畫面引導他們與詩人對話,以便感受古詩詞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意境與情感。
以語文S版第七冊《古詩三首》中《楓橋夜泊》這一首詩為例,“月落烏啼霜滿天”雖然只有7個字,但是有三個意象,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想象進行勾勒,以便幫助他們呈現(xiàn)一個靜態(tài)畫面,引導學生想象月“落”下去的場景、烏鴉啼叫的情景,還有霜降的肅靜。通過組合想象,學生頭腦里就會呈現(xiàn)一組動態(tài)的畫面鏡頭。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模擬詩人在船艙里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場景,在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同時,通過模擬想象加深他們對該詩主題的認同,為真正與詩人對話奠定基礎。
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詩歌語言的最大生命力就是想象,因而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想象,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意象,并在誦讀中感知古詩詞語言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感受古詩詞語言背后的意蘊,繼而在與作者對話的同時,提高審美能力和語言鑒賞水平。
總而言之,古詩詞品讀需要從古詩詞語言鑒賞開始,通過引導學生對比、拓展、想象古詩詞語言,走近古詩詞語言,感知古詩詞語言,繼而體驗其用字精準、深邃與瑰麗,為進一步解讀古詩詞做好鋪墊。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