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郁強
摘要:本文是對古箏獨奏曲《林泉》進行演奏版本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論述,一是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內涵進行分析;二是對樂曲的結構、內容與風格特征進行梳理;三是對三位演奏家的不同演奏版本進行比較,從共性、個性及不同的風格進行剖析、闡述。筆者意圖通過比較三位演奏家的演奏版本,在同一樂曲中,運用不同的演奏手法能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音樂藝術效果,如何運用不同的演奏手法去表現(xiàn)同一作品,在充分尊重原著作品的同時而又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
關鍵詞:作品 演奏版本 風格特征 音樂處理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0-0007-05
古箏獨奏曲《林泉》是葉小綱先生于2001年應香港劉詩昆鋼琴藝術中心委約而作,樂曲不僅發(fā)揮了樂器的特性,而且體現(xiàn)了作曲家的個性以及創(chuàng)作風格,同時,由于此曲具有高難度的演奏技巧,進一步推動了古箏演奏技術的發(fā)展。作品憑借其流暢優(yōu)美的旋律線條和特有的人文氣質、復雜多變的節(jié)奏形態(tài)以及強大的內在張力得到了眾多演奏者的青睞,成為了音樂院校專業(yè)學生的必彈曲目,同時也成為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的指定比賽曲目之一。
調查表明,目前對《林泉》這首作品進行的研究大概分為以下三個方面:1.通過這首作品及創(chuàng)作手法,推動了箏樂現(xiàn)代作品的創(chuàng)作理念;2.對該作品的音樂評論;3.論著中對樂曲的介紹與演奏提示,而對不同演奏家的演奏版本的研究尚屬空白。本文通過對當代最有影響力的三位古箏演奏家——袁莎①、吉煒②、劉樂③的演奏版本進行比較研究,從共性、個性及不同的風格進行剖析,這對于我們如何演奏好這一首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林泉》創(chuàng)作背景
(一)作者生平
葉小綱先生是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作曲系教授,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7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杜鳴心教授。1980年在英國劍橋大學著教授Alexender Goehr的短期作曲班上學習。1981年首次舉行個人作品音樂會。1987年,葉小綱獲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獎學金,赴美留學,師從美國著名作曲家Dr. Samuel Adler,Dr. Jpserph Schwantner,Prof. Louis Andriessen。他創(chuàng)作的各類作品,如古箏獨奏曲《林泉》、交響樂《地平線》《釋迦之沉默》、小提琴協(xié)奏曲《湘女瀟瀟》和電影音樂《洗澡》《花季,雨季》《格薩爾王》等,均得到廣泛好評。
(二)曲名由來
《林泉》創(chuàng)作于2001年,同年11月30日由著名古箏演奏家袁莎女士在香港大會堂劇院首演,曾奪得了第五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作品比賽的唯一金獎。作品根據(jù)宋代畫家郭熙的《林泉高致集》而得名?!读秩房芍^是當代創(chuàng)作箏曲中的典范,不但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特質,同時又充滿了西方作曲技法的現(xiàn)代風格。
箏(又名古箏)曲中表現(xiàn)水的作品很多,如《銀河碧波》《高山流水》《瀏陽河》《漁舟唱晚》等。作曲家抓住了古箏自身的特點,同時又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某些技法,打破了箏對水固有的演繹手段,拓寬了古箏的表現(xiàn)力,將對千變萬化富有層次的水的描繪表達得淋漓盡致。作品的創(chuàng)作具有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其手法看似自由,實則嚴謹、傳統(tǒng)。作品雖帶有現(xiàn)代派風格特點,但曲式結構、和聲與調性仍然保持著民族元素和傳統(tǒng)韻味,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一次完美的碰撞。然而這并不是作曲家刻意去追求,正如他曾經(jīng)說過的:“一直在追求自己一種既不前衛(wèi),又不保守;聽上去不刺耳,但實際很復雜;最新技術和傳統(tǒng)基本功相結合的手段?!睆亩剐汕逍旅撍住⒕€條精致流暢、結構一氣呵成成為了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特點。
