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凌云
摘要:視覺文化時代, 教師應該突破語言中心的觀念,改變圖文關系單一的審美模式而重視圖文的認知功能;提升視覺教育技術,實現(xiàn)語言與圖像的信息互補、認知參照和功能整合,使得文字和圖像縫合而成的文本-視覺語言,滿足學生的期待視野,符合時代需要,成為便捷高效的教學工具。
關鍵詞:視覺文化;教學;圖文;認知
技術的進步使得人類的“可視域”或可視性對象迅速擴張。圖像包圍了我們,圖像化的程度已經(jīng)到了連標點符號都已經(jīng)用來構成各種有趣圖像。視覺文化的誕生不僅創(chuàng)造了新的藝術作品,而且使得人類獲得了一種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世界的新能力。通過圖像傳達思想、意義,通過觀看圖像來感受、理解和接受思想與意義的能力,這本是人類最原始的能力。
一、圖像與文字的信息互補、認知參照和功能整合
隨著社會信息化和信息傳播技術的突飛猛進,一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視覺文化業(yè)已形成并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文化生存和文化運作模式。視覺文化以豐富多彩、圖文并茂的清晰直觀,沖擊著傳統(tǒng)語言文化的抽象世界,改變了信息加工方式。我們今天所掌握的社會信息,有60%到70%是通過圖像的方式獲得的。 視覺文化主因的環(huán)境導致了學生期待具有視覺吸引性的教學方式,從而使得當代 教育中“視覺化”問題提上日程。視覺文化的興起給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和考驗,也帶來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文字和圖像的共同特點是認識世界的工具,具有符號化的工具性。文字和圖像作為差異性的符號信息體系,具有相互影響滲透的并行互補關系,并共同指向思維活動和認知活動本身。 多媒體作為數(shù)學教學的主要載體,具有融合圖像的直觀性和在場性,語言的間接性和抽象性的顯著優(yōu)勢。在視覺需求旺盛而又視覺負擔沉重的當下,多媒體課件改變以往圖像裝飾文字的單一審美模式,探討是視覺時代對教學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學工具開發(fā)的新嘗試。
值得指出的是,教師對視覺素材圖像使用方式單一并且使用手法固化。用圖片說明人物、建筑、處所等方便收索,易于查找使用。思維導圖則可以運用office軟件輕松實現(xiàn)。圖片說明文本和思維導圖的運用已經(jīng)固化成為最普遍的信息呈現(xiàn)方式。文本錨定圖像和圖文接遞不符合語言中心地位的傳統(tǒng)觀念而且素材難以查找,技術上較難實現(xiàn),需要教師平時長時間的積累。即使具有視覺魅力和說理深刻等創(chuàng)新價值,也沒有為廣大教師廣泛使用。上述分析表明我國外語教師在思想觀念上囿于語言中心地位,認為圖像從屬于語言,運用圖像積極參與教學意義生產(chǎn)的意識不強,以至于出現(xiàn)圖文獨立甚至悖離而不自知的情況。面對高度視覺化和多模態(tài)化的新生代大學生,廣大教師應該更新視覺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術,深入學習圖文關系和多媒體設計,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視覺文化時代下的外語教學中來。
二、圖像與文本在多媒體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
1.多媒體課件的文本傾斜向圖文互動的發(fā)展
通常情況下,圖像對文字只起著補充或輔助的作用,但隨著當代技術、媒體的不斷交叉發(fā)展,圖像的作用發(fā)生了變化。圖像不僅是文本的參照物或背景,文字受保護、簇擁的獨立狀態(tài)讓位于文本與圖像的滲透和互動。文字和圖像都成為生成意義的重要手段。圖像和文字都具有符號的二元結構和指涉建構功能,異質(zhì)同構決定了二者形式和意義的相互凝聚、置換、象征等多元膠融、互補共享關系。圖像是一個多彩景深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壓縮延長的圖像。圖像和文本構成生活世界的一個隱喻。圖像的色彩構圖、景深等空間與文本的措辭、造句、成篇之間相互膠融,基于信息容量適配、結構相互關照、內(nèi)涵相互征引,而縫合生成一個功能獨特的教學文本。多媒體課件不再是圖像與文本的簡單拼貼。教師對圖文資源的積極選擇與整合生成了新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由過去的文本傾斜發(fā)展到了文本圖像的互動。
2.意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互動推進教學
視覺思維指人類對視覺感知基礎上形成的意象進行加工處理尋求意義的認知過程。以意象為思維運作的基本元素,以直覺思維為基本方法認識世界。語言思維以概念為思維操作的基本元素,以邏輯思維為基本方法認識世界。在現(xiàn)實中兩種思維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滲透的。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意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隨著讀解推進而不斷快速地交替活動,互換主導位置,最終完成理解。教師對意象的刻意制造以及意象在學生頭腦中的喚醒都將使意義的理解和表達如虎添翼。學生將感知的視覺意象,同語詞建立起關聯(lián)。一維語詞聯(lián)想拓展成二維或三維的視覺意象,然后從與意象的契合中確定并且固化語詞要表達的意義。而語言通過意義為意象提供了清晰、穩(wěn)定的“標簽”,從而使得意象通過語詞變得具體并保持下來。隨著學習的深入,語言不斷得到意象的明晰化,意象在語言的推動下不斷得到修正、填充。因此,學生通過意象鎖定了語詞的意義,避開外語語詞學習的去生活化,可以自如地進行自己的外語世界建構。視覺思維與邏輯思維的互動突出意象的描繪和語詞意義的合力作用,推動學生進入語言指向的生活世界。
3.圖文膠融共建意義的飛躍
圖像具有語言符號載體的其他主要特征和功能,尤其是傳情達意的話語組織能力與修辭能力。圖像作為人類思維的語言模式與介質(zhì),不是是意義傳達的工具,而且是意義產(chǎn)生、創(chuàng)造的場所,與言語文字一起在相互闡釋、共同作用中建構我們的意義世界。多媒體教學中二者具有共同的意義指向性。意義指向性的契合,表現(xiàn)手法的互補使得多媒體語篇成為強符號,具有強大的認知驅(qū)動和情感統(tǒng)攝作用。圖像與文本外在形式和內(nèi)在意義的關聯(lián),經(jīng)過有機組合形成新的語義和語法修辭關系,超越了單一符號表意的局限,具有比過去單一符號更豐富的意義延伸和內(nèi)蘊,使符號語言在形式和內(nèi)容兩個方面有了根本的飛躍,形成敘事話語和思想開挖的巨大能量。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字機械訓練使得外語學習者的思維貧弱。視覺文本給讀者提供了多維度、多層次的閱讀和思維空間, 促進了話語的生成轉換,促進學生語言文本質(zhì)量的提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總之,在圖文模式的建構中,應該摒棄“語言中心論”或“圖像霸權”的片面思想,把圖文關系看成動態(tài)的有機整體,從圖文意義生產(chǎn)和消費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要求,合理選擇圖文模式,從而豐富多媒體教學意義建構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