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驗式教學法是小學教育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從教學需要出發(fā),創(chuàng)設場景或氛圍,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進行實踐,以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nèi)容,促進學生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法。文章從注重體驗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注重體驗的正向性與深入性,注重體驗的多樣性與技巧性,注重體驗的趣味性與拓展性等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旨在探討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體驗式教學法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體驗式教學;有效性
作者簡介:胡芳莉,山東省寧陽縣第一小學教師。(山東 泰安 271400)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15-0048-02
小學品德新課程標準中,把“實踐性”作為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一個基本性質(zhì):“本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相統(tǒng)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zhì),實現(xiàn)社會性發(fā)展。”可見,體驗對于教學的重要性。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fā),引入、創(chuàng)造或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nèi)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的陶冶功能就像一個過濾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這種凈化后的情感體驗具有更有效的調(diào)節(jié)性、動力性、感染性、強化性、定向性、信號性等方面的輔助認知功能,它可以剔除情感中的消極因素,保留積極成分。因此,體驗式教學可以獲得比傳統(tǒng)教學更好的教學效果。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品德與社會教師自覺將游戲體驗、角色體驗、環(huán)境體驗等多種體驗式教學法運用到教育實踐中,也深切感受著它帶來的神奇魔力。現(xiàn)在,筆者結合聽課經(jīng)歷和自己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提高體驗式教學的有效性。
一、注重體驗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教學既是一種生命活動,又是提升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手段與途徑。體驗式教學設計是從教學理論和教學心理的視角出發(fā),以學習體驗的生成為重心,以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為本體論依據(jù),以情境學習理論為認識論依據(jù),以實踐智力理論為價值論依據(jù),以實踐性思維的訓練為直接目標,以完整精神與生命的成長為最終旨趣的一種內(nèi)發(fā)創(chuàng)生式教學設計?!盎趯嵺`性問題解決”是體驗式教學的重要特征。體驗活動要設計的合理且必要,否則,體驗式教學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義就不復存在,體驗活動就會畫蛇添足,達不到促進生命成長的積極作用。例如,泰山版教材《當一回消費者》,一位品德與社會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體驗活動:課前,花費了很大的力氣布置了一個小超市,課上,讓學生到超市里買東西,買完東西付款。結果,在進行體驗時,學生看見擺放的零食商品就坐不住了,紛紛過去選購,然后擠到收銀臺去付款。聽完課,我問這位教師設計這個體驗活動的目的是什么,她說是讓學生當消費者,學習選購商品。學生購物時選擇自己心儀的商品,這是日常生活中學生的已會內(nèi)容,卻要再放到課堂上去體驗,這顯然是沒必要的。而商品如何去選購,如何識別商品應該具備的標志,如何鑒別“三無”產(chǎn)品,如何去排隊付款,付款后如何索要發(fā)票,這些小消費者應該具備的本領,教師并沒作要求,僅僅把體驗局限到商品選購上,體驗活動存在不合理性。所以,整個體驗活動用時長,沒有解決學生需要的“實踐性問題”,還顯得混亂,實際意義不大。教師在設計時,一定要注意,體驗活動必須是促進知識內(nèi)化和能力形成的必要手段。
二、注重體驗的正向性與深入性
