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吉
【摘要】林語堂不僅是著名的翻譯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更是一位具有獨特教育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教育學家,在英文教學及英文文法書編纂中始終貫穿“意念”之方法——“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認為英語教學的目的應著重于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其思想對當今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大學英語教學應打破傳統(tǒng)的以字詞和語法講授為核心的教學模式,重在對學生“意義-形式”思維模式、“漢語——英語”思維模式以及“異化——歸化”思維模式的建構(gòu),實現(xiàn)學生對不同意念范疇及同一意念范疇下不同意念表達方式的靈活運用。
【關(guān)鍵詞】林語堂 “意念法” 大學英語 教學模式
The Study on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pproach
Based on the “Notional Approach” of Lin Yutang
He Da-Ji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31)
【Abstract】Lin Yutang,not only the famous translator,literateur and linguist but also the distinguished educationalist with special teaching thought and teaching methods,focuses on the “notional approach” both in his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compilation of grammatical books. He regard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xpression ability as the core purpose of English teaching,which highlights the reform of moder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pproac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based on words and grammar is supposed to be discarded. And it is essential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have a good mastery of the different notional categories as well as the sub-corresponding expression forms,with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udents transition from notion to the expression forms,from foreignization to domestication,and from the Chinese thinking mode to English thinking mode.
【Keywords】Lin Yutang;Notional Approach;College English;Teaching Approach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西南交通大學本科教學研究與改革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0170408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002-03
前言
隨著2016年6月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重大調(diào)整,四級聽力部分新增了新聞類型考題,六級聽力部分新增了講座/講話類考題,聽力難度明顯加大,聽力部分占四級總分的35%,歷來是學生得分相對較少的一個部分,四六級新題型調(diào)整勢必對學生四六級通過率形成重重困難。四六級口語考試題型也作出了相應調(diào)整,聽說是語言輸出的兩個重要方面,相對于語言輸入的閱讀技能而言,聽力和口語是學生英語學習的兩大薄弱環(huán)節(jié),以大班教學的大學英語在課程設(shè)置、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急需做出重大改革和調(diào)整。
林語堂,一位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學者,其精純嫻熟的英文曾讓無數(shù)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既敬佩又深感汗顏,他不僅是著名的文家、翻譯家,同時還是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學家,曾獲美國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1923年學成回國后,一直在高校從事英語教學,先后執(zhí)教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上海東吳大學,擔任英語語言學教授,他主張“意念—功能”的語言哲學思想,側(cè)重中西文化對比的獨特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雖然也是一百二三十人的大班教學,卻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其生動活潑、靈活多樣、幽默風趣的英文授課法,對我們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啟示。
一、林語堂獨特的教學方法及教育學思想
林語堂先后執(zhí)教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上海東吳大學,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在教學中,他認真負責,有一套“特別的教授法”,加上精通英語,因而深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很好,曾受教于他的薛光前(薛光前:《我的英文老師》,《傳記文學》第28卷第5期)回憶說:
語堂先生教英文,有他一套特別的教授法,與眾不同,但功效之宏,難以設(shè)想。第一,他上課從不點名,悉聽學生自由,但很奇怪的,老師雖不點名,但同學缺課的,絕無僅有。第二,他的英文課,不舉行任何形式的考試(包括學期內(nèi)或?qū)W期終的考試),可是他一樣記分,結(jié)果比正式考試更覺公平允當,他雖不舉行機械式命題的筆試,事實上每次上課,舉行一次非正式的考試,在課上他隨時指名起立回答問題或互相對話,這是他對同學的測驗、訓練、也是考試。第三,語堂先生教英文,從不用呆板或填鴨式的方式,叫學生死讀死背。上課時,終是笑顏常開,笑話連篇,從不正襟危坐,有時坐在講桌上,有時坐在椅子上,雙腳放在桌上,邊講邊談,幽默百出,使同學情緒輕松,大家樂之不倦。
林語堂認為教育是以求知、增學問、長見識、和養(yǎng)性靈,即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的人才為目標,對教育的方法,他反對教師沒完沒了地講授,尤其反對老師以多年不變之教材給學生講解定義、原理、概念、范例等。林語堂提出如下幾種教育方法:一是建立好的圖書館,從而為學子們提供獲取精神食糧的基地,這樣四年下來,學生們肯定收益甚于老師的“灌水法”。二是改變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傳統(tǒng)教學法,代之以學生提問老師回答的新方法。其實,在中國古代都是學生問老師,而不是老師問學生?!墩撜Z》一書不是門徒不斷地向孔子求問嗎?林語堂說問疑是一切學問的動機,孔子門人發(fā)問遠遠超過孔子問門人,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三是熏陶式教學。林語堂強調(diào)浸泡和陶冶,即學生在與老師與書本的不斷接觸、融會中,慢慢就將學問的興趣熏染出來了。四是閑適式教學。我們的教育體制往往在學校讓學生不得閑暇,不能讀書,回家后又布置一大堆作業(yè),讓學生永遠不得安閑,為學生解除負擔,下課后讓學生能夠好好戲玩,認真鍛煉身體,使他們恢復體力、精力和心力,才是最為重要的。五是中國文化根基的重要性。沒有中國文化之根而一味吸收外國文化,那結(jié)果是不不堪設(shè)想的,會缺乏對異國文化的鑒別能力。
顯然林語堂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其深思好學,給予學生發(fā)揮天才之自由,讓學生獲得讀書的樂趣。在教學實踐中,林語堂著重從口語入手,重視語音訓練,尤其重視習慣表達方式的學習,注重興趣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林語堂獨特的教學方法其特點就是生動活潑,啟發(fā)思維,深入淺出,突破難點,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歸根結(jié)底,它是符合注重啟發(fā)的教學規(guī)律的,因此,對于我們今天大學英語教學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二、林語堂“意念法”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啟示
林語堂所倡導的“意念法”尤其體現(xiàn)于他編寫的《開明英文文法》一書中,用英文編纂的《開明英文文法》于1930年由開明書店出版發(fā)行,后由張沛霖譯為中文,曾用作中國英語教科書,在中國十分暢銷并多次再版。林語堂在英文教學及英文文法書編纂中始終貫穿“意念”之方法,“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又稱為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是當今國內(nèi)外外語教學領(lǐng)域中最要的學派主張之一,近年來外語教學中所倡導的“翻轉(zhuǎn)課堂”等時新的教學理念也植根于這一重要思想。林語堂先生以意念-功能為綱的思想集中體現(xiàn)于1930年以英文撰寫的《開明英文文法》一書,開篇便提出了意念及其表達方式的問題,“我們說話都包括了兩個方面:1)說什么。2)怎樣說。我們稱前者為意念(notions),后者為意念的表達方式(the expressions of notions )。”他主張進行“無規(guī)則的語法”教學,也就是“多觀察活語言,用以替代學習那些絕對的規(guī)則和刻板的表達。通過學習富有表達功能的永遠變化著的語言,來培養(yǎng)表達能力?!币虼?,林語堂認為語法教學的目的應著重于“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林語堂在文學及翻譯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掩蓋了在語言學及教育領(lǐng)域的成就,前人對其研究相對較少,探索意念法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及教學策略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意義-形式思維及教學模式的建構(gòu)
大學英語教學常常忽視意義—形式發(fā)散型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陸機所言“能”與“知”分別對應喬姆斯基所說的語言能力(competence)和語言運用(performance),大學英語教學重心正是“能”的培養(yǎng),而非僅僅“知”的講授,知識如同浩瀚的海洋,渺無邊際,學習的方法和能力培養(yǎng)遠勝過知識本身,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講授以形式-意義為導向,以詞匯、語法要點為中心,忽視了思-意-言雙向教學的重要性。
英語詞匯形態(tài)雖千變?nèi)f化,但其“內(nèi)在語言形式”卻相對穩(wěn)定,對詞根、詞綴的熟練掌握是學好英語詞匯的關(guān)鍵。在以詞根義為中心形成的語義場(semantic field)中,詞根義是上位義,猶如漢語字族中的字根義,詞根與不同的詞綴(前綴或后綴)組合,形成紛繁復雜的下位義,他們之間有著復雜的源流關(guān)系。以詞根為中心對該語義聚合場中每個成員認真梳理,以發(fā)散聯(lián)想的方式記憶,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個“語義塊”,才能記牢詞匯,事半功倍。
如詞根“spect”有“看”的意思,與不同的詞綴組合便形成了一系列與“看”有關(guān)的下位詞:inspect/ expect/retrospect/prospect/ perspective,稍需分析不同的前綴,詞義便可迎刃而解:-in表示“進入”(=into),inspect意為“檢查”(窺視內(nèi)部);-ex表示“向外”(=out),expect便是“預期,期待”(等待著向外看去);-pro意為“向前”(=forward),prospect便是“希望;景色;前途”;-retro意為“往后”(=backward),retrospect便是“回顧”(往后而看);-per意為“通過”(=through),perspective便是“透視法(直視無礙);前景;前途”。
