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曉念 胡立新
我們常常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可以說是人類最美麗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而教育作為一種人道主義事業(yè),其價值不僅在于維持人血肉之軀的存在,更在于讓人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高度。語文作為和學生的人生聯(lián)系得最緊密的一門課程,不僅要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更要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水平和人生境界。由此看來,語文教育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教育,更是文化內(nèi)涵的教育和人生境界的教育。而作為語文課程最重要部分的語文教材,更是傳達高層次人生態(tài)度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因此我們有必要從人生境界的這一角度去解讀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對學生進行人生境界的教育。
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依據(jù)人對于宇宙人生的覺解程度的不同,將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劃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并指出天地境界才是我們應該一生追求的最佳境界。而在現(xiàn)實社會中絕大部分的人是處在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這兩個層次,因此實現(xiàn)從道德境界向天地境界的超越才是高人逸士的不懈追求。本文試圖在解讀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內(nèi)涵、分析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具體課文的基礎上探討如何實現(xiàn)道德境界向天地境界的超越,為中學語文教學提供新的文本解讀視角,以加強對中學生的人生境界教育。
一、道德境界的內(nèi)涵及相關例文分析
(一)道德境界的內(nèi)涵
處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為都是“行義”的,即追求社會利益而非個人利益。馮先生說:“道德境界的人,認為社會是一個整體,自我的價值擴大到社會上,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個人與社會不是對立的而是統(tǒng)一的,因而認為為他人做貢獻,為社會做貢獻,都是自己的份內(nèi)事。”如果說功利境界以“取”為目的的話,那么道德境界則是以“予”為目的;如果說功利境界的人在社會與個人的關系上是對立的話,那么道德境界的人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則是統(tǒng)一的。所以,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的區(qū)別并不在于自身表面行為,而在于其行為的動機是為私還是為公。
道德境界中的人把賢人看成道德的楷模,賢人有以下特點:
第一:不計倫職;在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時,他認為每個人所在的倫和所任的職都是社會的安排。因此賢人不計較自己擔當什么角色。第二:不計對象;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時,賢人只根據(jù)自己的覺解履行道德義務,不關心行為所涉及的對象是否值得自己盡倫盡職,他對此采取一種超然的態(tài)度。第三:不計榮辱;賢人在看待社會評價問題上,置榮辱與度外,他把自己的道德行為建立在“為道德而道德”的純正動機上,完全擺脫名利束縛。第四:不計成?。辉诳创齽訖C與效果的關系時,他注重動機,他認為賢人的行為之所以是道德行為,只在于其動機是好的,并且盡心盡力,至于結果如何,無關緊要。第五:不計知曉;他認為盡心竭力做自己份內(nèi)之事,不計較別人是否知道。道德境界中的人,必要時刻寧可犧牲身體,也要成全其道德的行為。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并不是沒有欲望,而是在欲望到來時,他們首先考慮道德的問題,并從道德的角度考慮某一行為是否應該做。
(二)中學語文教材中道德境界的例文分析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對應體現(xiàn)道德境界的文章,例如詩歌《離騷》《沁園春·長沙》《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短歌行》等,散文《記念劉和珍君》《廉頗藺相如列傳》《陳情表》《寡人之于國也》等,戲劇《竇娥冤》《哈姆萊特》等;下面選取其中幾篇例文予以具體分析。
《離騷》這篇課文前一部分描寫了屈原對過往生活經(jīng)歷的回顧,后一部分描寫了屈原對未來道路和真理的探索追求;屈原為挽救楚國于危難之中,為實現(xiàn)“存君興國”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國倡導并推行了一系列以“美政”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遭到了貴族群小的極力詆毀。但詩人寧折不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在與權奸的斗爭中顯示了他的高尚節(jié)操和對楚國的一片赤誠之心。從人生境界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中屈原表達出自身對道德價值的堅守,他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來追尋自己的祖國,他對祖國有一生的牽掛,學習者易被屈原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愛國情懷及其道德境界所感染,是一篇可以從道德境界去分析的好例文。