(三)意境表達
整首作品具有豐富的音響效果、和聲色彩和織體形態(tài)。樂曲時而迂回婉轉,時而激流浩瀚,忽近忽遠,表現(xiàn)了“林中山泉”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一動一靜的迷人境地,體現(xiàn)了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一種完全釋放,表達了作曲家對大自然的深深迷戀與向往,達到物我兩忘、超凡脫俗、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作品分析
(一)曲式結構
一部好的箏樂作品,它的結構是至關重要的,《林泉》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曲式結構:即帶再現(xiàn)的多段體曲式結構(散起—慢板—快板—急板—散收)即A+B+C+D+A1。
圖1④:
作品的結構形散而神不散,以寫意的手法描繪出清泉涌動,匯入小溪,奔流入海的生動畫面,運用這樣的曲式結構來表現(xiàn)林泉,是十分貼切的。
(二)作品內容
作品《林泉》生動地描繪了大自然的景色,借景抒情,以期達到一種人與自然緊密結合的境界。作曲家以獨特的思維和視角,對定弦進行精心安排、設計,運用鮮明的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使樂曲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內涵,通過演奏家的精湛表演,這些情感意境得到準確與全面的表達。
1.音樂形態(tài)
引子(A)這一部分由兩個排比式的句型組成。一上來就是一串琶音,猶如在幽幽山谷中的一陣微風,水面泛起層層漣漪。緊接著的樂音隱含著全曲的動機材料,音調在五聲調式基礎上延伸,旋律明快富有朝氣,仿佛能清晰地聽到泉水叮咚作響。第三句過后是帶有任意反復的模進,速度飛快,恍若涌動的泉水匯聚入溪,溪流在蜿蜒曲折的山澗中翻騰。
慢板(B)“泉水”的主題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由五個上下行“三音組”構成,高低起伏,錯落有致,使我們聯(lián)想到晶瑩剔透的泉滴打破了清澈見底的寧靜水面,泛起層層水瀾并緩緩流動著,水的生命從此開始,被風吹落的花瓣與落葉順流而下在迂回的溝壑中盡情的舞動。第二個層次是六個十六分音符組成的分解琶音的音群,速度稍稍加快,流動感增強,在此之中閃爍著星星點點的類似旋律的音符,音調介乎于bA、bD、bG不同宮系統(tǒng)之中,加深了水流動的色彩感和空間感,由遠及近,若隱若現(xiàn),虛實對比,動靜交錯,繪制出一幅生動優(yōu)美的畫卷。第三個層次結合了前兩個層次的內容,左手演奏完全一樣的第二個層次,安靜的鋪墊著。右手演奏的單音旋律來自第一層次的材料的延伸,旋律與和聲緊密的交織在一起,好像清晨的陽光穿透山林灑落在流動的水面上,閃耀著光輝。
接下來的小快板是泉水的第二個主題(C)。氣氛突然變得活潑、歡快起來,音樂情緒和性格與第一個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題二旋律再次出現(xiàn),作曲家采用了西方托卡塔風格寫法,增添了旋律的彈跳感和趣味性,宛如山澗中翻騰的溪流撞于蒼石,水花四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往后的華彩段落,一大串琶音游離在不同宮系統(tǒng)的調性中,將音樂強有力的推進到了快板段落。
快板由類似無窮動般的快速又均勻的十六分音符帶入,并作為鋪墊持續(xù)到該段結束。左手演奏旋律聲部并打破常規(guī)的節(jié)奏進行,使這段音樂增加彈性感和律動感,似泉水奔騰,川流不息的動態(tài)場景。
急板(D)從低音上行模進,速度極快,具有強大的推動力。作曲家試圖用和聲來表現(xiàn)水的豐富變化,而不是古箏常見的多音組合的線條旋律。急板結束部分采用非三度疊置的柱式和弦,豐富的音響效果與高漲的情緒猶如強大的水勢一瀉千里,傾入大海,將樂曲推向高潮,對水的渲染和描繪發(fā)揮到達了極致。
最后尾聲(A1)又再現(xiàn)引子的材料……進一步強化了作品的思想內涵……
為了使這些音樂內容得到挖掘與宣泄,作曲家巧妙地設計了古箏的定弦,打破了以往箏樂作品的定弦方式,使作品的調式色彩別具一格。
2.弦法特點
全曲以bA為宮音的七聲音階為基礎,同時相鄰的音疊置構成bD、bG的不同宮系統(tǒng)的五聲音階,多調式的交融推動著樂曲的發(fā)展不斷變化,在樂曲的進行中多次移柱轉調,再加上某些偏音的精妙運用,使整首作品在保持傳統(tǒng)民族韻味的同時,增添了豐富的音響效果和色彩變幻,延伸并拓展了民族五聲調式的特點,但是作品整體風格舒展、統(tǒng)一,獨樹一幟!