體驗式教學法力求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激情與明理、導行的相互促進,讓學生在體驗學習中習得知識內(nèi)容,領悟做人道理,選擇行為方式,實現(xiàn)“自我教育”。體驗式教學法運用時,一定要起到正向引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體驗和反思中獲得進步,增強有效性。例如,泰山版教材《同在藍天下》,有一位老師這樣設計了體驗活動:為了體驗殘疾人的不容易,讓學生體驗單腿走路,結果學生要么金雞獨立,要么單腿跳躍,有的甚至幾人一伙,玩起碰腿游戲,玩得不亦樂乎,體驗活動在嘻嘻哈哈中結束,“體驗不容易”的目標沒有達成,反而起了副作用。而圍繞同一目標,另外一位老師設計了這樣的體驗活動:請一名學生蒙住眼睛,穿越教室里的層層障礙,從此處走到彼處。在行走的過程中,不許其他學生告知路況。體驗的同學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觀看的同學捂嘴的、皺眉的、握拳的,表情凝重,內(nèi)心一定翻江倒海,進行著激烈的思想斗爭。體驗完,讓學生談感受,“太不容易了”“真想過去幫他一把”“要尊重他們”“我都要急哭了”等聲音,成為學生由衷而發(fā)的感嘆,洗滌著在場每個人的心靈。運用這種能給學生帶來正能量的深刻的體驗,引發(fā)的是學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動力,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三、注重體驗的多樣性與技巧性
小學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求知欲旺盛,他們喜歡去嘗試新的活動,講究技巧、豐富多彩的體驗形式更能提高他們的認知興趣。教師在設計體驗活動時,盡量要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運用的越多,體驗的效果越好。就體驗活動的形式分類來說,討論、辯論、表演、競賽、游戲、繪畫、調(diào)查等可多管齊下,學生體驗的積極性會更高。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身體活動與心理活動緊密相連,多種感官并用,多種形式并舉,通過有聲有色的身體行動,更能引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思維活動,引發(fā)積極思考、思辨,讓學生真正獲得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的擴展,情感的豐富、價值觀的提升。體驗時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感受、反應、內(nèi)化、反省、建構等的心理活動,正是知識、技能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交融過程。比如,在學習《小小交通宣傳員》時,一位老師設計了“制作交通安全宣傳標語”“交通標識識別大比拼”“講交通安全故事”“到十字路口做小交警”“采訪交通警察大隊事故科警員”等活動,學生在多種形式的體驗中,多種感官并用,對于“交通安全一定要重視”“交通安全從我做起”的信念逐漸形成與固化,安全意識大大增強,教學目標有效達成。
四、注重體驗的趣味性與拓展性
這里的趣味性,是指體驗活動的對象因為是兒童,設計的一定要具有童趣,適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和接受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引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專注參與的興趣,讓學生活動得有滋有味。在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中,體驗道德向上的快樂,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趣味性,教師要“備足課”,創(chuàng)設有利于體驗的環(huán)境,充分了解學生知識儲備情況,準備充足體驗用的材料、道具,收集圖片文字材料,制作課件,提前設計活動,提前預設體驗活動過程中會出現(xiàn)的問題,做到有備無患。有的體驗活動,是需要教師下一番功夫的。比如,在學習《粒粒皆辛苦》時,教師需要先到附近農(nóng)村,和農(nóng)民進行協(xié)商,借地借農(nóng)具,讓孩子們真正到田間地頭體驗勞動的艱辛。炎炎烈日下,當鋤頭一次次舉起放下,當汗水一顆顆滴入泥土,學生對于“粒粒皆辛苦”“要尊重勞動者”的理解無形中加深了。這種實踐體驗,調(diào)動了學生的專注精神,增加了趣味性,會讓孩子終生難忘。這種艱辛體驗,比起在教室里僅僅在口頭上傳達出的艱辛是不是更加深刻呢?通過學校的體驗教育,孩子們良好的品質(zhì)會日漸形成,而要將品質(zhì)形成素養(yǎng)和習慣,需要將體驗活動拓展到家庭中,家校形成合力,才能助力學生成人成才。
總之,體驗式教學法,使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以情為紐帶,以思維為核心,體驗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吸納、提升的過程,就是將學生的“知”轉(zhuǎn)化為“行”的過程。運用好體驗式教學法進行教育活動,是每位品德與社會教師應該具有的本領。
參考文獻:
[1] 陳亮.體驗式教學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08.
[2] 殷德蘭.體驗理念下的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5):137.
[3] 蔡明立.體驗式教學法[J].學苑教育,2011,(10):7.
[4] 沈馨遠.層層遞進,實現(xiàn)“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思品課的滲透[J].文理導航(中旬),2016,(7):82-83.
責任編輯 范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