《寡人之于國也》這篇課文選自《孟子》,在這篇課文中,孟子在與梁惠王在談論五十步笑百步的過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王道思想,說明了君王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從自身做起。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人物,他的學說中主要包含王道論和性善論,在孟子來看,能夠超越自我去為社會和他人思考是道德境界的一種追求,這種超越自我中也對永恒價值的追求是高尚道德境界的體現(xiàn),“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種人生境界,對于學習者來講,是一種道德境界的教育,在“生”與“義”之間,應該選擇“義”,千百年來,這樣的人生境界也教育著我國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
《竇娥冤》是中國古代戲劇的代表之一,主人公竇娥有著不幸的命運,但她美好的品質(zhì)和頑強的抗爭精神卻給讀者帶來了極大的心靈震撼。在張驢兒自私狠毒和竇娥善良堅強的人性對比下,凸顯了其二人不同的人生境界。張驢兒在面對罪責陷害竇娥時表現(xiàn)出了他狠毒自私的功利境界;竇娥卻在舍身救年老婆婆時表現(xiàn)出犧牲自己保護家人的高尚的道德境界,她愿舍掉自己生命去保護婆婆的性命,這種行為超越了以個人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功利境界,達到了對道德境界的追求。這些對學生來說,提供了正反兩種境界的參照。
二、天地境界及其相關例文分析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除了有許多體現(xiàn)道德境界的文章,體現(xiàn)天地境界的文章也有許多,例如詩歌《春江花月夜》,詩詞《歸園田居》《赤壁賦》等,散文《蘭亭集序》《逍遙游》等;下面選取其中幾篇例文予以具體分析。
(一)天地境界的內(nèi)涵
天地境界不同于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處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事天的,其對自己與社會和宇宙的關系理解程度較高。馮友蘭這樣形容處在此境界中的人:“其事業(yè)不僅貢獻于社會,更能貢獻于宇宙”,“在此境界中的人,了解了社會的全之外,還有宇宙的全,人必有知于宇宙的全時,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為人者盡量發(fā)展,所能盡性?!坏珜τ谏鐣?,人應有貢獻,即對于宇宙,人亦應有貢獻。人不但應在社會中,堂堂地做一個人;亦應于宇宙間堂堂地做一個人。人的行為,不但與社會有干系,而且與宇宙有干系。”這種“天”指哲學上的宇宙,即包容萬事萬物的“大全”。在天地境界中的人,與宇宙大全無間,因而就能超成敗、超順逆、超貴賤、超生死、達到最高境界。
(二)中學語文教材中天地境界的例文分析
《歸去來兮辭》表達出陶淵明厭棄官場、向往田園生活的樂觀曠達的情懷,而在《歸園田居(其一)》中,陶淵明在人生境界中超越名利達到了更高的層次,這篇文章對學習者提供了很好的天地境界的教育。文中“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和“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幾句可以看出他超越自我的束縛,摒棄世俗而追求自然的向往,回歸田園后也讓心靈獲得了更大的自由。這種境界不僅僅是達到了貢獻于社會的道德境界層次,超越世俗、名利、生死的境界已經(jīng)達到了天地境界的高度。陶淵明在田園生活中追求心靈的自由,并能從天地宇宙間領悟人生的意義,這種“與天地同流”的人生態(tài)度在哲學境界中達到了天地境界的高度。
王義之的《蘭亭集序》在抒發(fā)自己對生死觀的感慨后使讀者了解他對人生的體會,文中表現(xiàn)出的思想能在人生境界上對學習者產(chǎn)生影響;文中的“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體現(xiàn)出作者對人生短暫的感嘆,而“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又體現(xiàn)出作者意識到世界的永恒存在。毫無疑問,作者在語言中己經(jīng)表達出了其對超越生死的感慨,這種感悟天地宇宙的境界在當時社會很少有人達到,其文章對后世人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蘇軾的《赤壁賦》先寫出了詩人泛舟江上、飲酒作詩,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中忘懷世俗的歡樂心情,既而又寫出詩人回顧歷史人物的興亡和對人生短暫的感悟;回到現(xiàn)實的苦悶中后,作者提到人類和萬物同樣永久存在于歷史中,表達了其豁達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在學習課文時,學生可以感受蘇軾在面對困境時超脫的心態(tài)和他在面對人生低谷時灑脫的心境。原文寫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他從宇宙的變化談到人生的哲理,思索人與宇宙之間的關系,表達出他對這個世界短暫和永恒的深刻感悟;這種超越時空的感悟表明其在人生境界中達到了天地境界的高度。學生在學習文章時易被其高層次的天地境界所感染。蘇軾超越成敗、超越名利、超越生死的人生境界在其其他作品中也都有所體現(xiàn)。
三、如何實現(xiàn)從道德境界向天地境界的超越
一個人的人生境界是由其外在的言行舉止與其內(nèi)在精神世界一同構成的,因此不是每個人的人生境界都是相同的?!叭藗冃撵`感通的意義世界和價值世界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文化熏陶下不斷建構而成的?!边@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人會有不同的人生境界,正如馮先生所言:“境界有高低,即以覺解的多寡為標準。需要覺解多者,其境界高,其需要覺解少者,其境界低?!庇纱瞬浑y看出,馮友蘭先生認為一個人覺解的程度直接決定了其人生境界的高低。
(一)覺解的內(nèi)涵