(三)風格特征
《林泉》這首作品深受人們喜愛,常被選作音樂會的演奏曲目,除了他的作曲技巧高超極富個性,還具有極高的“可聽性”,也就是說,作品不僅前衛(wèi)、現(xiàn)代、有難度,而且旋律優(yōu)美動聽,與一般印象中的一些現(xiàn)代曲子的抽象、松散、無序等完全不一樣。《林泉》便是這樣一首能讓大眾讀懂的優(yōu)秀作品。
三、演奏版本
經(jīng)過上述對作品的曲式結構、音樂形象與創(chuàng)作手法的分析,使我們較好地認識了作品的音樂意境和情感內涵,為演奏者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提供了全面的、合理的想象空間。而在實際的演奏中,我們要盡量吃透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曲式結構和所要表達的音樂形象、音樂情感以及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此基礎之上,要想使音樂演奏有特點、感人至深,就必須要通過對各種不同的演奏手法,處理手段進一步的挖掘,同時還要有獨到的理解與個性的張揚。因為每個人的藝術鑒賞、藝術感悟和理解是不一樣的,而每個聽眾,也因年齡、知識結構、生活閱歷的不同,對音樂的感受也有所差異。在不違背作者原本的創(chuàng)作意圖的前提下,如何對作品有更好的二度創(chuàng)作,挖掘出更深刻、更廣闊、更具有感染力的表現(xiàn)手段,來表達不同個性的音樂,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演奏者思考的。
筆者認為,準確地傳達作品的思想與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演奏好這首作品的必要條件。本文以三位國內外知名的古箏演奏家袁莎、吉煒、劉樂為例,對三位演奏家演奏的技巧特點和情感處理進行分析,為演奏者在學習《林泉》這首作品提供相應的參考。
(一)共性
袁莎、吉煒、劉樂三位古箏演奏家對《林泉》的演繹都堪稱經(jīng)典,技術精湛,被當下的學習者和古箏愛好者爭相模仿。整體來說,三位演奏家都完美的詮釋了林泉這首作品,他們都遵循了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準確傳達了作品純然的人文氣質和深邃的美學思想,又使人感覺的各個演奏家的特點,這些特點都體現(xiàn)在:速度的把握、力度的起伏、韻味的變化和指法的運用等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上。從他們的音樂中我們能感受到情感的真摯、細膩、婉約,激情昂揚,胸有成竹,帶給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美好的藝術享受與思想啟迪。
(二)個性
由于演奏者的年齡、性別、性格、自身閱歷、文化素養(yǎng)、演奏習慣、擅長的手法等不同,所傳達出的音樂風格、音樂形象、音樂意境以及藝術魅力也有所不同,只有具有個性的表達才能使演奏藝術色彩斑瀾。通過仔細聆聽,分析比較袁莎、吉煒、劉樂三位演奏家的演奏發(fā)現(xiàn),他們在表現(xiàn)《林泉》這首作品時有許許多多的差異,如處理、指法等。而在許多的不同中,最能凸顯他們演奏風格特點的要數(shù)演奏作品的時長。演奏時間的長短不同則說明其演奏風格不同,或是從容不迫、意味深長,或是緊湊有力、激情昂揚。
袁莎:整首作品演奏約7分48秒,由于沒有演奏某一個段落(或首演的版本不同),所以時間偏短一些。整體的演奏舒展流暢,層次分明。慢板段落音色婉轉悠揚,韻味十足,快板段落顆粒清晰,極具爆發(fā)力。她演奏的《林泉》給人帶來富有生機的清新的大自然氣息,超脫塵俗,使人感受到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讓人沉醉。
