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識類公共課專業(yè)性較弱,缺乏能力性的教學目標,受教學時長的限制,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混合式學習綜合了有效的技術手段,可在教學資源、師生關系、效果反饋等多方面改進通識類公共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通識課;教學策略
一般而言,通識教育課程是指除專業(yè)教育之外的基礎教育課。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yè)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
但也正因為這樣的“非專業(yè)性”,這類課程的特點,是難度相對較低、不與具體技能掛鉤,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在知識、能力、情感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中,更側(cè)重完成情感目標,個人認為課程的主要著力點是通過知識講解、分析案例、小組討論、合作作業(yè)等形式,學會一般性的學習方法與認知策略,讓學生在其他課程、特別是本專業(yè)課程學習中也能得到有益影響。
這種定位或可解決教師在通識課教學中要面對的課程規(guī)劃與總體教學設計問題,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特別是要保障教學效果、檢測學生學習情況,要對課程的整體教學實施質(zhì)量進行評價時,教師也要面對不少挑戰(zhàn)和壓力。
一、通識課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課程內(nèi)容較之專業(yè)課自由度相對較高,很難找到一個具體的“能力”抓手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要求學生在結(jié)課時掌握某種技能,這一方面造成了課程整體框架結(jié)構(gòu)不夠科學完備,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抱有了“不必費力,也可通過”、“應付一下就可以”的不良心態(tài)。
二是學生基數(shù)大,大班授課乃至200人以上的“超級班”授課,不但教師很難了解全部學生,基本的教學互動都很難做夠做足,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本身課時就比較少的課程,根本沒有場景和時間讓學生和教師建立情感聯(lián)系,甚至記住名字都成問題,教學過程基本成為“老師上過,學生來了”的走過場。
三是授課學時數(shù)較少,完成基本授課任務已經(jīng)非常勉強,很難把一些內(nèi)容講深講細。粗線條的教學也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總是停留在介紹概念、說明特征的淺層上,很難結(jié)合學生實際需求因材施教。
二、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概念與優(yōu)勢
混合式學習(E-learning)是在“適當?shù)摹睍r間,通過應用“適當?shù)摹睂W習技術與“適當?shù)摹睂W習風格相契合,對“適當?shù)摹睂W習者傳遞“適當?shù)摹蹦芰?,從而取得最?yōu)化的學習效果的學習方式。
按照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的觀點,“所謂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和網(wǎng)絡化學習的優(yōu)勢結(jié)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p>
由此,混合式學習模式有以下優(yōu)勢,正好可以解決當前通識課教學中面臨的相關問題。
第一,僅利用傳統(tǒng)課堂無法給學生提供的教學資源和內(nèi)容,可通過建設在線資源的方式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實際需求“自助式學習”,可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學生的學習動力問題。
第二,在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和學生可以打破時空間隔,通過網(wǎng)絡和即時通訊工具,學生可以隨時請求教師的協(xié)助,教師也可在自己方便的時間和地點響應學生的需求,給予必要的指導。
第三,混合式學習的優(yōu)勢,就在于其混合模式的自由性,學習者和教師均可選擇合適的和自己擅長的工具完成相關任務,而非局限于某一種軟件或某一類技術,這不但為教學和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自由空間,也為真正的因材施教奠定了技術基礎。
三、利用混合式學習理論改進通識課教學的策略
第一,依托適當?shù)募夹g搭建在線學習平臺,通過在線平臺建設,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跨時域、跨空域的不間斷聯(lián)系,學生可以隨時學習并隨時提出問題,教師可以隨時登錄,通過查閱在線實時數(shù)據(jù)、開展問卷調(diào)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讓教學有更高的針對性,從而改進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第二,混合式學習的目標是利用技術反哺教學,而非用技術替代教學,因此,教師的努力方向,是更高效的應用課堂時長與網(wǎng)絡平臺,嘗試通過某些特定策略的運用、教育技術的引入,提高課堂50分鐘的價值和效率,同時盡可能打通課堂與平臺,通過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意愿,通過平臺獲取學習資源,產(chǎn)生的相關疑問與指導需求,再通過課堂和平臺兩個渠道由教師有針對性的解決。
第三,傳統(tǒng)課堂引入信息技術后,必須對教學模式和流程施加更多的關注,利用技術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課堂的補充不難,但要把握具體成效、了解相關技術應用后對課程教學有何有益影響并不容易,教師必須通過開展測評、訪談,利用問卷量表等工具,準確了解技術應用后的具體成效,如此才能讓混合式學習模式服務于自己的教學活動,而非簡單的應用技術補充教學時長,甚至對原本的課堂教學形成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黃榮懷,馬丁,鄭蘭琴,張海森.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01):9-14.
[2] 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5(01):7-15.
[3] 杜世純,傅澤田.混合式學習探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6(10):52-55+92.
[4] 周黎燕.高校人文通識課教學改革路徑探究[J].教育評論,2016(02):146-149.
作者簡介:岳松(1982年2月—),男,籍貫 :山東曲阜,最高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講師,最高學位:碩士, 研究方向 :高校思政課、軍事課教學。