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家庭收入的穩(wěn)步提升,家庭成員無論是代表家庭還是作為個人,與他人的金錢往來愈發(fā)頻繁,隨之而來的民間借貸關系也日益增多。一般而言,基于合同相對性原則,各類民間借貸關系僅僅約束合同的簽訂主體;然而,鑒于夫妻共同財產(chǎn)制的特殊法律地位,當民間借貸碰上夫妻關系從而形成的“夫妻共同債務”,在一定程度上就突破了合同的相對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夫妻雙方串通損害債權人利益,或者夫妻一方與債權人串通損害另一方的案例也屢見不鮮。
2001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分別于2001年、2003年、2011年制定了三部婚姻法司法解釋,并于2017年針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出臺了補充規(guī)定,對涉及夫妻身份關系、財產(chǎn)關系適用法律若干問題作了規(guī)定。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又發(fā)布了《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了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標準,合理分配舉證證明責任。本文旨在根據(jù)《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結(jié)合實務經(jīng)驗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及舉證證明責任做一簡要分析,以供參考指正。
“夫妻共同債務”的文義解釋
《婚姻法》并未對夫妻共同債務作出明確定義,只在第十九條第三款規(guī)定了“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chǎn)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chǎn)清償”;在第四十一條規(guī)定了“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chǎn)不足清償?shù)?,或財產(chǎn)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xié)議清償;協(xié)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解釋》第二條規(guī)定:“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以支持?!钡谌龡l規(guī)定:“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chǎn)經(jīng)營或者基于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笨梢钥闯?,《解釋》明確將是否為滿足“家庭日常生活需要”作為認定某債務是否為夫妻共同債務的一個標準,但需要提請注意的是,這并非認定夫妻共同債務的唯一標準。
結(jié)合《解釋》相關內(nèi)容,我們認為夫妻共同債務是指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雙方或者其中一方為夫妻共同生活對第三人所負的債務,主要是基于夫妻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以及對共有財產(chǎn)的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而產(chǎn)生的債務?!督忉尅穼⒎蚱薰餐瑐鶆盏姆秶s小至基于夫妻家庭共同生活需要而產(chǎn)生的債務,從而避免了將夫和妻雙方各自的債務單一的合并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情況,保護了實際中夫妻未舉債一方的利益。
那么“夫妻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又是指什么呢?在《解釋》出臺后,最高人民法院隨即就“家庭日常生活”的范圍作出了說明,其認為法條中的家庭日常生活的范圍可以參考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八大類家庭消費,即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yī)療保健、交通通信、文娛教育及服務、居住、其他商品和服務,并根據(jù)夫妻雙方的職業(yè)、收入水平、個人資產(chǎn)、興趣愛好、家庭人數(shù)等狀況并結(jié)合夫妻雙方居住地的一般社會生活習慣予以認定。因此,最高院并沒有將家庭日常生活的范圍嚴格限制在以上列舉的事項當中,而是對其進行了開放式、肯定式的列舉,在具體實踐案例當中,還要考慮到諸如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進步、消費觀念改變等等會影響家庭日常生活范圍變化的因素。總的來說,對該概念的理解需符合一般公眾對其的認知。
夫妻共同債務的分配
上文提到,《婚姻法》將夫妻間債務籠統(tǒng)地歸結(jié)為共同債務,夫妻其中一方舉債,夫妻雙方共同對外擔責,而《解釋》中除了是否滿足為家庭日常生活而舉債這一標準之外,還在第一條規(guī)定了“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顯然,在第一條的規(guī)定中,并不需要滿足為家庭日常生活舉債這一條件。只要夫妻雙方共同與債權人簽訂協(xié)議,或者在一方簽訂協(xié)議后,另一方知曉這一情況,向債權人表示愿意共同承擔債務的意思,或者有足夠的行為或言語可以表明其愿意共同承擔債務,在這兩種情況下,即夫妻間對一方所負債務有共同的意思表示,應當認定一方所舉債務為夫妻間的共同債務,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還款義務。反過來說,如果夫妻雙方僅一方以個人名義與他人簽訂了超出家庭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債權債務合同,另一方對此不知情,或者知情但無追認的意思表示,該債權債務合同就僅對簽訂的一方作出約束,合同內(nèi)容不得被認定為夫妻雙方的共同債務。
《解釋》第一條反映出了夫妻間合意的重要性。既然為夫妻關系,其人身、財產(chǎn)關系十分密切,那么任何一方在訂立借款合同時,最好能與另一方進行協(xié)商。若沒有經(jīng)過協(xié)商或事后告知,不知情的一方無需與其共同承擔債務,不負有還款義務。
舉證責任的分配
《解釋》第一條規(guī)定了基于夫妻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夫妻共同債務;第二條、第三條規(guī)定了家庭日常生活所負的夫妻共同債務以及超過家庭日常生活所負債務但債權人能夠證明的夫妻共同債務。
從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的角度看,可以將上述夫妻共同債務分為兩類:一是家庭日常生活所負的共同債務;二是超出家庭日常生活所負的共同債務。
對于前者,即家庭日常生活所負的共同債務,原則上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債權人無需舉證證明。如果舉債人的配偶一方反駁認為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的,則由其舉證證明所負債務并非用于家庭日常生活。同時,我們認為,舉債人也應當承擔一定的舉證責任,舉債人作為借款合同的當事人,同時也是婚姻關系中的另一方當事人,由其來證明借款是否用于家庭日常生活更能查明案件事實。
對于后者,即超過家庭日常生活所負的共同債務,雖然債務形成于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和夫妻共同財產(chǎn)制下,但一般情況下并不當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夫妻雙方任何一方都沒有義務證明自己的債務屬于夫妻間共同債務;債權人想要追回自己的債權,主張該債務是夫妻共同債務,從而獲得很多的求償空間,應當由其根據(jù)“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舉證證明該債務屬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chǎn)經(jīng)營所負債務,或者所負債務基于夫妻雙方共同的意思表示。如果債權人不能證明的,則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債權人追債的難度,作為一個“外人”,債權人很難對債務人家庭日常生活所需有一個準確的界定。我們認為《解釋》第三條對債權人的警示意味十分濃重,希望債權人在訂立債權債務合同時,如果只和夫妻一方訂立,則需明確另一方是否知曉且合意,以便將來萬一發(fā)生還款糾紛時確定要索討債的對象,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債權權益。
《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對近年來的夫妻債務糾紛處理所作出的總結(jié)、反饋,進一步明晰了夫妻間共同債務的定義問題、舉證責任承擔問題等,相信隨著不斷的實踐和反饋,夫妻間共同債務問題將會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