吉煒:整首作品演奏約9分45秒,這個速度處在中間值。她的演奏從容不迫,具有強烈的層次感,音色干凈通透、清澈明亮,聲音空間感強,意境深遠而又神秘。音樂的處理簡潔質樸,發(fā)自內心,內斂、真摯、不做作。整體一氣呵成,讓人意猶未盡。
劉樂:整首作品演奏約10分58秒,他的演奏時間最長,但是他的演奏并沒讓人感覺到慵懶、拖沓。他演奏的《林泉》充滿激情,變化無窮,富有張力,細膩而又大氣。對泉水的渲染生動形象,對速度和力度的拿捏精準無誤,魔幻般地抓住了觀眾的聽覺,跟著他的起伏進入到音樂的意境中去,使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同時,筆者以樂譜的結構劃分來分別比較演奏家們的演奏手法的細微之處。
樂曲開頭的引子部分:散板,速度緩慢、節(jié)奏不規(guī)則、自由,這就給予演奏家發(fā)揮的廣闊空間。
袁莎:輕柔的帶出一串琶音,突出后半句的重音,第二句不做對比。輕描淡寫的開頭,為引子結尾處凸顯的張力留下余地,使得音樂從容、循序漸進,慢慢打開我們的聽覺。
吉煒:隨著一串向上的琶音,力度揚起,突出最高音,后半句稍稍弱下去,第二句與第一句相似。開頭的情緒與引子結尾部分的張力形成對比,使音樂顯得積極、生動富有活力。
劉樂:琶音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音的留白加長,強調式的彈法,一上來的情緒顯得較為沖動,第二句是一個對比處理,使色塊差異拉大,現(xiàn)代感增強。
接下來,慢板的第一部分沒有拍號,只用虛線來劃分句逗,使其在不同的演奏家手中出現(xiàn)了不一樣的藝術效果。
袁莎:平均時值演奏,但速度稍快,流動性多一些。特別的是,由于袁莎是這首樂曲的首演,她的演奏與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樂譜有著諸多不同,如沒有演奏第五句。她的第四句是由現(xiàn)在譜面的第四句前半部分與第五句后半部分的某些地方結合而成,并且加入止音演奏,使音樂多了些俏皮、靈動。
吉煒:極為舒緩均勻的演奏,速度特別慢,偶爾特別突出高音,余音很長,但是音樂仍然具有極強的流動性。音色通透干凈,高低音交錯環(huán)繞,音響效果空曠,使我們仿佛看到泉水叮咚、緩緩流動的場景,同時這樣的速度也加大了樂曲的張力。
劉樂:帶有伸縮性的演奏,較為自由,快慢結合、明暗交替、欲動則靜、忽近忽遠,變幻豐富,給人極大的想象空間。他演奏的《林泉》十分豪放有力,瀟灑飄逸,其營造的泉水舞動意境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快板旋律第二次出現(xiàn)較第一次出現(xiàn)發(fā)生了織體上的改變。同樣的旋律不同的織體,這需要演奏者有更加豐富的技術。以譜例2上的前四小節(jié)為例,袁莎的演奏是把第二聲部的快速密集音型放在右手演奏,并完全使用抹、托交替組合(即小勾搭)完成。而吉煒的則是按譜面的上下兩行譜(第一行是右手演奏,第二行是左手演奏)的原則演奏,使用抹托、勾托、指序配合完成。劉樂與袁莎的方式相同,也是用右手來演奏第二聲部,不同的是,他并不全用抹托組合,還加入了指序來完成。三位演奏家的第二聲部的指法運用如下表( 為“打”無名指演奏, 為“勾”中指演奏, 為“抹”食指演奏, 為“托”大指演奏)。
樂曲的急板之前有一段華彩的段落,三位演奏家的處理也各有差異:袁莎的演奏沒有該段(也可能是最早的版本沒有這一段),音樂一直沖向高潮,到達極致。而吉煒演奏的這段華彩采用重復的音型上行,加入了個別帶有空靈意境的和音與滑音,又增添了些許透明度和空間感,為后面急板的突然出現(xiàn)積蓄爆發(fā)力,并形成對比。劉樂演奏這段華彩,很明顯的是在一大串向上沖的重復音型的收尾部分做的很充分,一點點地緩緩地將琴的共鳴弱下來,慢慢安靜下來,再沖向急板,起到退一進三的效果,急板進來顯得更加有排山倒海的氣勢。
急板一上來快速且有力,通過變換拍號達到不穩(wěn)定的音樂效果,最后以四度疊置的柱式和弦進行,產(chǎn)生強烈的音響碰撞,形成巨大的張力。