“覺解”是馮友蘭哲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范疇,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本質(zhì)特性,是修養(yǎng)為學、提高人生境界的第一步。覺解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用馮友蘭的話說“解是了解,覺是自覺。人做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樣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做某事時,自覺其是做某事,此是自覺,此是覺?!睂σ皇挛镉兴私?,就是對之有解,了解是一種認知的過程,需要運用概念、判斷、推理,運用邏輯分析的方法對事物進行有效的認識;自覺則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這是一種不依賴于任何概念的內(nèi)在的自覺。人是有覺解的東西,是有較高程度的覺解的東西,這是人區(qū)別于禽獸的根本標志。人與禽獸可能從事某種同樣的活動,不過禽獸雖然有這種活動但卻不了解這是一種怎樣的活動,只是出于一種本能;如果人有這種活動的時候,不但了解這種活動是怎么樣一回事,并且于活動的時候,能自覺其是在從事某種活動。覺解的程度不同,宇宙人生對于人的意義就不同,人的境界也就各有不同,人所能享受的世界就不同,所以要想享受更高一層次的世界,就需要高一層次的覺解。
(二)追求高層次覺解,達到高層次境界
人的覺解程度是有層次的,所以人生境界才會有相對應的層次。馮先生的“人生境界論”符合一個人的境界發(fā)展由低層次到高層次,由必然到應然,由生活需求到超功利的審美需求的動態(tài)發(fā)展和生成過程,符合人性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在這人生四境界中,自然境界與功利境界是大自然的饋贈,人順其自然的發(fā)展即可得到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但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則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不是自然的禮物,只是順其自然的發(fā)展是不能得到的,要想進入到天地境界就需要最高層次的覺解。最高的人生境界——天地境界,也即是哲學的境界(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提到天地境界也可以稱為“哲學境界”,唯有經(jīng)驗哲學可以給人宇宙情懷,人才可能達到天地境界)。圣人的境界、同天的境界,是馮友蘭孜孜以求的安身立命之所。他強調(diào)“天地境界是通過哲學來實現(xiàn)的,達到天地境界必先對于自然、宇宙人生有一種高層次的覺解,一種超過表象所達到的對世界、宇宙、人生的深刻認識。新理學曾提出‘大全的觀念,‘大全即所有東西的總名,人能認識‘大全并自同于‘大全,就可以在思維中把握宇宙而由此對之持一種態(tài)度,這種理解和態(tài)度即構成天地境界?!?/p>
所謂求對于宇宙人生的覺解,也就是探討如何提高人的覺解,因為覺解的程度直接決定了境界的高低。不斷追求高層次覺解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超越高層次人生境界的過程,追求覺解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達到對宇宙人生的完全了解。事實上,一個人在世間過再平常不過的生活也不妨礙他達到最高的精神境界,正如前面例文中所提到的蘇軾、陶淵明等,他們過著再平常不過的貧窮生活,卻依然達到了精神上的最高境界。但是,天地境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達到的,只有具有很高哲學修養(yǎng)的人才可獲得,因為哲學是純思的。沒有哲學修養(yǎng)、不會純思的人無法認識大全,也就無從正確認識人與宇宙萬物的關系。
馮友蘭先生強調(diào),天地境界的實現(xiàn)要通過知天、事天的過程才能到達同天的境界,也就是人必須有對理、氣、道體和大全的覺解后,才能超越到最高層次的天地境界。
四、結語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從人生境界這一角度去分析課文常常被忽視。如果在文本分析時教師忽視人生境界層面的思考和探討,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往往就會忽略文中人生境界理念的感悟和體會。但人生境界教育不但對學生本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起到引導和規(guī)正的作用,更能推動未來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面對當今高速發(fā)展的社會,在語文教育目的功利化的形勢下,語文教學不應只注重對學生語文技能的培養(yǎng),而應在教學中走向真正的素質(zhì)教育。語文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是貫穿其一生的,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的每篇經(jīng)典都是文學名家一生文學積淀的精華,尤其是其中高尚的道德境界和總覽世間的天地境界能指引學習者走向追求純凈心靈的道路,更能使學生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中從容的面對挫折、淡然的面對名利、輕易地發(fā)現(xiàn)人生中的美好、擁有高遠豁達的胸襟。課文中那些心系家園天下的家國情懷和思考宇宙人生的天地情懷都是對中學生進行人生境界教育的寶貴資源。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新世紀出版社,2004.
[2]馮友蘭.新原人[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1996.
[3]郝永剛.人生境界論[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
[4]馮友蘭.馮友蘭人文晉思錄[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6.
[5]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6]陳來.現(xiàn)代中國哲學的追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