教師在講解中若能從詞根義出發(fā),將單詞的構(gòu)造與歷史源流相結(jié)合,英語單詞學習將不再枯燥,一個個英語單詞也如同漢字一樣,以詞根為中心,形成一個個聚合群,每個單詞都是對這一居于上位的中心意義的延伸、具體化、形象化,都是圍繞著這一相對穩(wěn)定的“內(nèi)在語言形式”的發(fā)展演變,都是這個聚合群大樹上的一朵朵奇皅,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無論其變化如何,只要我們牢牢抓住這棵樹的“根”,便會走出單詞記憶之迷團,并產(chǎn)生如見漢字般的親切感和畫面感。
在講到某一意念表達時,教師應該更多地鼓勵并啟發(fā)學生如何靈活運用不同的意念表現(xiàn)形式,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三版第二冊)第二單元A課文“The Humanities:Out of date?”(《人文學科:過時了嗎?》)第三段“…the humanities will probably continue their long slide in succession”中in succession這一短語講解時,教師首先應區(qū)分succeed這一詞包含的“成功”及“繼承、接替”兩層不同含義,緊接著讓學生試著以succeed的不同詞形去翻譯“我們?nèi)〉昧私舆B不斷地勝利”這一句子,最后給出以下參考譯句,分別涉及succeed一詞的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等不同形式:“A victory succeeds another. / We win victories in succession./ We win a succession of victory./ We win successive victories./ We win victories successively.”“我沒有成功地讓他相信我的觀點”一句的翻譯也是如此,可以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翻譯方式,分別涉及該詞的不同詞性“I did not succeed/ I had no success (at all)/ I was not successful in convincing him of my point of view.”通過同一意念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反復操練,有效地啟發(fā)了學生發(fā)散型的從意義至形式的思維方式。
(二)漢語-英語思維及教學模式的建構(gòu)
英語是具有豐富形態(tài)變化的綜合語(synthetic),運用形態(tài)變化來表達語法關(guān)系;而漢語則是形態(tài)變化很少的分析語(analytic),主要運用詞序及虛詞來表達語法關(guān)系。這也體現(xiàn)了洪堡特所說的“每種語言都具有接受一切事物并且把這一切再付之于表達的靈活性。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一種語言對人類來說都不可能形成絕對的桎梏”,一種語言所獨有的表達手段在其他語言中一般都能得這樣或那樣的補償。英漢思維模式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第一,漢語常用人稱作主語,英語習慣物稱作主語;
第二,漢語習慣使用動詞表達具體之概念,英語慣用名詞和介詞表達抽象之概念;
第三,漢語句式簡短,常使用重復表達,英語句式繁復,常使用替換表達;
第四,漢語重意合(paratactic),英語重形合(hypotactic)等等。
英語中習慣用物稱作主語,而漢語常用人稱作主語,《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三版第二冊)第四單元A課文“College Sweethearts”(《大學情侶》)一文講解時,課文第三段“Fear came over me when I started to fall in love.”(當我開始愛上她時,恐懼向我襲來)是英語中典型的物稱主語或稱為“無靈主句”(inanimatedsubject sentence),英語中這一意念表達法與漢語的人稱主語很不一樣,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給出了相應的這一類意念的英文例句,并讓學生做大量的英譯漢和漢譯英練習,如:“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好主意。A good idea occurred to me./ 過去十年我的家鄉(xiāng)經(jīng)歷了巨大的變化。 Last decade has witnessed the great changes in my hometown./我獨處時便感到一種特殊的安寧。A strange peace came over me when I was alone./我沒有聽力任何聲音。Not a sound reached my ears./ 他們信息若狂。A great elation overcame them./ 他開始變得驚恐萬狀。Scare began to take entire possession of him./ 我興奮得什么話也說不出來。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 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點腳步聲也沒有。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一看到那棵大樹,我便想起了童年的情景。The sight of the big tree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通過大量的口語輸出訓練讓學生對英語物稱主語這一意念表達方式有了深入認識。
漢語重意合,句式簡短,常使用重復表達,而英語重形合,句式繁復,常使用替換表達。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對課文中的重難點長句多加分析,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在字詞翻譯準確、貼切且不漏澤的前提下,讓學生學會如何合理對句子進行切分,并進行詞性之間以及詞匯和句子層面上的層級轉(zhuǎn)換,從而讓譯文變得更加通順,《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三版第二冊)第四單元A課文“College Sweethearts”(《大學情侶》)一文講解時,最后一段有個長句:“It is a long,romantic,sometimes crazy,love story that sums up a 29-year long honeymoon together as a couple who are still madly in love with each other.”教師參考書譯文“它是一個永久、浪漫,有時又瘋狂的愛情故事,它詮釋了一對仍在瘋狂地愛著對方的夫婦如何一起度過了29年之久的蜜月”,顯然譯文第二分句前置定語有點多,稍顯冗余,在全班討論后同學們對sum up也有了不同的譯法,如:“累積長達/ 凝聚著”,對honeymoon有同學譯為“甜蜜時光”,有學生將此句改譯為“這是一段長達29年的蜜月之旅,有浪漫,有瘋狂,但他們?nèi)匀化偪竦厣類壑鴮Ψ健?,此譯法比參考譯文簡潔不少,更符合漢語以短句為主的意合的表現(xiàn)方式。
