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要:新課改下,要求音樂課程教育圍繞著審美來展開聆聽、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音樂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驗音樂美與音樂情感,融入到音樂理想境界中,從而與之發(fā)生情感共鳴,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因此,新時期的音樂課程教學應該重視開展音樂欣賞課,并在遵循學生有效參與的原則,提高音樂欣賞課教學的實效性。本文主要以小學高年段的音樂欣賞課為例,探討促進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教學的重要策略。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音樂欣賞課程;有效參與
音樂欣賞課程強調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知,而激發(fā)學生對音樂欣賞的興趣,促進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其良好審美能力與提高其音樂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更需要注重在這個時期打下良好的基礎。當前小學生在音樂欣賞課程教學中并沒有表現(xiàn)出較高的學習積極性,歸根到底是音樂欣賞課程教學缺乏足夠的趣味性與生動性,阻礙著學生審美能力與音樂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因此需注重采取促進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提高小學音樂欣賞課程學生有效參與的意義
音樂欣賞課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高年段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聽力水平,但是卻依舊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聽力,增強其音樂感覺,讓學生自覺參與到音樂欣賞活動中,才能為未來的音樂學習奠定堅固的基礎。而在小學高年段的音樂欣賞課程教學中,提高學生有效參與度的意義可以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
首先,教師采取有效教學策略促使小學生參與進來,能夠讓音樂的歌詞和旋律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心靈,彌補其閱歷太少的缺陷,豐富其音樂情感,使其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可以從內心深處感受到音樂的不同情感。在這樣的音樂熏陶中,可以潛移默化地讓學生的思想情感發(fā)生良好的變化,學會在欣賞音樂與選擇音樂時,遵從自身感受到的音樂心情。其次,教師采取有效教學策略促使小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更好地感受音樂美,培養(yǎng)其藝術審美能力,甚至讓學生對音樂的藝術形式進行再創(chuàng)造。這是優(yōu)秀音樂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
二、提高小學音樂欣賞課程學生有效參與的實踐策略
(一)提高小學生對音樂欣賞活動的參與興趣
任何學科的教學活動都需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將其作為參與教學過程的源動力。在小學高年段的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需讓學生對音樂欣賞抱有較強的興趣,促使其積極參與到實際的音樂欣賞過程中,才可以促使其更好地感受音樂美。而且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建立在學習熱情與興趣之上,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利于其自主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這就要求教師結合高年段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等情況,提高學生參與音樂欣賞活動的興趣[2]。
比如在人教版的《牧歌》音樂欣賞課程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內蒙古草原的圖片或者播放草原牧民相關小視頻,讓學生先了解內蒙古草原的地理環(huán)境與風土人情。在引起學生興趣時,教師可抓住時機導入新課。在實際的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設備讓學生聆聽馬頭琴演奏的《牧歌》歌曲,引導學生根據(jù)書本中的譜子,跟隨著馬頭琴的琴聲,一起哼唱樂曲。在這個過程中,遇到音區(qū)高低不同的情況,可輔助動作或者圖形譜,以表達其音樂特色,讓學生感悟其音色帶給自己的感覺。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聆聽的時候注意感受音區(qū)變化,并且展開想象,說一說自己腦海里呈現(xiàn)的音樂主題相關情景。馬頭琴作為一種兩弦的弦樂器,在蒙古族中是比較受歡迎的主流樂器。馬頭琴的聲音比較圓潤,具有低回婉轉的特點,其音域寬廣深沉。學生在欣賞《牧歌》這一作品時,可以感受其音樂表達與音樂情感,并領悟其音樂情境美。
(二)促使學生融入情境,參與到音樂欣賞活動中去
在小學高年段的音樂欣賞課中,存在篇幅長和音樂表現(xiàn)力很豐富的音樂作品,要求教師能夠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避免學生在不了解音樂作品內容的情況下對其進行通篇欣賞,難以真正達到音樂欣賞教學的目的。因此,音樂教師可以采取情境法來解決這一教學困境[3]。比如人教版小學音樂《瑤族舞曲》這一作品就具有較長的篇幅,教師可以通過分段欣賞的方式來展開欣賞課程教學。首先,以音樂要素為切入點,讓學生對每段音樂作品的演奏速度、音樂節(jié)奏、音樂節(jié)拍、演奏力度、音樂表達的情緒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了解并感受作品中的表現(xiàn)內容。其次,展開完整的音樂欣賞活動,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到音樂情境中,自覺地挖掘自身的內心感受,并表達出來。在《瑤族舞曲》音樂作品中,其樂曲第一段就分別表現(xiàn)了姑娘與小伙子的舞蹈場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女生和男生分別模仿相關的動作。該作品的音樂比較平緩時,則意味著瑤族人正在休息,則教師可在這一段音樂中讓學生充當演奏家或者指揮家,讓學生參與到作品欣賞的全過程中。
(三)通過聲勢與節(jié)奏律動來增強學生對音樂體驗的動力
在音樂欣賞課堂中,教師可創(chuàng)造出與音樂表現(xiàn)情境相符的有節(jié)奏的聲音,即是音樂聲勢。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配合有節(jié)奏的音樂律動,比如肢體律動或打擊樂伴奏等,可以很好地增強學生體驗音樂作品的欲望。比如在人教版小學音樂《黃河大合唱之保衛(wèi)黃河》課程教學中,以合唱譜為歌譜類型,包括齊唱和輪唱等兩種演唱形式,其群眾性比較明顯。而且這一樂章包括了民間打擊樂的節(jié)奏,也包含了廣東獅子舞音樂旋律。因此,教師可設計廣東獅子舞的活動。這個活動既歡快,又跳躍,可營造活躍的氣氛,利于吸引學生的興趣,并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可引導學生模擬音響或者表演聲勢動作,結合短促跳動的音調和鏗鏘有力的音樂節(jié)奏,可以振奮人心,那響亮的戰(zhàn)斗口號響徹在耳邊,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能夠在腦海中浮現(xiàn)英勇之士扛起土槍和長刀保衛(wèi)黃河和祖國的壯麗場景,感受其奔放豪邁的音樂情緒。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高年段的音樂欣賞課在小學音樂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音樂教師要積極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學策略,促使小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真正地感受到音樂作品蘊含的美,掌握其中蘊含的音樂表達技巧,提高欣賞課的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潔.小學高段音樂欣賞教學策略研究[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6(1):9-12.
[2]劉萍.如何提高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有效性[J].北方音樂,2016(16):154-154.
[3]程笛.論小學高段音樂教學的模式創(chuàng)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7(17):14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