從袁莎演奏的版本來看:急板一開始并不是用很強的力道,而是在不斷變換音區(qū)的同時,由弦內方向游移到弦外,力度由弱漸強,反復的推動,使之具有很強的內在動力,并在最后的反復和弦組合中釋放。速度加快,聲音共鳴到達極致,直到最后結束的兩個和弦強調式的漸慢并收尾,聽覺很是過癮。
從吉煒演奏的版本來看:急板一開始就是保持同樣的速度和力度,一直沖到全曲的最高潮,很明顯的聽到強大的不協(xié)和的音響在反復跳動,直到最后緩緩慢下來,但力度卻不斷遞增,以此收尾一氣呵成。
從劉樂演奏的版本來看:一上來就是帶有強奏音頭的反復音組,并在內外弦游移,強調音區(qū)變換的同時,音色的力度的層次變化,一直持續(xù)到雙手大力度的和弦進來,左手換到倍低音區(qū)才施展出最強的張力,并開始漸慢,張力到達極致,以刮奏收尾,酣暢淋漓。
四、結語
葉小綱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其作品題材豐富,內容廣泛,得到了聽眾的由衷喜愛?!读秩纷鳛楣~樂作品中的一首,問世十幾年來一直廣泛流傳,在各種重要的音樂會以及重大的專業(yè)演奏比賽中均成為必演曲目。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在箏樂作品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可以稱得上是現(xiàn)代箏樂作品的又一個里程碑,這樣的一部優(yōu)秀作品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千姿百態(tài),演奏者的不同的理解與表達方式所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效果各異,恰好正迎合了聽眾的需要。袁莎、吉煒、劉樂三位對《林泉》的演繹表達得都十分到位、傳神,他們風格各異的詮釋,給聽眾留下了不一樣的藝術共鳴與享受。
注釋:
①袁莎:中央音樂學院古箏專業(yè)導師,中國古箏學院院長及教學總監(jiān),中箏藝術團團長。
②吉煒:中央音樂學院古箏專業(yè)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第七屆金唱片獎最佳演奏獎得主。
③劉樂:武漢音樂學院古箏專業(yè)教師,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古箏比賽金獎及當代作品演奏獎獲得者。
④張珊:《當代古箏名作教學與演奏詳解》,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64頁。
參考文獻:
[1]張珊.當代古箏名作教學與演奏詳解[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0.
[2]沈云芳.傳統(tǒng)意蘊與現(xiàn)代氣息的交匯——葉小綱古箏獨奏曲《林泉》分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03):58-68.
[3]龔曉婷.千言知音凡此同 盡在不言中——《自鳴》系列Ⅱ與《林泉》兩首古箏新作析評[J].人民音樂,2006,(03):26-27.
[4]鄧婷.從箏曲《幻想曲》《林泉》看現(xiàn)代箏樂中的“新音樂”因素[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09年.
[5]吉煒.古箏現(xiàn)代作品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兼談古箏獨奏曲《林泉》的演奏體會(上)[J].樂器,2006,(07):38-40.
[6]吉煒.古箏現(xiàn)代作品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兼談古箏獨奏曲《林泉》的演奏體會(下)[J].樂器,2006,(08):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