(三)異化——歸化思維及教學模式的建構(gòu)
無論是英語口語訓練還是英語寫作訓練,語言的輸出不僅僅是一項技能的培養(yǎng),更是異質(zhì)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在漢語到英語的翻譯與轉(zhuǎn)換中,涉及到同一意義的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表達法——歸化法和異化法。歸化法(domestication)和異化法(foreignization)本是翻譯研究中的兩個重要術(shù)語,尤金.奈達(Eugene Nida)是歸化法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張在翻譯方法上遷就目的語文化,從而使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映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映基本一致;異化翻譯法由美籍意大利學者韋努蒂(L. Venuti)提出,他主張適度放棄目的語的習俗和慣例,保留源語文化的異域性和原文的風貌,即使讀者借助譯本在異國神游,相對于歸化法而言,異化法是建立在目的語和來源語各自文化的個性之上,也就是強調(diào)二者的異質(zhì)性。
英語口語和寫作的語言輸出不僅是漢語到英語的字面翻譯,更是跨文化交際,歸化和異化不同翻譯策略的選擇和運用取決于交際的目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說話者的文化態(tài)度。漢語中大量的成語、諺語、歇后語體現(xiàn)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教學中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先用異化的方式直譯,以求“形”似,再通過中西文化對比,看英文中是否有相同的文化意象表達法,從而通過歸化法使表達方式更接近于目的語的文化特色?!缎乱曇按髮W英語讀寫教程》(三版第二冊)第四單元A課文“College Sweethearts”(《大學情侶》)導入時教師首先列舉了漢語中與愛情這一主題相關(guān)的一些表達“初戀/ 白馬王子/ 早戀/ 相思病/ 情書(first love/ Mr. Right/ puppy (or calf)love/ love sickness/ love letter)”等,讓學生試著去翻譯,其中“白馬王子”和“早戀”涉及到中英兩種語言不同的文化意象,是學生尤為感興趣的部分。有時兩種語言中的文化意象是對等的,如形容人狡猾“as cunning as a fox”,英語和漢語中都會用到“狐貍”這一動物意象,而有時兩種語言中的文化意象是不對等的,如漢語中形容人非常窮,一般會使用“一貧如洗”或“家徒四壁”等表達,但很難會用“老鼠”這一動物意象,但在英語中卻常說“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漢語中形容“傾盆大雨”時也很難會用到“貓”或是“狗”作為意象,但英語中卻常說“It rains cats and dogs.”。
漢語中和“狗”相關(guān)的成語十有八九都是不太好的,如“狗腿子/狗嘴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但英語中與“狗”相關(guān)的習語大都是好的,這一有趣的現(xiàn)象正好說明了漢語和英語基于不同文化意象的同一意念的不同表現(xiàn)方式,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內(nèi)涵意義,此時的翻譯重在傳其象下之義,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象征著權(quán)力、統(tǒng)治、成功、高貴等,而在西方國家中卻是怪物、邪惡的化身,因此成語“望子成龍”若直接翻譯,只求形式——“象”的對等,不但不能傳達真正的象下之意,反而會引起讀者的誤會,因此這樣的情況下最好使用歸化法,只傳其象下之義而省掉其原有意象,其表達方式靈活多樣: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to long to see ones son win success in the world;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to hope ones childre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等等,在英語教學中應啟發(fā)學生對這些同一意念的不同表達形式的靈活運用。
三、結(jié)語
林語堂以“意念法”為主導的獨特的教育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對當今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有著重要指導意義,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知識的枯燥教學,更是對異國文化及思維方式的了解和習得,語言習得實質(zhì)是語際間、文化間的多向、立體、動態(tài)及深層的闡釋,是不同文化的對話,是異質(zhì)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同化和異化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在口語和寫作方面的語言輸出能力的培養(yǎng),以“意念法”為基礎(chǔ),注重“意義—形式”,“漢語—英語”以及“歸化—異化”思維模式的建構(gòu),啟發(fā)學生對漢語和英語中相同意念及不同意念表達方式的掌握,同時學生也應當注重平時日常句式的積累,按功能意義收集句子并分類整理,注重意義—形式思維模式的轉(zhuǎn)變,逐漸掌握同一意念盡可能多的表達式,并且明晰其語用、語體差異。
參考文獻:
[1]Bassnett,Susan & Andre Lefevere (eds). 2001. Constructing Culture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Halliday,M.A.K.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奧托.葉斯伯森.語法哲學[M].何勇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
[4]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林語堂.開明英文文法[M].上海:開明書店,1930.
[6]徐通鏘.基礎(chǔ)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7]姚小平.語言文化十講[M].北京:外語與教學研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